从乳源大布峒看瑶族聚居区地名的地理文化特色

2020-05-13 09:38李庆福
关键词:盘王乳源石壁

李庆福,高 贝

(1.中南民族大学 图书馆,湖北 武汉 430074;2.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瑶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今乳源瑶族自治县,古时分属乳源、曲江、乐昌三县管辖,亦属熙平地,深山大岭众多,瑶族在此繁衍生息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有关乳源瑶族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书·张瓒传》卷三十四:大同九年(536),“为使持节都督湘、桂、东宁三州诸军事,湘州刺史,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瑶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因此向化。”又《梁书·兰钦列》:梁大同元年(527),“双假钦节,都督衡州三郡兵,讨桂阳、阳山、始兴叛蛮。”当时,乳源境地分属乐昌和曲江,乐昌曲江又属始兴郡管辖。可见此时乳源境内已有大量瑶民居住并形成一定的反抗力量。此后,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乳源瑶族的资料记载。康熙二年裘秉钫修《乳源县志》卷八载:“瑶人一种,惟盘姓八十余户,别姓亦八十余户……总计之有黄茶山瑶、内外西山瑶、小水瑶、大东山瑶、乌石瑶、月坪瑶、赤溪水瑶、牛婆峒瑶。”牛婆峒位于大布镇境内,可见大布镇一带也自古便有瑶人在此活动。明代,牛婆峒瑶人繁衍生息、发展壮大,朝廷在此屯驻瑶兵,管辖乳源、英德、连阳、清远边境。这为大布县存在千家峒的可能性提供了历史依据。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大布的地形、地名,进一步论证大布存在千家峒的可能性。

大布镇地处粤北山区岭南山脉深处,东与武江区江湾镇交界,南与英德市波罗镇相邻,西、北与本县洛阳镇相连,四周山峰林立,沟壑纵横,平均海拔600多米。

据瑶族民间流传的歌谣和传说所记载,千家峒的地形特征除了上文提到的四周山峰林立外,还有三点:峒内有数十里平地;一条大河贯于峒中;一个石洞通往外界。大布镇的地形基本符合这四个特点。

大布镇境内高山林立,北部较大的山峰有骑马峰、长埂、九曲岭、黄牛头、石漕大沥、石加洞、天门岭、正坑尾、石岩寮、狗子脑、长冲、黄泥地、江结寮、金竹岭顶、桐木坑、冬天蜡竹、乐古坳、尖峰笔、坟头坳、茶花地、西寨等;东部及东南部有大陂头、滑坑、三磨岌、闸子崎、阎罗头、焦窝顶、下洞凹、十二旗;西部、西南部高山有青沟角、尿洞坑、大崩岗大墩顶、黄泥塘、磨龙头、大冈岐、架把坑、沙帽山、单竹坑、鹞婆石、天堂埂、黄竹坑、茶山、鹞婆山。其中北部的乐古坳海拔1176米,东南部的闸子崎海拔1225米、阎罗头海拔1239米,这些崇山峻岭呈环抱式将整个大布围绕起来。

大布镇中间是一片山间盆地,被当地人称为“峒”。该峒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纵长大约10公里,宽大约5公里,内有一大片肥沃平坦的土地,还有一些零散分布的大块良田。瑶人就是在此居住生息,刀耕火种,人口逐渐发展,形成了“千家峒”。

贯穿大布镇中心地区的河流是大布河,连江左岸支流,发源于大布镇东部的三磨岌,流经夹水、英明,至埕头出境。河流由北向南呈阶梯状下降,于英德市浛洸镇曾屋附近汇入连江。大布境内河长16千米,流域面积59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2.57立平方米/秒。上游河陡滩急,有著名的大峡谷地貌,至埕头谷口,河水一泻千里,垂直飞入220多米深的大峡谷,形成广东最大的埕头大瀑布。

连江在隋唐时期上游连州至阳山段称湟水,阳山至英德江口嘴段为洭水。《水经注》:“洭水出关(洭浦关),右合溱水谓之洭口。”即洭水出洭浦关后与溱水汇合成北江。今连州市东坡镇仍有湟水村。连江应该是古代瑶族南下广东连州、连南、乳源或北上湖南江华、广西贺州等地的一个主要通道。

一、镇名考

“地名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地名的轨道。好比镜子或影集,不同民族的地名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1]乳源大布这一地名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明代,《乳源县志》中记载到:明朝年间,乳源县三乡十五里合并为六都,包括斗门都(洲头、清江二里)、利井都(宜寿、大布二里)等。更早时期称大富里或蛮峒、瑶峒。

大布的来历则众说纷纭,有人说因埕头大瀑布而简称大布;有人认为大布地形似一块大衣布,故称大布;还有一种较为可靠的说法:明中叶时期,由于贸易经济的发展,在乳源县和英德县交界处的大布境内有一处名为阿汝坑(现埕头村)的贸易墟市,其中有一间较大的商铺,在当地十分有名,故人们直接用“大铺墟”来代称阿汝墟,后谐音读为“大布墟”。

据《乳源县志》记载,弘治年间,瑶人李本琛从肇庆调防乳源,驻大布牛婆洞,后在该地扎根立业,成为牛婆峒开村鼻祖。清朝时期,乳源县28个较大瑶寨中就有牛婆峒和大布。

二、山村名考

牛汝辰先生强调地名“反映生态环境”“反映民族习尚”[2],地名体现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大布镇境内不少山岭名、村名都与瑶族传说相符,如位于上峒的石子岭、鹅颈,中峒的马岭、罗屋,下峒的赵屋、塘下、桥背。另外千家峒境内和周边还有“莲塘”、杉木坝、鸭婆山、韭菜、石壁底、石壁面等山村名。

石岭。又叫石子玲。紧挨田心村,在其东北方向。《千家峒歌》唱到:“日上东山白石岭,半边当日半边阴,红光撒满三江口,青山添彩水染金。日上东山白石岭,峒里荘稼壮又青,千家担禾门前晒,日下西山担回厅。日上东山白石岭,水过龙门石谷中,日落山阴映江水,弯弯河水似金龙。”

杉木坝、松木坝。离英明村1.5公里,筑坝蓄水大布河后,可以灌溉周边鹅颈、马岭、上张屋等村的稻田。以当地的杉木、松木命名,切合自然景物特征,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马岭。村名。现有101人居住,该村后有马山,像马形状,是千家峒内主要山名之一。以“马”的形象命名山岭,含有一定的审美情趣。

鹅颈。村名。居民皆为李姓,从蛮洞坑迁至此地。《千家峒流水记》记载有这个地名,瑶族同胞在鹅颈附近耕种许多大田,所产稻谷有花生大,是瑶族人民的主食。瑶族人民居住在千家峒内丰衣足食,自给自足,过着桃花源式的生活。

石壁面、石壁底。是大布千家峒特有的地理名词,根据广西贺州市黄洞瑶族乡赵有福、赵贵府,广西金秀大瑶山尤棉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赵富金介绍,石壁面、石壁底是瑶族“漂洋过海”登岸地,“还盘王愿”传统宗教祭祀仪式形成的初始地,由于不同瑶族支系到达石壁面。石壁底时间不一,“还盘王愿”时的祭祀仪式和祭祀物品也有区别,而且一定不能混淆,否则会有天灾人祸。手抄本《千家峒路引》载:“广西柳州府所管石河县,离城160里,以前石壁果是千家峒,今人改唤石壁峒,……串过石顶入到火把峒,就到了千家峒。”广西金秀《瑶有韵探牌·根字底》介绍:“瑶人飘洋过海上岸后定居石壁,分为石壁上段石面人,石壁下段石底人。”盘瑶博物馆“尤绵祖籍圣地”介绍:“两千多年过去了,当时居住的村名、山名均已遗忘,唯有石壁底,石壁面两个地名像石头刻字一样刻在尤绵族群的心坎上,是尤绵独有的‘奏铛’习俗的说明书,是尤绵传统宗教的形成地,也是尤绵走上历史舞台形成‘莫瑶’的诞生地。”不过他们认为石壁底、石壁面在湖南临湘龙窖山这一点还有待考证。大布镇架枧洞、坪崆、石岭、田心的李姓村名都是从福建石壁村迁徙过来的。

石壁面,上有盘王庙,建于唐代,在大峡谷景区入口的一个小山丘上,现已被毁。这里应该是原来埕头、庙背等村祭祀的场所。文献记载,乳源瑶寨均有寺庙,多以龙字命名,以祭祀盘王为主。如大布钨莲村现存的东龙古庙、九祠庙,水尾村的廻龙古庙,夹水上张村的青龙祠、坪崆村的朝水云祠等。

石壁底,龙腾瀑布石壁上有个盘王坐像,高60多米,宽10多 米,应该是目前发现的最高最大的天然盘王像,自然天成,气势非凡。石壁底下还有水卷寨、黄龙潭、快乐岭等地名。可惜没来得及一一考证。今埕头村谢家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才从石壁底猴子岭搬迁上石壁面居住的。它们最早是曲江罗坑的,现在这里居住的还是瑶族。

鸭婆山。又叫瑶婆山或鸟山,是千家峒内主要山名之一。传说有只神鸟跟随瑶胞一同进入千家峒后,每天到外地衔来五谷良种,撒在田里,瑶胞年年丰衣足食。有一年二月初一,这只神鸟衔回了一穗特殊谷种,撒在四块大田里。秋天结出的谷粒同花生米一样大,一把禾就能打出一担谷,金灿灿的谷粒堆积如山,种一年可以吃三年。瑶族人民感谢神鸟的帮助,从此把二月初一定为敬鸟节。这个故事在瑶胞中已是家喻户晓。大布峒这座鸭婆山就是鸟山,是神鸟的化身。

韭菜村。离大布峒七八公里,清代顺治元年(1885)赤水村曹禄大到韭菜附近游玩,与叶翁姑娘日久生情,结为夫妻。现发展为曹屋,以公路为界,对面是黄屋。韭菜村这个地名隐含着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莲塘。现叫“钨莲”村,因产钨矿新中国成立前改为现名,有文姓(190人)、侯姓(204人)、许姓(513人)、黄姓(155人)等居住。《千家峒歌》唱到:“日头落岭山背藏,收工回家过莲塘,满塘莲花白又美,手摇莲花四面香。”莲塘处于赤水与牛婆峒之间,也是过去瑶族的一个主要聚居点,现存几个祭祀盘王的庙宇(东龙古庙、九龙祠)就是最好的物证。

三、上中下峒村名考

李如龙先生认为:“地名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它和语言中的其他专名(例如人名)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3]大布镇村名跟上峒、中峒、下峒的分布有直接联系。2019年5月1日-5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专家一行10余人,会同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政协主席赵志敏、副主席黄寿生等,对大布镇上峒、中峒、下峒的分布进行了详细的田野考察,走访了谢玉松(男,荒田村,90岁)、赵亚埌(女,庙背村,85岁)、文浅(女,英明村,86岁)等十余个八九十岁的老人,基本确定了上峒、中峒、下峒分布。以大布河中上游为界,河西北是上峒,包括石子岭、田心、鹅颈、周屋、大田坝、上张屋、刘屋、唐(塘)屋、下张村、红田、许屋等。河东北为中峒,包括英明村、文屋、桥头村、马岭、狮村、下陂、罗屋。以大布河下游为界,河西南为中峒,河西北为下峒,包括呈头、赵屋、老屋、荒田、桥背、庙背、长塝、石街头、赤水(圳下、圳面),是否包括莲塘、下尾等村,还有待考证。

大布村庄内年逾七十的老人和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大部分都知道上、中、下峒的划分,并且过去经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可见大布境内确实存在过适宜居住峒,且根据上文分析该峒的面积达到方圆50公里,占地面积大,很有可能形成能容纳千户人家的“千家峒”。

四、结语

“千家峒”是存在于瑶族民间神话传说和瑶族人民心中的桃花源,也是不断迁徙、漂浮不定的瑶族人民永恒追求的圣地。[4]“千家峒”不是瑶族同胞生根发源的某一个地方,而是在其颠沛流离的迁徙途中曾短暂地居住生息过的家园。由北而南,迁徙路漫漫,每一个气候适宜、良田众多、安稳平静的大山深处,都有可能是瑶胞们曾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千家峒”。大布千家峒不仅有历史依据,其现存的活地名更是有力的证据。[5]通过地形考、镇名考、山村名考、上中下峒村名考这四方面的分析考证可知,大布峒不仅在地形上与传说中的千家峒极为吻合,而且还有不少与瑶族民间神话传说相符合的山名、村名,如鹅颈、石岭、莲塘、石壁面、石壁底等。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布县存在千家峒中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上、中、下峒”:据实地调研结果,大布县八九十岁的老人都知道“上、中、下峒”的概念,并且在早期日常生活中会经常使用这一概念。只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上、中、下峒的划分有所不同,可能以前认为是上峒的村庄,后来被划分到了中峒或者下峒。可见大布县确确实实是存在过千家峒的。[6]

附表1 大布峒上、中、下峒人口数及各村居住人员

2016年大布镇统计报表

附表2 实地采访列表

采访12人,60岁以上老人基本都知道上、中、下峒的概念和划分,占采访人数的83.3%;年轻人不太清楚,但也曾听老人提起过,占采访人数的16.7%。

猜你喜欢
盘王乳源石壁
广西大瑶山盘王舞文化解读
千古盘王情 相遇在马练
104公顷! 120亿! 富力正式介入番禺石壁村旧改!
东方红
盘王大歌:响彻瑶寨的千年史歌
乐 园
渔舟唱晚
登剑门关
侗族情
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