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主流媒体电影报道的路径与策略

2020-05-13 10:47陈子君
关键词:每日电讯新华板块

陈子君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48)

引言

电影报道是对新近发生在电影业界的信息的报道,也称电影新闻。[1]“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国产电影可以在本土市场占据主要份额的国家,可以说,中国电影已经改变了世界电影的格局”。[2]媒体报道如何跟上电影产业发展的态势?既势在必行又意义重大。中国传统主流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舆论喉舌,在电影报道中肩负着传播电影文化和建构国家形象的双重使命。本文以传统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旗下的《新华每日电讯》为例,从板块设置、内容选择、价值取向三个方面探析中国传统主流媒体电影报道的路径与策略。

一、板块设置

板块议程设置是媒体吸引受众眼球的制胜法宝。面对当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主流媒体需要突出特色、精准定位,善于通过生动形式、多样手段来表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从而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3]

(一)采用多板块并存的电影报道模式

《人民日报》和《新华每日电讯》都采用了多板块并存的电影报道模式。《人民日报》2018年1至3月的电影报道主要集中在“文化”、“评论”、“文艺评论”和“副刊”四个板块。(见表1)。

表1 《人民日报》2018年1至3月电影报道

续表1

序号 刊登日期 所在板块 报道篇名 72018-02-0824版:副刊《中国纪录片走进“公众时代”》82018-02-0824版:副刊《“零差评”消失的背后》92018-02-2205版:评论《以“高品质”让电影产业绽放芳华》102018-02-2305版:评论《主旋律文化如何成为“红海蛟龙”》112018-02-2312版:文化《春节电影票房超五十七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七成》122018-02-2812版:文化《中国电影,势头正劲(解码)》132018-03-0124版:副刊《新民俗 新美学 新力量———透视2018年电影“春节档”》

《新华每日电讯》2018年1至3月的电影报道遍布“要闻”、“中国新闻”、“调查与观察”、“每日焦点”、“综合新闻”、“特别报道”、“世界报道”和“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八个板块。(见表2)。

表2 《新华每日电讯》2018年1至3月电影报道

(二)板块分工凸显差异化与分众化

《人民日报》和《新华每日电讯》共采用了12个板块来进行电影报道,足见其对电影报道的重视。同时,这12个板块各有分工,每个板块的类型与职能各不相同,呈现出差异化和分众化的传播格局,也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

以《人民日报》为例,电影报道四个板块的类型和职能分别是:12版“文化”板块的报道多由本报记者采写,文字简洁、时效性强,此板块是《人民日报》电影报道的主体,全面呈现了中国电影的高收视率、强劲发展势头、对外合作及其影响。如《去年中国电影票房逾五百五十九亿元城市院线观影人次超十六亿,同比增长百分之十八》和《春节电影票房超五十七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七成》,都用权威数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展现了中国电影的强劲发展势头。两篇报道呈现出四大亮点:一是2017年,作为“电影质量促进年” 和“电影市场规范年”,取得了实质性成果,2017年中国银幕总数超过北美,成为全球范围内容纳量最大的电影市场;二是在呈现多题材、多类型、多样化的电影创作格局的基础上,以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纪念建军90周年为契机,一批优秀献礼影片取得了可喜突破,树立了主旋律影片创作的新标杆;三是“电影走出去”呈现出新的亮点和特征,已与20个国家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金砖国家电影节等活动顺利举办,为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积累了重要经验;四是2018年“春节档”电影在营造欢乐、温馨观影氛围的同时,让观众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浪漫和激情,使传统的“合家欢”式“春节档”有了新的韵味。05版“评论”板块的报道多由本报评论员和高校学者撰写,以深度短评为主,凸显的是“高品质”和“主旋律文化”。如《以“高品质”让电影产业绽放芳华》,肯定了2018年中国“春节档”电影的“高票房”和“好口碑”,同时为中国电影“高品质”发展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要深耕电影产业链,逐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积极构建中国电影的品牌形象;二是进一步开放电影市场,充分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力量。14版“文艺评论”板块的报道由中国文艺评论界的专家撰写,评论文字较长,表现出深刻性和全面性。如《电影新格局初现》,此文出自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之手,文章对2017年电影市场的整个发展现状做了总结,认为2017年在新主流电影带动下,中国电影呈现出多元化的新格局。就新主流电影而言,重点介绍了《战狼Ⅱ》和《湄公河行动》,两部影片都表现了“个体价值与国家使命结合的主流价值观”,具有“共享性”主题,为中国新主流电影打通了道路。就“多元化”而言,在主流电影之外,总结了献礼片、分众电影和类型片三类电影的发展现状。24版“副刊”板块的报道与05版“评论”板块的报道和14版“文艺评论”板块的报道有相似之处,文章由本报评论员和具有一定身份的专家撰写。但亦有不同,主要抓住“新”字做文章。《中国纪录片走进“公众时代”》展示了纪录片在新时代政治传播中的潜力和作用,认为“纪录片的影院观看”将成为一种“新常态”;《“零差评”消失的背后》展示了观众“新”的观影观,观众对电影的评价,不再止步于“好”与“不好”,表现出“更理性更成熟更多元”的评价态度和格局;《新民俗 新美学 新力量——透视2018年电影“春节档”》指出了2018年“春节档”电影有异于过去的五个“新”特征:公共话题的植入和大国担当意识的凸显、影片“拜年”气质明显、低幼合家欢影片退场、电影技术水平提升、电影批评口碑效应增强。

二、内容选择

(一)以专家学者评说和观众心得为报道内容的主体

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4],《人民日报》和《新华每日电讯》的电影报道正是专业影评人士、媒体自身和受众三方面对电影这一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但二者也有区别:《人民日报》的电影报道素材多为专家学者投稿或约稿,更具专业性和权威性;《新华每日电讯》的电影报道素材多源于记者的走访材料,以采集到的观众心得作为主要报道内容,更具现实性和时效性。

在《人民日报》2018年1至3月共13篇电影报道中,专家学者和本报评论员撰写的文章占了7篇,其它6篇报道的素材都源于本报记者的走访材料,但其中仍穿插有各个领域学者的专业意见,在客观性基础上力求权威性和专业性(见表3)。

表3 《人民日报》2018年1至3月13篇电影报道的作者及身份

续表3

报道篇名 作者 作者身份 《“零差评”消失的背后》任珊珊评论员《以“高品质”让电影产业绽放芳华》罗立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贸易系主任《主旋律文化如何成为“红海蛟龙”》李洪兴评论员《春节电影票房超五十七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七成》刘 阳本报记者《中国电影,势头正劲(解码)》刘 阳本报记者《新民俗 新美学 新力量———透视2018年电影“春节档”》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

以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电影报道《新民俗 新美学 新力量——透视2018年电影“春节档”》为例,此文将历史与现实交融,找寻“春节档”电影由合家欢转型为分众电影的历史依据,并对未来国产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展望,希望我国电影能相应的做出从“接受美学”到“创造美学”的结构性调整,努力补上产业链上游每一端的短板。[5]

在《新华每日电讯》2018年1月至3月共15篇电影报道中,有7篇报道的素材来源于记者走访所取得的观众心得,这些观众不仅有来自电影艺术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更有来自非文艺界的其他领域和阶层的广大群众代表,与《人民日报》相比,报道素材则更加贴近民生(见表4)。

表4 《新华每日电讯》 2018年1至3月 7篇电影报道的作者及被采访者身份

《新华每日电讯》的电影报道与《人民日报》相比,采访对象涉及到的职业范围和人数更广。如对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的3篇报道,记者就分别对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观众进行了采访:有致力于大国工程的高端技术人员、专家领导、各行各业的工人职工,还有兰州理工大学的学生陶鹤天。通过采集不同观影者的意见,能够更加真实全面地展现人们对电影的喜好和评价,也能体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二)以精确的统计数据来增强报道内容的权威性

在数据时代背景下,权威机构和平台发布的数据更具说服力。以《新华每日电讯》为例,在2018年1月至3月的15篇电影报道中,有7篇报道含有数据资料,且有两篇报道采取全篇数据模式,数据分别来自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2017)》、国家统计局等政府权威机构和发布平台(见表5)。

表5 《新华每日电讯》2018年1至3月 6篇电影报道的数据来源

分析数据发现:2017年,从“全国电影总票房”到“中国电影银幕总数”再到“城市院线观影人次”都刷新了历史最好记录。中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中国电影银幕总数超过5万块位居世界第一,而城市院线观影人次已达16.2亿。国产电影受热捧,国产电影票房301.04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84%;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42.53亿元,同比增长11.19%。2018年春节,电影7天票房达57.23亿元,国产片占比99.66%,超过1.4亿人次走进影院。

三、价值取向

以正面报道为主,弘扬时代主旋律,是新时代我国传统主流媒体电影报道的主导价值取向。

(一)以正面报道为主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不可偏离的指导方针和工作原则。[6]我国传统主流媒体作为党的舆论喉舌,在正面宣传工作上担当着十分重要的引领者角色。

在《人民日报》2018年1至3月共13篇的电影报道中,有11篇的报道为正面宣传报道(见表6),另外两篇为客观公允的专家评说。

表6 《人民日报》2018年1至3月11篇正面宣传报道

续表6

刊登日期 所在板块 报道篇名 2018-02-0824版:副刊《中国纪录片走进“公众时代”》2018-02-2205版:评论《以“高品质”让电影产业绽放芳华》2018-02-2305版:评论《主旋律文化如何成为“红海蛟龙”》2018-02-2312版:文化《春节电影票房超五十七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七成》2018-02-2812版:文化《中国电影,势头正劲(解码)》2018-03-0124版:副刊《新民俗 新美学 新力量———透视2018年电影“春节档”》

纵观这11篇报道,可将其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展现电影质量和电影产业取得良好成果的报道;第二类,是展现电影类型日益丰富与完善并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报道;第三类,是展现电影弘扬中国主旋律文化的报道;第四类,是展现电影宣扬国家政策的报道。四类报道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文化传播和政治宣扬等多重角度与电影进行对接,实现了电影报道和国家正面宣传的兼得。如:《中国电影 世界放映(解码·讲好中国故事)》,讲述了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国产电影《中国推销员》传播海外的故事,此影片已发行至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并于2018年4月在美国、加拿大等地陆续公映。“影片反映了‘一带一路’倡议,展现了中国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责任、中国智慧,力求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贡献。”[7]

(二)弘扬时代主旋律

电影批评和电影报道是电影传播和意识形态再生产的重要方式。[8]“主旋律电影是指一定时期内,在党和国家的统领下,充分体现国家意识形态、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为中心价值,以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重大题材以及贴近人民大众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类型。”[9]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性策划,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主旋律,是新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电影报道的神圣使命。[10]《人民日报》和《新华每日电讯》在电影报道上,都善于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密集式报道主旋律影片。从电影报道的标题来看,2018年1至3月两份报刊只重点报道了4部主旋律影片,但在时间节点的选择上却颇有讲究(见表7)。

表7 《人民日报》和《新华每日电讯》2018年1至3月对主旋律电影的报道

2018年全国两会开幕时间是3月3日、5日,两会闭幕时间是3月15日、20日。为什么选择在两会期间密集式报道这四部影片?因为这四部影片共同回答了全国人民最关心的两个问题:一是在国家危难时刻,作为中国人我们该怎么做?二是当中国人遇到困苦甚或危险的时候,国家能给予我们怎样的保障和安全?针对这两个问题四部影片都给予了很好地回答。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11]《人民日报》和《新华每日电讯》重点报道的四部主旋律影片,从烈士殉国到精准扶贫,从营救人质回国到全面展示祖国改革成果,每一部影片都是一部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都艺术地再现了国家发展的方向、成就和希望,共同奏响了新时代的最强音。

四、结论与反思

综上所述,《人民日报》和《新华每日电讯》电影报道的路径与策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板块设置上,两份报刊都采用了多板块并存的电影报道模式,且各板块分工明确,相得益彰。但二者在版面安排上各有不同,《人民日报》的电影报道主要集中在“文化、评论、副刊”板块,更具文化品位和权威性,《新华每日电讯》的电影报道主要集中在“要闻、中国新闻、调查与观察”板块,更具新闻性和时效性。其二,在内容选择上,两份报刊各有侧重,《人民日报》重在发表专家学者和评论员的文章,《新华每日电讯》重在报道观众的观影心得。同时,两份报刊都非常重视以精确的统计数据来增强报道内容的权威性,而《新华每日电讯》尤甚。其三,在价值取向上,两份报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以正面报道为己任,积极弘扬时代主旋律。在长达3个月共12个板块的电影报道中,两份报刊只重点报道了《无问西东》、《出山记》、《红海行动》和《厉害了,我的国》四部主旋律影片,对其它电影即使是热播影片都很少提及。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25日在向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致新春祝福时强调指出“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这为传统主流媒体电影报道指明了方向。如何“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这给《人民日报》和《新华每日电讯》的电影报道提出了三点新要求:一是电影报道要紧跟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建设全媒体报道平台[12],真正“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二是电影报道要增添亲民报道色彩,走亲民化道路,让“电影与观众在一起”[13];三是电影报道“要从电影本体批评的理论维度出发,建构一种真正面向‘电影’的专业的电影报道范式”,[14]谨防“电影的外部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话题性等压倒了电影有关艺术、语言、形式等的本体因素”。[15]

总之,“一种真正面向‘电影’的专业的电影批评,在多元交互的网络时代里,需要的不是感性、偏执与乖戾的话语狂欢,而是更加深广的理性、中和与同情。”[16]无论是《人民日报》,还是《新华每日电讯》,在电影报道方面都还有亟待提高的地方,而二者努力要达到的方向和高度也正是中国传统主流媒体共同追求的目标。

猜你喜欢
每日电讯新华板块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发改委:防止失信认定泛化扩大化
乱发脾气的小熊
嫦娥五号将“打包”带回两公斤月壤
我国严禁擅自填湖“造耕地”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木卫二或拥有板块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