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主义对等角度看《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对话翻译

2020-05-13 14:21吕焱莘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

【摘 要】 本文用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解析《白象似的群山》的翻译。认为翻译能正确传达小说内容,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的叙事艺术,在翻译时力求保留这种叙事特色。但却未曾注意、考虑译出海明威冰山原则的写作特色、口语化的自然表达,只是单纯直译原文。

【关键词】 功能对等;对话翻译;冰山原则

厄內斯特·米勒·海明威是上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一生经历曲折。他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也造就了独特的“海明威文体”。其特别之处在于“电文式”的对话和简单的细节、冰山原则、透明的内心独白及精炼的动作描写等。在语言方面,尽量使用短句、日常用语,多用名词和动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写作艺术风格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关于冰山原则,他在《午后之死》中写到: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一个作家因为不了解而省略某些东西,他的作品只会出现漏洞。[1]可见,海明威对于写作有着一套固定的原则。他另辟蹊径,采取冰山化的叙事策略,这样的写作方式使得每一个读者刚读完故事都云里雾里,只有根据自己的实体经验才能将故事拼凑完整。

《白象似的群山》创作于1927年,全文将近1500个词,其中三分之二都是男女主人公的对话。故事也非常简单:一对情侣在西班牙一个小火车站等火车,他们针对要不要去做“一个小手术”展开了对话。最后,男女主人公也没有达成共识,问题悬而未决。译者需要保留原文口语化及含义模糊的特征,并通过对语气、语境的把握还原出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色和心理状态。以功能对等理论分析文本,能够说明译文是否也使译文读者产生了同读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模糊,似是而非的阅读感受,进而了解海明威的叙事艺术和冰山化的写作原则。

一、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A·奈达上个世纪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概念,后改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功能对等追求译文的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这种翻译不在于以译语信息切合原语信息,它着重的是动态关系,即译文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与原文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2]“灵活对等的翻译要求译文完全流畅自然,并尝试把接受者与本身文化环境中所存在的行为模式联系起来。他不要求接受者首先明白原语的文化背景,然后才看得懂信息。”[3]由此可见,相较于形式对等,功能对等不仅仅要求语言信息传达到位,更要求传达地自然,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这一点对风格明显的文学名作来说更为重要。

《白象似的群山》是美国短篇小说的中的经典作品,强烈凸显了海明威的个人写作特色,因而相较于其他风格及特色不甚明显的文学作品更加注重读者的反应和阅读感受。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丢失原文的风格和特点,否则译文读者就难以理解它的特别和经典之处。除此之外,好的翻译是后续进行文学研究及文本分析的基础,因而应力求功能对等。

二、《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对话翻译

在小说的对话中,读者一直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由于对话一直很含蓄、模糊,甚至没有人物介绍,读者很难在有限的已知下作出明确的判断。“堕胎”、“流产”这样具体的词语更是从未出现在文中,作家伍尔芙甚至将手术当成了“扁桃体切除”手术,可见冰山原则使用之巧妙。男女对话以日常用语、简单句为主,口语化明显。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对话的字里行间显露出男女性格特征和情感态度的强烈对比又是一大特征。

1、以“it”为代表的冰山特色对话

根据统计,在情侣的对话中,it共出现50余次,其中30余次有明确指代对象。而在这30余次中,又有20次左右是指代手术的。作者用it大大降低了指代的明确性,最具体的一个词不过是operation。作者对模糊的有意而为之,是其写作语言简省和模糊的代表,在译作中应最大限度的保留,从而达到阅读模糊感的对等。以下是几个译者在处理it问题及信息模糊的例子。

例1:

原文:“I know we will. You dont have to be afraid. Ive known lots of people that have done it.”

译文: “我知道我们会这样的。你用不着害怕。我知道有许多人都做过这种手术。”

例2:

原文:“I wont worry about that because its perfectly simple.”

译文:“我不会为这事儿烦心的,因为手术十分简单。”

以上两例中,作者都用it来指代了手术,一方面是作者不想点明、具体化,另一方面则是以男主人公角度开口,不说手术是为了不刺激女主人公,也反映了他逃避的心理。而译者似怕读者不明白,将it点明为手术,没有考虑到作者使用it是有意而为之,也没有特意考虑男主人公的心理。将“冰山”浮出水面,因而没有达到对等的效果。

例3:

原文:“I know you wouldnt mind it, Jig. Its really not anything. Its just to let air in.”

译文:“我知道你不会在乎的,吉格。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注入空气一吸就行。”

此例中,原文中的let air in从字面上为引入空气,译者却加入了“一吸”这一部分,增加了额外的信息,像拨开了读者眼前的一层雾。仅仅是let air in的手术有很多种,但加上“一吸”,限制了手术的范围,给予读者本应自己猜测的信息,失去了原本“意有所指”的韵味。

2、口语化特色的对话

主人公的对话简洁、精短,译者需要将原文中口语化的风格和特征对等地表达出来。但经分析,译者在对话翻译中有过于书面化、以及误译等问题。

例4:

原文:“Would you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stop talking?”

译文:“那就请你,请你,求你,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千万求求你,不要再讲了,好吗?”

please是英文中常用的敬语,原文中女主人公连用7个please体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烦躁并加强了她的心理活动的外露。译者在翻译时,大幅增加了翻译的长度,失去了口语化简洁的特征,同时也通过增加译文读者的阅读时间而失去了原文中对话的戏剧性张力。很难让读者体会到女主人公试图逃避、烦躁的心理并且给读者一种主人公过于啰嗦的感受,没有达到口语化的对等效果。

例5:

原文:“And we could have all this,” she said. “And we could have everything and every day we make it more impossible.”

译文:“我们原可以享受这一切,”她说。“我们原可以什么都有,但一天天过去,我们弄得越来越不可能了。”

在此例中,make it more impossible一句很难说明语意且不拗口地翻译出来。译者采取了直译,甚至可以说是字对字的翻译。读来颇为拗口,读者也不明白主人公这句话是在表达什么。这里的it是指代上文所说的种种美景,make it more impossible意指越来越不可能享受这些美景。译者的直译不仅没有达到口语化的对等,也让读者离原文更远。

例6:

原文:“I dont know,” the girl said. “Is it good with water?”

“Its all right.”

译文:“我不知道,”姑娘说。“掺了水好喝吗?”

“没问题。”

原文中男主人公的回答参考语境,正确的理解应当是“还可以”,而非“没问题”。但译者没有正确的理解这句话在语境中的含义,以“没问题”作为回答在这里说不通,更让读者感到奇怪。译者在翻译时没有参考上下文,此处应为误译。

3、塑造人物形象的对话

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对话给人物自己发言的机会,展现了他们的性格、心理、态度、精神状态甚至内心活动。因而在翻译时要考虑到人物的身份地位、说话习惯、性格特征、年龄、经历等等。在原文中,男人一心只为自己考虑,却不住强调以女人的意愿为先。而到底做不做手术虽是女人有最终决定权,但她却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只要男人肯爱她一切就无所谓。译者应尽量使对话还原人物形象,斟酌谨慎地遣词造句以最大程度达到人物形象对等。

例7:

原文:“Youve got to realize,” he said, “that I dont want you to do it if you dont want to. Im perfectly willing to go through with it if it means anything to you.”

“Doesnt it mean anything to you? We could get along.”

译文:“你必须明白,”他说,“如果你不想做,我就不硬要你去做。我甘心情愿承受到底,如果这对你很重要的话。”

“难道这对你不重要吗?我们可以对付过去的。”

译者在翻译中,选词考虑了人物的心理状态,“硬”和“甘心情愿”以及“承受”体现了男人口头上处处为女人着想的态度,强调了男人甘愿自己受苦,实际上以退为进,想激出女人的愧疚心。译者很好地把握了男人的心理,还原了人物的心理状态。

例8:

原文:“Then Ill do it. Because I dont care about me.”

“What do you mean?”

“I dont care about me.”

“Well, I care about you.”

“Oh, yes. But I dont care about me. And Ill do it and then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译文:“那我就去做。因为我对自己毫不在乎。”

“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对自己毫不在乎。”

“不过,我可在乎。”

“啊,是的。但我对自己却毫不在乎。但我要去做,过后就会万事如意了。”

在此例中,女人反复强调I dont care about me,虽可直译为“我不在乎自己”,但译者增加了“毫”字,把握住了女人此时内心其实并不想做手术,因此刻意像男人一样说反话,刻意贬低自己的心理。且每句都译成同一句,有强调效果。译文体现出了女人的被动地位和赌气的状态,还原了人物形象,达到了原文对话中暗流涌动的效果。

尽管无法证明译者在翻译时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但以读者反应是否一致为标准,却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一篇译文成功与否。借助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对话,可以发现采取功能对等理论为翻译策略在翻译对话时,在许多方面都可供译者参考以提高译文的质量,也能够给译者提供许多不同的角度和思路。

三、结语

译者在翻译对话的过程中,对一些原语中不能完全自然以译语表达的内容多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尽管能正确传达小说内容,但却未曾注意、考虑译出海明威冰山原则的写作特色、口语化的自然表达,只是单纯直译原文。在原文指代不明时,声音又过强,画蛇添足补充了信息,因而未能达到风格、语言等方面的对等。

将对话自然、传神、精确的翻译出来,需要综合对原文及其作者多方面的理解和把握,将自己置于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两个角度思考,会发现想达到读者反映对等,有许多方面都到斟酌、考虑。这些方面都是影响译文成功与否的关键。

【注 释】

[1]董衡巽著,海明威评传[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119-120.

[2][3]陈德鸿,张南锋著,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43.

【参考文献】

[1] 孙立荣,谢世坚.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小说的翻译——翟象俊译《白象似的群山》评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4.83-86.

[2] 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D].蘇州大学,2003.

[3] 唐文俐.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看小说对话的翻译——翟象俊译《白象似的群山》评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5.25-27.

[4] 徐天戍.《白象似的群山》之读者反应批评[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52-55.

[5] 曾湘云.海明威小说对话翻译的艺术——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两个中译本的对比与赏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6.96-99+116.

【作者简介】

吕焱莘(199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邮电大学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翻译.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生活大爆炸》汉语字幕翻译研究
商务英语语篇功能性及翻译策略研究
从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看《诗经》翻译之功能对等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
中国市场外资品牌车系名称汉译方法研究
基于功能对等的商务合同汉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