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科学微课程实践

2020-05-13 14:27石卫新
小学时代·上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科学教育微课程个性化

石卫新

【摘  要】  科学微课程是科学教育适应时代发展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科学微课程资源及应用是基础科学课程教学的极好补充。它的综合性打通了学科间的壁垒,体现了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融合。科学微课程实践有利于学生的科学学科素养向人的核心素养转变。

【关键词】  核心素养;科学教育;微课程;个性化

现代课程理论逐步重视儿童对课程的感受与体验。校本化的科学微课程注重儿童学习科学的自主性,强调科学学习过程的亲身经历与体验感悟,有效弥补了科学课堂教学“时空、场所、器材、技术”等资源不足的不利因素,有助于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科学微课程的定义

本文的科学微课程概念是指利用可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元素与素材,围绕一定的主题系统开发、编排或制作的自主性学习科学的资源包。“科学微课、科学美篇、科学短视频、科学园地、科技实践场所、科学简易教材”等主题资源包是科学微课程呈现的主要形式。

科学微课程学习是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设计规划课程时应体现下列特征。

1.科学味。作为科学课程学习的第二种途径,科学微课程应该饱含科学知识、科学实践、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微课程是基础科学课程内容的补充,应该充满浓浓的科学味。

2.主题性。可以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资源素材庞杂,一门微课程应选择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对收集的相关素材与资源进行开发,以精致的编排体现课程的主题性。

3.情趣点。科学微课程得天独厚的地理、物种、环境、色彩等资源可激发儿童的好奇心,理趣交融的学习过程可促发他们的情感点。利用科学微课程资源优势,呈现直观、美观、丰富的结构性素材,可以让科学学习更有意思。

4.活动味。亲历体验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微课程的学习应富含探究探索性质的活动,既能满足儿童天生爱动手的习惯,又能给予他们学科学的经历体验,有助于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5.时效感。科学微课程要关注社会重大事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体现时代所赋予的学科使命,还要善于抓住重大科学事件,体现科学技术的重要价值、科学人物的重要贡献、科学知识能改变世界等社会话题,展示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6.思维性。 批判性、逻辑性是科学学习要培养的重要思维能力,科学微课程活动要强化学生不唯本、不唯上的思维品质,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念。

二、科学微课程的类型

根据科学微课程的性质,它的执行应具备“内容精简、主题鲜明、视角集中、执行灵活、整合度高、可选择性强……”等操作性特点,参考小学科学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实施建议等要求,可以给科学微课程这样分类。

1.阅读观看类。科学阅读课程、科学影视课程……以科学童话、科学现象、科学事件、科学人物、科学历史、科学事件等相關书籍、影视为内容编排的微课程资源包。

2.操作实践类。科学小视频制作课程、科学小实验操作活动、科技小制作课程、科学种植课程、科学养殖课程、班级生命角课程、行知园地课程、科学小论文撰写课程、观鸟课程……以学校、家庭、周围环境等资源,以解决问题、完成项目、实践体验为目的编排的微课程资源包。

3.考察参观类。湿地公园考察课程、植物园考察课程、动物园考察课程、科学博物馆(科技馆、研究所)参观课程……以社区科学资源、科学场所、科学比赛等资源为内容编排的微课程资源包。

4.重大事件类。即时科学常识课程 , 如:认识新冠肺炎、认识SARS病毒、认识海啸、认识台风……把随时发生的重大社会科学类公共性事件作为科学学习的课程资源包。

三、科学微课程的实践反思

通过对科学微课程的定义与分类研究,依据“小、活、精、美、趣”的选择标准,学校在细化、完善、补充、重组科学课程方面进行了实践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感悟。微课程的实践体验让课题组认识到,科学微课程活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显著。

1.微课程的综合性促进了学科间的融合。科学微课程依托于活动项目,而活动项目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共同发力。可以说科学微课程活动打通了学科间的壁垒,促进了学科间知识的整合。

2.微课程的选择性有助于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特长来选择参加微课程项目,促进个体相应知识点最近发展区质的改变。所选项目的亲历体验感增强,有助于个体形成爱好与特长,微课程活动促进了学习深度和深度学习。

3.微课程的有效性促进学科核心理念的转变。科学微课程的特点实现了各学科学习活动相互交叉,改变了单课程教学的不足,实现了多学科课程知识、技能、情感的融合,促使单课程的学科思维向多课程的全面育人转变,实现科学核心素养到核心素养的转变。

4.微课程的学科性促进了基础科学课程的学习。微课程弥补了课堂教学时空间与资源的不足,增加了探究学习的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对科学课堂内的一些知识起到强化与巩固作用,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

但在实践尝试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1.根据教师能力开发课程。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一线教师缺少深厚的理论功底,无法承担系统开发一门课程的能力与精力。但科学微课程的微特点让一线教师的参与具备了可能性。因此,校本微课程的开发切入口宜小,要了解教师专业素养中的擅长之处,发挥他们的个体特长,同时要注重一线教师的团队力量,利用群体的智慧可让微课程的开发更完美。

2.根据学生年龄安排课程。低年级宜安排“激趣类”课程,可从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入手,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提升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课程的选择可从科学绘本阅读、小视频、小实验等内容入手,着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中年级可安排“操作类”课程,从简单的科学小实验入手,帮助学生建立用数据验证猜想的科学思维,完善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高年级可安排“探究类”课程。着重从自主搜集证据,整理证据,进行批判和反思,得出科学的结论。

3.根据活动需要选择课程。科学微课程因选用需要不同,所编排的内容时长各不相同。有的是“单主题单课时”课程,像《认识“红树林”》《石头的秘密》等,一个主题可能只需15分钟左右就能解决;有的是“单主题多课时”课程,如“桥梁系列”制作活动,可能需要6到8课时;还有的“长时间实践操作系列”课程,如《养殖中国鹅》《校园小气象台》等课程,延伸到几个月或一个学期。而“重大社会事件科学常识”课程,如《认识“新冠肺炎”》,要求教师在短时间内开发并使用,对时效的要求很高。因此对课程的选择要根据需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总之,科学微课程的实践可以满足学生与班级个性化的科学学习需求,有效体现科学课程的全维育人功能。为营造“大科学教育”氛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了一条有益的道路。

猜你喜欢
科学教育微课程个性化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同桌宝贝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
呼唤雕塑家创作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