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之光闪耀语文课堂

2020-05-13 14:14金艾英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

金艾英

摘要:语文教学要重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善于挖掘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在品味词句中加深情感熏陶,在赏读感悟中深化内心体验,在换位体验中彰显独特个性,在质疑探究中发展多元思维,让人文之光闪耀语文课堂。

关键词:人文素养;品味词句;赏读感悟;换位体验;质疑探究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体现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重在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对此,老师们都已有深刻认识并积极实践。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则体现在培养学生丰富美好的情感、精神上,重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此,老师们却往往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挖掘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师、生、文本互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对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探究和尝试。

一、品味词句 加深情感熏陶

语文学习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生动的文本为语言学习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文字资源。教师要紧扣文本、研读文本,找出文本中那些看似平常实则内涵丰富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由浅入深的品味,从文入情,加深对学生情感的熏陶。

例如,我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就紧扣母亲之言“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学生细细品味,促使学生感悟母亲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我先让学生默读此句,边读边想:从句子中能体会到什么?然后引导质疑:同是桂花,家乡的桂花就真的比杭州的桂花香?母亲为何这么说呢?学生纷纷发言,表达出母亲的爱乡思乡之情。为了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练习仿句:如果你是面对母亲的琦君,假如你说“这里的天真蓝”,母亲肯定会说“这里的再也比不上”; 假如你说“这里的鸟真多”, 母亲肯定会说“这里的; 再; ,也比不上; ”。然后,我再让学生同桌结对仿说。这样扶放结合,让学生潜心品味,沉浸在特定的语境中,爱乡思乡之情就会深深镌刻于学生心中,爱的种子也就此扎根于学生心田。

二、赏读感悟 深化内心体验

多种形式的读,是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理解文本内容的最好方式。每篇课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语言文字是形式,思想情感是内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引读、分角色读、换词读、赛读等各种形式赏读词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人物内心世界,激发情感共鸣,深化内心体验。

例如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搭石》一课中的长句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那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时,先让学生自由读句,再让学生说出句中令自己感动的词语,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并交流“踏”这个动词的含义:到底是怎样的踏呢?(小心翼翼地踏、来来回回地踏)这是乡间怎样的老人?(善良、为人着想)。然后让学生个别读、齐读,读出感受,接着引导学生体会淳朴的乡风:“上了年岁的人如此善良,一身风霜的中年人会这么做吗?生龙活虎的青年人呢?像你们这样顽皮可爱的孩子们呢?”最后换词引读:

师:一身风霜的中年人 生:无论怎样……

师:生龙活虎的青年人 生:无论怎样……

师:顽皮可爱的孩子们 生:无论怎样……

形式多样的赏读,不仅深化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乡亲们为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代代相传的淳朴乡风。

三、换位体验 彰显独特个性

“换位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即结合文本,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际遇,实现与作者或文本人物在情感上的沟通,为加深学生对人物情感和文本内涵的理解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个人的独特感受。

例如,我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文中体现“慈母情深”的句子,组内交流:母亲工作的厂房内环境怎样?母亲的工作是怎样的?贫穷的母亲对孩子读书是什么态度?作者的心情都有着怎样的变化?再指导学生通过角色表演来进行换位体验。我让学生戴上课前自备的口罩,躬身俯于课桌上,然后播放嘈杂刺耳的缝纫机转动的噪声,要求学生在噪声中保持这个姿势一分钟,再开始慢动作表演:“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然后,学生变为快速表演:“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板上,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再让学生保持躬身俯头的姿势一分钟。当噪声停止,学生如释重负。这时,我请他们谈体会,学生深有感触,各抒己见。有的说:“母亲挣钱多么艰难啊!我宁愿自己捡破烂换钱买书,也绝不会给她增加负担。”这是个倔强懂事的孩子。有的说:“母爱太伟大了!如果我有这样的母亲,我会紧紧地拥抱她。”这是个柔情似水的孩子。有的说:“如果这是我的母亲,我会好好读书,只有读好书,长大后才有能力照顾她,孝顺她。”这是个明理感恩的孩子……这样,学生在换位体验中不仅对人物际遇感同身受,也升华了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在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时,他们独特的个性也随之彰显。

四、质疑探究 发展多元思维

语文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如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对文本内容会产生独特的体验,呈现多元化的认知。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与老师或学生之间的观点产生矛盾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思维发散、创新,既解决问题,又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人文内涵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仍以教学《桂花雨》为例,我在引导学生“品乡情” 时,紧扣 “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一句质疑:大家想一想,只有秋天,只有母亲的院子里开着桂花,作者却写“全年”“ 整个村子” 浸在花香里,为什么呢?我让学生读文找句,再读句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收藏在铁盒子里的桂花,全年都可以拿出来泡茶喝,过年时还可以拿出来做糕饼。”有的说:“母亲把桂花送给了胡家老爷爷和毛家老婆婆,他们也喝桂花茶、做桂花糕饼。”我顺势引导,继续质疑:只有作者家、胡家、毛家这三家能喝上桂花茶、过年做桂花糕饼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家家都能喝上桂花茶、过年都能做桂花糕饼,因为母亲会把桂花送给每一家。”有的反驳道:“不可能。只有母亲的院子里种着桂花,桂花根本不够用。我認为,乡亲们去母亲家串门时,热情好客的母亲会泡桂花茶给他们喝。 过年时,糕饼做得多的几家,会把糕饼分享给大家。”有的说:“作者这么说,是想告诉我们,她也爱家乡的桂花,它的香味已留在人们的心里……”思维在质疑探究中发散、创新,撞击出耀眼的火花,多元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句意,还深深地感悟到了乡情的朴实美好。

作为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的责任不仅是教书,还有育人。要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就要重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善于从文本中挖掘丰富的人文内涵,让人文之光闪耀语文课堂,照亮学生心灵的芳草地,让那儿开满真善美之花。

责任编辑:陆晨阳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浅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以文学阅读为载体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