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几点思考

2020-05-14 13:38左红娟
理论观察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理论

左红娟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要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的论述为我们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运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加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是目前很多高校都在进行的教学创新,很多高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不容否认的是这种创新也出现了娱乐化、形式主义和工具性依赖的缺陷,淡化了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之初心是使繁琐的理论简明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更好吸收。结果却是南辕北撤,使思政课倒向娱乐化。思政课娱乐化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理论或使硬性理论软化,竭力从严肃的政治变动中挖掘娱乐信息,迎合广大学生的听课需求。在形式上表现为多媒体课件制作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在硬理论加入故事以加强贴近性,衍变为片面追求趣味性。思政课作为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学科,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果通过“纵容”学生和过度迎合学生的兴趣点来提升到课率和抬头率,就会使思政课政治性淡化、逻辑科学体系碎片化和大学生价值观扭曲、思维能力钝化,偏离思政课本身所承载的使命。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了新手段,带来了新气象,取得了好效果。但思政课由于信息技术的过度包装或不巧当使用都会使其流于形式,导致思政课浅思想轻教育,形式大于内容,忽视了信息技术只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辅助手段,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不能脱离内容更不能取代内容,“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叠加、关联、组合,它应该是一种融入/融合的关系。”〔1〕而融入和融合是恰到好处的水乳交融,在交融过程中实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要始终克服“形式化”、“表面化”问题,始终坚持思想本位。

信息技术的工具有效性证明了它的存在必然性,同时也要认清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功能有限性,我们不能片面的追求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反过来,作为使用信息技术的主体,信息技术对主体的效应性也是有限的,过度或滥用都会造成对信息技术的工具依赖性。马克思指出:“工人把工具当做器官,通过自己的技能和活动赋予它以灵魂,因此,掌握工具的能力取决于工人的技艺。”〔2〕信息技术作为新时代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体现信息技术的文化价值。摆脱对信息技术的完全依赖性。

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举措分析

一、“教学内容”为体,“信息技术”为用

信息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教学载体更新的时代要求,同时也对讲好思政课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是信息技术时代的原住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他们的基础知识体系的搭建尚未牢固,价值观塑造也有待成型。而“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3〕基于信息化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总基调要放稳立准,必须始终以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为宗旨,以传播正能量为使命,树立思政课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不可逾越的地位。其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总方向要打固抓牢,“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将我国在重大发展节点的创新理论“适时”、“适度”、“适当”地插入思政课教学,既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的一脉相承,也突出了党在新时代的新进步新创造。在以内容为本的前提下,以形式吸引学生是发挥内容本体作用的必要。“进入21世纪,社会经济形态已经从产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逐步演变为以体验为重要指标的感官时代。”〔5〕让学生拥有好的课堂体验,将思想政治理论内融于心、外化于行,在潜移默化的良好课堂体验中让学生动以参与,静以思考,从而让课堂更出彩。

1.虚拟体验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虚拟体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讲述的内容用极具震撼力的视频展现出来,将思想政治理论过程化,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促进教材理论生动化和具体化,增加真实性和体验性。使学生有强烈的代入感,在心理和行为上内化知识,升华情感,付诸实践。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课课堂上与大学生更贴近,从神坛走进课堂。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价值观、思维方式也有差异,对于相同事物的体验会得到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情感,正是学生之间体验结果的迥异,使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产生交流的需要,教师要充分尊重这种差异,产生教学共振,间接得到了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的效果。

2.还原体验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思政课理论再实践化是时代发展背景下理论更新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合不僅切实而且必要。思政课不应该只是以传播课本知识为己任,而要敢于突破课本,引进课外知识,弥补教材相对于形势发展滞后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让思政课理论知识穿过时空来检验现世,同时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让思政课不再是“空谈”,而是学生与社会现实接轨的预热根据地。

二、健全思政课平台机制,打造“全方位”思政课

在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学习的改革进程中,教学和学习的方式都在发生巨大转变。如何在教育信息化大潮流中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成功转型,事关新时代党的后继之才的成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6〕因此,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实现无处不思政,用思想政治理论管方向、管根本,健全的思政课平台机制必不可少,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形成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无缝衔接,让思政育人无处不在。

1.课内课外相结合,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课堂作为思政课的主渠道,必须始终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把“立德树人”贯穿思政课全过程。打造思政课堂“两主一体一助力”模式,两主一体即教师主导地位、学生主体作用形成相辅相成的共同体,一助力即运用信息技术助思政课堂的一臂之力。信息技术与思政教材属于范围不同的同心圆,两者交汇处由教师利用教材解决,延伸处由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配合来延伸和补充教材。两者异化范围愈广,愈是教师主导地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外是目的性弱化和广泛性吸收的思政大课堂,因此在相对大范围和自由化的课堂之外,打造别具一格而又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至关重要。使校园成为社会课堂大课堂和课堂主阵地的过渡地带。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充分享受课外校园文化这片巨大的隐形教育资源,并在无形中反馈给思政课堂,在课内和课外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圈层流动效应,实现课内与课外畅通互流。

2.线上线下相结合,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

线上课程是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时空的拓展,不是课堂的复制品。改变传统思政课课堂授课“同等关注”的满堂灌,成为让学生“因需而学”的“滴灌”。同时老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進行线上一对一辅导,打破传统课堂的单向灌输,教师由内容的传递者转变为问题的指导者,并广泛参与到课后的答疑互动,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不再局限在课堂上,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升华。同时也应认识到网上信息的庞杂和泥沙俱下,思政课的宗旨是“以德育人”。因此,运用好网络阵地,在注重丰富的同时,给他们输送正确和健康的营养,“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7〕帮助大学生在新陈代谢和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中分清优劣,透过表面,抓住本质,不被一叶障目,也不是充耳不闻,让思政课真正成为有用、有趣的课程。通过线上线下互相配合,形成多元融合学习空间,产生协同效应,实现课堂——课后,课本——网络的延伸,使学生在线上线下的良性循环中得到螺旋提升。

三、打造优秀教师队伍,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与针对性的改革进程中,教师发挥着关键作用。针对教师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8〕这是教师理论魅力、传授魅力、理性人格魅力的具体化。教师的理论拓展与延伸要依据学生的现实关注,传授技巧要贴近学生的身心实际,最终落脚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实现思政课富亲和力与高针对性双飞。

1.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首先,课堂中教师的输出与学生的接收不符合“回音理论”,是“挑战与应战”、“反馈与反应”的和谐循环关系。“高校思政课是一个分享知识的共同体,师生双方在长期的教学交往中心怀对彼此的敬意而质疑、争论、接受和认同知识,当师生的一切努力都能够得到双方的理解、尊重与认同,和谐师生关系的生成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9〕其次,社会是个大学堂,浸没其中的每个人都受到其施加的无声无息的影响,学生带着社会所塑造的身心走进课堂,实现思政教材与社会教材之间的对接,摒弃劣质信息,无疑是提高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的关键。所以“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0〕这都需要最为主导地位的教师的引导,拉近社会与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思政课“抬头率”和“点头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讲解与学生感受的契合度存在矛盾,首先是思政课教材的语言,具有政治性、科学性,教师的理论深度与传授技巧是成功转换话语体系,让思政课入脑入心的前提。所以教师要有强大的理论深度与厚度,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逻辑贯穿,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学生,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地通俗化。”〔11〕转换话语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历久弥新的基础,创新话语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与时俱进的前提。因此本着立足中国实践、丰富思政课程、满足学生需求的目标,适时把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程,让这些理论生动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3.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明道”、“信道”,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要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否则就会出现政治立场上的不正确和理论上的不清醒,就无法正确传播马克思主义,无法解答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更无从谈起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其次,思政课教师要“融道”、“悟道”,使内容具有张力和广度,不是“就事论事”,照本宣科,做思政课教材的"搬运工",思政课是一门致力于实践的课程,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抽象理论的“加工”讲解,对客观存在产生思考和共鸣,从而更易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

结语: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亲和力与针对性的改革正在路上,也必将会到达终点。“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方法,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12〕新时代探索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机制。这是因势而新又是顺势而为的结果。思政课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把思政课办的越来越好,根本在于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党的领导下,为党培养接班人,为人民培养领导人。

〔参 考 文 献〕

〔1〕赵呈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2006.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4〕〔6〕〔7〕〔8〕〔10〕〔12〕人民日报.习近平为何如此强调思政课?这四篇评论员文章告诉您答案〔EB/OL〕.http://news.cctv.com/2019/03/25/ARTI2MG

AS8ceWrJUKTrBqcug190325_4.shtml.2019-3-25.

〔5〕胡昌平.信息资源管理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9〕杨勇,范海燕.基于相互承认的高校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析论〔J〕.高教论坛,2019,(02):77-80.

〔11〕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理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