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链视角下东三省区域产业定位研究
——基于偏离-份额模型的分析

2020-05-21 13:16陈静洁李先亭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东三省吉林省份

陈静洁,李先亭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 沈阳 110036)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基本支柱,制造业不仅能够直接创造财富与就业,还发挥着工作乘数的作用[1]。从历史角度来看,制造业自始至终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金融危机前许多国家普遍呈现“去工业化”的趋势,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各个国家又重新审视制造业的地位。重视制造业发展的东北地区是中国现代化工业成长的摇篮,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甚至出现过“断崖式”的下滑趋势,需要探索经济振兴之路。罗斯托在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中曾强调,在经济起飞阶段应选取影响力大的主导产业,通过多种扩散效应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汽车产业覆盖范围广且影响力极强,可以承担此重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于1953年,曾创下中国批量生产汽车的历史记录,东北地区在汽车制造方面具有深厚的底蕴。因此,从汽车产业链入手,寻求东北老工业基地再辉煌之径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往文献多是运用偏离-份额模型进行全国范围内各省份间的产业定位,但对汽车产业链的主要制造部门来说,运输成本、创新绩效、知识溢出等方面都受到地理临近性的影响。本文将产业链协同的区域范围缩小,研究具有地理临近性的东三省。运用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透析汽车产业链协同发展问题并进行产业定位,旨在优化东北汽车产业链区域布局,打造稳健而强劲的汽车产业链条,为实现东北地区汽车产业的跨区域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汽车产业链相关研究

多种产业经济学的概念在产业链中均有体现。现有研究对产业链定义的角度有所不同,包括产业关联、产品生产[2]、比较优势[3]等多个视角。目前,汽车产业的相关研究颇多,但有关汽车产业链的研究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关于汽车产业链的研究,整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研究[4-5],这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焦点;二是对传统汽车产业的研究,包括汽车产业链企业间的共生耦合关系研究[6]、汽车产业与上下游某一相关产业的关联度研究等。无论是新兴汽车产业还是传统汽车产业,现有文献都较少通过定量的方法构建产业链,而万科等人创新性地通过投入产出方面的相关计算,构建出一条复杂的高技术制造业的产业链[7]。由于汽车产业链覆盖领域广,涉及多个第二、三产业的相关部门,因此可以运用构建汽车产业链的投入产出经济学理论,进一步丰富有关汽车产业的研究。

(二)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汽车产业关联研究

目前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汽车产业关联研究,主要是为了考察汽车制造业的产业波及效应。黄小莉等人通过计算产业关联度考察了上海汽车制造业在灾害情景下的波及效应,并评估了灾后该行业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结果表明,汽车制造业对经济的波及效应不容忽视[8]。多宏宇等人基于全国投入产出延长表来分析纯电动汽车制造业的产业波及效应,研究表明,整体而言纯电动汽车制造业能够很好地带动经济的发展[9]。王鑫和葛建平基于2010年全国投入产出延长表,测算出混合动力汽车制造业产业关联效应,研究表明,混合动力汽车制造业高度依赖第二产业,且不能忽略锻压行业的支持[10]。通过梳理文献不难发现,目前基于投入产出视角对汽车产业的研究,较少涉及产业区域精准定位的问题。

(三)偏离-份额模型及其在产业分析方面的应用

现有文献运用偏离-份额模型有以下研究目的:一是把握区域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态势,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11-13];二是构建互补性的区域专业化分工格局,提高区域间的产业协作度[14];三是评估产业竞争力[15];四是解释区域经济弹性[16]。当前产业同质化、区域产业定位不准等问题依旧层出不穷,运用偏离-份额模型来实现区域专业化分工的目的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讲,依托资源发展的临近区域,很大可能存在着产业同质化竞争、产业定位不准等现象。而东三省地理位置相邻且发展模式均为资源依赖型,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很大程度上会损害东三省整体利益,不利于各省份之间的协调发展。本文运用定量的方法构建汽车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优化东三省汽车产业链的产业空间布局,实现东北地区产业和区域的双重协调发展。

二、汽车产业链的构建

(一)关联上下游产业分析

根据全国投入产出情况测度的产业关联度更具有普遍代表性,故采用2017年编制的中国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来构建汽车产业链图。并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2019年修改版)以及各省统计年鉴上的行业分类进行适当合并和剔除。

1.后向关联产业分析

直接消耗系数aij表示j产业对i产业的直接消耗。公式如下:

式(1)中,xij是i产业被直接消耗的数量,xj是j产业生产的数量,而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则是由多个aij构成。

完全消耗系数bij指j产业对i产业直接和间接消耗的总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的计算公式如下:

B=(I-A)-1-I

(2)

2.前向关联产业分析

直接分配系数hij指j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每生产一单位产品,其直接需要i产业的产品数量。

式(3)中,xij表示产业j对产业i的中间需求。hij(i,j,=1,2,…,n)构成直接分配系数矩阵H。

完全分配系数dij指j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对i产业直接和间接需求的总和。其矩阵D的计算公式如下:

D=(I-H)-1-I

(4)

分别计算汽车制造业对其他部门的直接分配系数、间接分配系数、直接消耗系数以及间接消耗系数,整理结果如表1所示。

其中,将汽车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由大到小排序,取排名靠前的产业作为汽车制造业的直接关联上游产业,即批发零售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同样可得间接关联的上游产业,即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批发零售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将汽车制造业的直接分配系数由大到小排序,取排名靠前的产业作为汽车制造业的直接关联下游产业,即运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技术、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同样可得间接关联下游产业,即运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二)构建产业链

首先,根据表1中直接关联的上下游产业,绘制短产业链图。其次,在短产业链的基础上,根据间接关联的上下游产业,依据直接分配系数矩阵确定长产业链的上游,具体参考万科等人使用的研究方法[7]。由于本文按照该方法操作后发现,长产业链的确定过程中会陷入两个相关部门的无限循环中,故在该方法的最后一步进行稍加改动,认为直至找到某一产业部门,其直接分配系数最大值(次最大值)恰好对应汽车制造业或汽车制造业直接关联的上游产业部门为止;同理,依据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确定长产业链的下游,可绘制长产业链图,如图1所示。

表1 汽车产业消耗系数和分配系数表

注:数据根据中国投入产出表(2017)进行计算整理得到,以上仅列出与汽车制造业的关联度排名靠前的相关产业

三、基于偏离-份额模型的省份-产业双向选择分析

(一)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运用偏离-份额模型,将东北地区作为标准区域,将东北三省作为研究区域。在一定研究期间内,将各个省份的经济变化量进行分解,包括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从而对东三省的经济结构的好坏和各省份各产业比较优势的强弱做出评估。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选取从业人员数[17]、部门增加值[18-19]、CPI 指数[20]、产业总产值[21]等指标的变化量来衡量区域经济变化情况。但考虑到辽宁省基数较其他两省大,这些指标的增长率反映出来的结果会掩盖辽宁省相关行业发展的真实状况,故而选取人均工业产值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东三省统计年鉴虽然更新至2017年,但所使用的2017年相关数据有所缺失,如黑龙江省各行业从业人员数、吉林省各行业工业总产值等数据缺失,因此,本文主要以2012—2016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现有文献运用偏离-份额模型通常是选用一个基期与报告期来分析,但考虑到各行业经济发展也可能受一些因素影响出现不稳定性现象。因此,以2012年为基期,在此基础上计算出2013年至2016年经济增长率的平均变化情况,其涉及的相关数据来自各省统计年鉴。

(二)模型设定

借鉴赵霞等人的研究[14],对传统的偏离-份额公式进行双向分解,将省份-产业双向选择的复杂问题转换成以下两个模型。

模型一:分析产业的优势省份

模型二:分析省份的优势产业

图1 汽车产业链图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以汽车制造业为例,2012—2016年间,从汽车制造业人均工业产值增长率来看,东三省超过100%的只有黑龙江省,为152%,其中产业-区位结构分量贡献为10%,省份-产业结构分量为144%。从汽车制造业人均工业产值绝对值来看超过200万的省份有辽宁、吉林,但辽宁近几年呈现下滑趋势,吉林省则显现出增长乏力的问题。

根据模型一的计算方式,表2中P1<0、D1>0情况下,对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来说,在2012—2016年间,黑龙江、吉林的产业-区域结构分量小于零,说明在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在该行业不具备行业增长优势;但由于省份-产业竞争分量大于0,即黑龙江、吉林在该行业表现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而黑龙江、吉林两省的总偏离均大于0,表明黑龙江、吉林在该行业的增长速度高于东三省整体区域的平均增长速度。吉林、黑龙江的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吉林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而不具有行业增长优势。

由表2可知,P1>0、D1>0情况下,吉林、黑龙江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则同时具有行业增长优势和区位优势。同样黑龙江的汽车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也都是同时具有行业增长优势和区位优势。表2中,P1>0、D1>0即视为强优势省份,P1<0、D1>0即视为弱优势省份。

以汽车制造业为例,2012—2016年间,从汽车制造业人均工业产值增长率来看,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11%、1%、152%,其中省份-区域结构分量贡献分别-14%、19%、7%,而产业-省份竞争分量贡献率分别为5%、-16%、147%。可见辽宁省汽车制造业近几年面临着下行趋势,而黑龙江增长态势较好。

从表3来看,P2<0、D2>0情况下,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来说,2012—2016年辽宁的省份-区域结构分量小于0,说明辽宁的经济增长没有超过东三省各省份的平均增长速度,但由于产业-省份竞争分量大于0,即辽宁在该行业表现出明显的产业比较优势;而总偏离均大于0,表明辽宁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的增长速度高于东三省整体区域的平均增长速度。

从表3来看,P2>0、D2>0情况下,吉林在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具有突出比较优势,一方面体现在吉林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东三省的平均增速,另一方面体现在吉林该行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吉林所有工业部门的平均增长速度;吉林在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方面也是具有比较优势。黑龙江具有突出比较优势的行业有: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表3中,P2>0、D2>0即视为强优势产业,P2<0、D2>0即视为弱优势产业。

表2 产业的优势省份识别结果(增长额G>0)

注:以上行业代码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2019年修改版),下同

表3 省份的优势产业识别结果(增长额G>0)

(四)稳健性检验

用人均主营业务收入指标对人均工业产值指标进行替换,并重复产业的优势省份和省份的优势产业分析步骤。其稳健性结果与以上实证结果基本上一致,具体如表4和表5所示。

从产业的优势省份稳健性识别结果来看,只有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两个行业的优势省份表现出部分差异,其他行业的比较优势省份均与实证部分表现一致,即认为基本通过稳健性检验。

从省份的优势产业稳健性识别结果来看,只有黑龙江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有所差异,其他省份的比较优势产业均与实证部分表现一致,即认为基本通过稳健性检验。

(五)省份-产业双向选择结果

结合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可获知省份-产业的双向识别结果,如表6所示。根据偏离-份额模型的双向识别结果显示,从汽车产业链的主要制造部门来看,辽宁省由于近几年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这些部门均呈现负增长率。但本文研究更注重各省各产业的经济增长态势,辽宁虽均未表现出省份和产业的比较优势,甚至一度表现出下行趋势,但却不能忽视辽宁省的大多数产业的绝对份额在三省的占比依旧最大。而吉林、黑龙江虽然绝对份额比不上辽宁,但从经济增长态势来看,其在多个产业均表现出双重比较优势。虽然运用定量的方法对东三省进行产业定位,但考虑到省情的差异,产业布局的具体实施仍需要谨慎考量,并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表4 产业的优势省份稳健性识别结果(增长额G>0)

表5 省份的优势产业稳健性识别结果 (增长额G>0)

表6 省份-产业双向识别结果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从产业关联视角定量构建了汽车产业链图,基于偏离-份额模型进行了省份-产业的双向识别,将有助于东三省进行准确的产业定位,实现各个省份的差异化发展。通过错位发展,实现东三省整体利益最大化。本文研究结论如下:

一是汽车产业链主要工业部门中,东三省的比较优势产业表现出较强的趋同性。根据双向识别结果可知,吉林和黑龙江在以下行业均表现出省份-产业的比较优势,分别是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可见吉林和黑龙江这些产业方面表现出产业趋同性,说明很可能存在区域相同产业间的恶性竞争现象。

二是东三省汽车产业链相关工业部门发展不均衡。东北地区范围内,尽管辽宁在以上汽车产业链主要制造部门的人均工业产值和人均主营业务收入的绝对额要高于黑龙江、吉林两省,但辽宁这些部门的经济增长情况均未表现出省份-产业的比较优势;黑龙江在C25、C29、C33、C36、C39这5个部门均表现出省份-产业的比较优势;吉林则在C29、C33、C34、C35、C38、C39这6个部门均表现出省份-产业的比较优势。东三省汽车产业链相关工业部门发展不均衡,在不考虑绝对额、只考虑增长趋势的前提下,吉林、黑龙江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相对较多,而辽宁则相对较少。

三是东三省汽车产业链个别环节薄弱,产业链不稳定。以东北地区为标准区,以各省为研究区域,发现东三省在以下产业方面均不存在比较优势,分别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这反映了东三省在汽车产业链个别环节发展薄弱,三省均不存在比较优势。

(二)政策建议

1.各省要致力于打造自身独特的优势产业

基于比较优势,吉林省要致力于打造技术密集型特色产业,如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虽在东三省范围内具有一定发展优势,但是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其盈利能力有待提升。而黑龙江则打造以汽车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辽宁在东三省中虽然经济各项指标基数都较其他两省大,但经济增长状况却不容乐观,辽宁需要找寻带动经济增长新的突破口,一方面,可以从东北地区汽车产业链主要薄弱环节入手,如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三省间的协调机制实现其他两省非特色发展产业的转移,为辽宁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活力。

2.构建东三省利益协调机制,实现产业错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基于比较优势,在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方面,黑龙江和吉林均表现出一定增长优势。两省需要建立一定的协调机制,避免由区域间产业同质化导致的恶性竞争现象。同时,在追求东北区域间产业错位发展的过程中,各省份不能忽视打造多元化的产业类型,毕竟单一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并不利于省份的可持续发展。换言之,一方面要通过错位发展实现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多元化实现各个省份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处理错位发展过程中区域间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猜你喜欢
东三省吉林省份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吉林卷
东三省投资环境讨论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东三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东三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现状分析
22个省
吉林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