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020-05-23 15:47刘惠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6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刘惠

【摘 要】传统文化一旦遗失,就无法完整地复制或再现,因此,教育领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重视起来,其中语文教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以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所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据实分析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核心素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小学语文不仅是一门交际性非常强的学科,还是促进小学生语言交流的基础性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核心素养”理念下,为制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教师要抓住语文课程的优势,使学生了解语言中蕴藏的内涵,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现如今,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制约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问题就是缺乏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素质语文教师,教师是教学任务顺利开展的引路人,若不具备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无法保障教学的效果;其次,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语文教师普遍以提高学生的分数为目的,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学生由于对古典文学不理解,再加上没有教师科学地指导,很难领悟到文章的内涵和作者人生态度等,因而无法发挥文学作品的实际价值,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中的汉字不仅是一种表意的文字,还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教师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义、音,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例如:在教学“珑”教师可向学生这样讲述:“‘珑属于形声字,玉形龙声,通常是指古人大旱求雨时所用含有龙纹图案的玉。玉(王)是祭祀用的物品,龙,在古人意识里,大旱要向龙王求雨,这个字说明在上古时期,人类十分迷信,认为天地神灵可以用无穷无尽的力量,可以帮助他们战胜各种自然灾害或艰难困苦,能够帮助他们消除磨难,满足他们的一切所需,所以将他们认为最好的礼物‘玉,作为祭祀用品献给天地神灵。”此外,教师还可将枯燥的汉字结构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讲解,如:在讲解“葬”字的构成时,教师可这样阐述:上古时期的丧葬不是靠堆积土堆掩埋尸体,也不是用树来制作标记,更没有丧期等问题,而是将尸体用柴草裹起来,直接扔到荒野上。从中我们可以获取‘葬字组成的含义,即:“茻”指人死后盖上草席埋藏在草丛中,“一”表示尸体被抬去荒野时用的木板一类的;“死”不用过多解释就是人死后的尸体。这个字的含义就是“人死用草覆盖住,再埋葬,后指用棺木埋入土中”。由此看来,汉字与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汉字教学的质量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播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教师在语文识字教学中,要依据汉字的形、意、音向学生讲述字理知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还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热爱。

(二)在古诗教学中,渗透民族风俗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意識到兴趣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若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无法保持在集中的状态,更无法全身心的融入到课堂中。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力,将其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这不免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也得到传承。例如:三年级下册《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在清明过节时,孤身行路的感受和心情。在教学之前,教师可鼓励学生发表对清明节的看法,根据学生切身的感受加深对这首古诗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古诗大意。然后,教师为学生讲述有关清明的知识:如“清明是24节气当中的第五个节气,先人们非常聪明,他们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发现清明前后总是会降雨,因此有了很多谚语如‘清明前后,点瓜种豆、‘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等的说法。清明作为春祭的大节气,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就是说早于周朝就有这样的传统,清明节有两大传统,其一,这一天,人们与家人团聚,一起结伴祭祀祖先;这个节气正是春和景明的好时光,因此,就形成了踏青、蹴鞠、吃青团、插柳、拔河、打马球等风俗。”由于教师渗透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对民族风俗更加了解,不仅提高课堂注意力,还增加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三)定期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之外,还要加强在课外活动中灌输传统文化,以此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生活。1、教师可借助各种节日为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或搜索网络等途径收集节日有关的趣闻或习俗,并以演讲比赛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2、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数不胜数,其中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因此,教师可定期开展“传统文化故事会”,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在这些故事的熏陶下,树立远大抱负,进而激发起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3、语文教师还可组织主题活动,如,在端午节时,开展“浓浓棕情”的亲子活动,由家长及学生亲自动手,共同参与包粽子的过程,通过这种互动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还在促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实现发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是在语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建立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托,适时渗透传统文化,利用汉字教学、古诗教学的有利之势及时为学生灌输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为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彩花.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理导航(上旬),2021(04):18-19.

[2]周静.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J].文理导航(下旬),2021(04):57.

[3]王博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思考[J].学周刊,2021(13):71-72.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阳市下马渡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下小组合作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
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思考
基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概念教学
浅谈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