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蚕桑产业改革发展成效与形势分析

2020-05-26 06:38杨琼臻陈文龙尹丽芬宗晓波
中国蚕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蚕种蚕农蚕茧

张 丽 杨琼臻 陈文龙 尹丽芬 宗晓波

(1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昆明 650000; 2祥云县蚕桑站,云南大理 672100;3师宗县茶桑果站,云南曲靖 655700; 4楚雄州茶桑站,云南楚雄 675000;5云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南昆明 650000)

云南省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要道,已有2 000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赵州丝、永昌绸、滇段等丝绸产品在古代已驰名中外[1-2]。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多次掀起蚕桑产业发展高潮,尤其是2006年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政策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抓住机遇,积极推动“东桑西移”政策的落实,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将蚕桑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全省蚕桑产业快速发展,桑园面积、发种量、蚕茧产量均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省。

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蚕桑产业的发展成效,针对云南省现阶段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云南省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供同仁参考。

1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蚕桑产业的发展成效

1.1 实现了规模增长

从图1-2可以看出,云南省桑园面积、蚕茧总产量、发种量、蚕种总产量占全国的比率逐步提升,蚕桑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其中,蚕种总产量随发种量波动而波动,但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在1994年之前云南省蚕种总产量与发种量基本吻合,蚕种生产围绕蚕桑生产需求而进行;在1995—2005年期间,云南省蚕种市场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有外省蚕种流入省内市场,出现了省内蚕种总产量低于全省发种量的现象;随着国家2006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在云南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蚕桑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蚕种需求量大,蚕种场生产设施、设备逐步完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蚕种总产量呈波浪式递增,实现了蚕种市场化发展,各蚕种场按订单生产,自负盈亏。

1978—2010年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3],2011—2018年数据来源于业务统计;图2-4相同。图1 1978—2018年云南省桑园面积和蚕茧总产量占全国桑园总面积、蚕茧总产量的比率

图2 1978—2018年云南省发种量和蚕种总产量占全国发种量和蚕种总产量的比率

1.2 增加了农民收入

从图3可以看出,从1978年至2018年,鲜茧的销售价格从1.80元/kg增长至49.50元/kg,农民养蚕收入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改革开放初期,鲜茧价格受计划经济蚕茧价格管制政策的影响,鲜茧销售价格低且平稳。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我国蚕茧价格管制政策的放松,茧丝绸行业逐步进行市场化改革,鲜茧销售价格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但波动频繁,幅度较大,体现出蚕茧价格波动大,农民养蚕收入受蚕茧市场供求影响大。

图3 1978—2018年云南省的鲜茧销售价格

1.3 提高了生产效率

随着改革的推进,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栽桑养蚕、桑园病虫害防治、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蚕具研发等技术和装备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云南省的蚕桑生产效率持续提高。从图4可以看出,1978—2018年,云南省的盒(张)种蚕茧产量虽有波动,但总体是不断提高的。张种蚕茧产量从1978年的22.58 kg提高到2018年的40.22 kg,提高了78.12%。张种蚕茧产值也从40.64元上升至1 991.00元,上升了约4 800.00%。张种蚕茧产量和产值在改革开放初期,保持稳定发展态势。随着改革的推进,云南省蚕茧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张种蚕茧产量和产值呈波浪式大幅度上升,表明蚕桑生产效率与效益总体上持续提高。

图4 1978—2018年云南省的盒(张)种蚕茧产量和张种蚕茧产值

1.4 促进了绿色生产

云南省的种桑用地,平原地区以旱地为主,高原地区以丘陵地和缓坡地为主,桑树是喜阳耐旱的深根性多年生植物,在半山区坡地种植比其他作物的适应性强,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蚕桑产业的发展由以养蚕缫丝为主的传统产业链向蚕桑资源多元利用的现代产业链转变,蚕桑生产副产物得以高效再循环利用,促进了蚕桑产业绿色生产的发展。随着云南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模式的探索、研究和开发利用,传统蚕桑产业链各环节各资源的药食用途、饲料用途、新材料用途和文化生态等其他用途获得开发利用,蚕桑产业综合产值不断提高[4]。桑园套种套养、桑枝生产食用菌、桑椹开发、蚕沙综合利用、蚕丝被生产、乡村休闲旅游等模式,被广泛应用。其中,桑枝生产食用菌、蚕丝被生产、蚕沙提取叶绿素呈现产业化发展态势,蚕桑绿色生产初见成效。

2 现阶段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云南省蚕桑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现阶段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处于“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的机遇期,也面临着蚕桑生产水平低、蚕种市场不规范、蚕茧质量下降、蚕桑生产风险增大等问题。

2.1 蚕桑生产水平低

云南省种桑养蚕多数在山区、半山区,桑园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水平低。一是桑园立地条件差。据我们调查,截至2019年6月,全省投产的桑园面积仅占桑园总面积的57.2%,而且几乎没有旱能灌、涝能排的排灌系统完善的桑园。二是桑园管理和养蚕技术水平低。云南省2018年平均每667 m2桑园生产蚕茧41.4 kg,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8%[5]。而且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越来越快,劳动力工价日益上涨,在家种桑养蚕者多数文化程度相对偏低,科技意识不强,成为制约蚕桑种养技术水平提高及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因素。三是种桑养蚕机械化程度低。目前云南省大部分蚕区,还在使用原始的生产工具养蚕[6],劳动强度大。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蚕桑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产业比较效益,那么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推进及地区经济的发展,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也将面临比较效益下降、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2.2 蚕种市场不规范

蚕种一直以来都属于农业生产计划用种,由于蚕种时效性强、用途单一的特殊性质,构成了蚕种以销定产的基本原则。但是,近年来蚕种生产单位跨区域销售的现象时有发生,种贩活动频繁,区域界限被打破,产销不平衡的情况也多有发生。部分蚕种场为了减少经济损失,将多余的蚕种采取加量、降价的方法使其流向市场[7];有的则使用未通过审定的蚕品种进行生产,或以次充好等,这些非正常渠道的蚕种往往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带微粒子病的风险较大,一旦蚕病暴发,将给蚕农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由于蚕种非法经营涉及面广,隐蔽性强,而云南省监管薄弱,外省蚕种、非法蚕种进入云南省的门槛较低,监管难度很大,难以有效遏止蚕种的非法经营活动。

2.3 蚕茧质量下降

云南省气候条件好,适合饲养多丝量家蚕品种,生产的蚕茧质量优,能缫5 A级以上的白厂丝。但近年来,云南省的蚕茧质量逐年下降,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鲜茧收购主体多元化。随着国家取消“蚕茧收购许可证”,放开蚕茧收购市场,云南省也随之放开了鲜茧收购市场,各蚕桑基地县鲜茧收购均存在不规范的情况,表现出鲜茧收购主体多元化。多方收购主体肆意抢购或竞价收购鲜茧,导致收购毛脚茧的现象突出,蚕茧质量参差不齐。二是蚕农养蚕技术下降。由于鲜茧收购不能做到按质论价,上茧、次茧等的价格差不多,导致蚕农不按标准养蚕,养蚕技术下降,蚕茧质量下滑。而蚕茧质量下滑,又制约了缫丝厂生产高品位白厂丝,导致缫丝厂的利润缩减,进而引发鲜茧收购价格的降低,蚕农的收益也将随之下降。

2.4 蚕桑生产风险增大

一是自然风险。自然风险在农业生产中时有发生,是一种不可控制的风险。蚕桑生产受自然气候的影响较大,干旱、春季倒春寒、秋季高温多湿等气候,均可能对桑树生长和家蚕饲养造成不良影响。二是生产风险。种桑养蚕对周边环境依赖度高,桑园管理、家蚕饲养等生产环节均存在较大风险,尤其是环境污染、家蚕微粒子病、农药中毒等,对蚕桑生产的威胁更大。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家蚕中毒事件明显增加,而且表现出污染源复杂、难以确认主要原因等现象。生产环境质量的下降,造成了蚕茧生产的不稳定,农民养蚕风险增加。据我们统计,2018年云南省不结茧的蚕种超过17 000张,其中陆良县是不结茧的重灾区。三是市场风险。茧丝绸产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茧丝绸商品主要销往国际市场,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大,蚕茧价格基本上是每隔3~5年1个循环,每隔2~3年1次价格波动[8]。价格忽高忽低,产业忽上忽下,蚕桑产业市场风险较大。

3 云南省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改善蚕桑生产条件全面提升专业养蚕水平

一是改善桑园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效益。建议以桑园集中连片、单产潜力大的主产区和生产基地为重点,加快水源工程、灌区配套和节水灌排渠系建设,提高桑园灌溉率,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效益。二是重点培育以蚕桑产业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专业户和重点户,提高专业养蚕水平,加强桑园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综合提升蚕茧产、质量,促进蚕农增收。三是以专业户和重点户为示范,加强高产桑园建设、标准化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育、方格蔟上蔟等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省力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蚕桑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

3.2 强化蚕种管理保障蚕农用种安全

蚕种是蚕桑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提高蚕农用种的安全意识和加强对蚕种的监督管理,是保障蚕农用种安全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云南省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规范蚕种流通秩序是提高茧丝绸行业竞争力的需要,是蚕桑产业稳定和蚕种场生存的基础。各级蚕桑主管部门应依据《蚕种管理办法》,切实履行好蚕种监管的职责,严厉打击不合法生产、经营蚕种的行为,维护蚕种市场的秩序,积极引导蚕种市场的健康发展;蚕种生产单位要提高主体意识和质量风险意识,构筑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执行生产管理制度,加强生产过程预控,生产出优质合格的蚕种,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保障蚕农用种安全。

3.3 提高鲜茧质量规范鲜茧收购市场秩序

保持鲜茧市场收购秩序的稳定,不仅关系到蚕农和蚕桑企业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9]。提高鲜茧质量,规范鲜茧收购市场秩序应坚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增强蚕农对鲜茧市场的认知度。只有提高鲜茧质量,才能保障可持续的收益,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增强蚕农对鲜茧市场的认知度。二是要坚持鲜茧收购市场按质论价的收购政策。由于鲜茧的特殊性,在鲜茧收购过程中,各蚕桑基地县要杜绝扰乱鲜茧收购市场的行为,积极维护市场秩序,坚持按质论价的收购政策。三是要实行“准入制”管理。各蚕桑基地县要以市场为主导,依据鲜茧收购条件,设立鲜茧收购门槛,稳定蚕茧质量,保障蚕桑产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四是要发展合同蚕业、二次返利等经营模式。为提高鲜茧质量,保障蚕农收入,鼓励发展“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村经济联合体,建立二次分红的机制,实现企业与蚕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确保蚕茧质量提高、效益增加。五是要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提高鲜茧质量,加强区域品牌建设,进而实现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提升蚕桑产业综合竞争力。

3.4 发展绿色高效模式提高蚕桑产业抗风险能力

云南省蚕桑产业基础设施薄弱,抗风险能力低,只有发展绿色高效模式,才能综合提高蚕桑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一是基地要由零星分散向规模化转变;二是土地利用要由单一的蚕桑生产向立体农业转变,发展桑园间套种、桑园套养等模式,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三是产品结构要由单一的茧、丝向多元化产品转变,注重蚕茧单产和质量的提升。同时,也要注重因地制宜地开展果桑开发、桑枝生产食用菌、蚕沙综合利用等绿色高效模式。以最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将科技人员、蚕农和专业户组织起来,进行分工协作,形成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产业链,逐步使云南省的蚕桑产业步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提升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猜你喜欢
蚕种蚕农蚕茧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躲雨
卖蚕茧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