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情境中培育德性人格

2020-05-28 09:38施建平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情境教育

摘要:德性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培养。儿童期是德性人格培育的关键期。优化的活动情境可以开掘德性潜能、丰富德性内涵、完善德性结构、创造德性生活,促使儿童生发原生动力,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建立心灵秩序,完成精神自治。

关键词:情境教育 活动情境 德性人格

德性是一个人内在的,以道德为核心,具有卓越特征和生命力量的精神品质,是灵魂向善或崇尚高贵而凝结成的品格,是公认为好的、优秀的、值得赞扬的行为方式。人格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德性人格则是人格的高尚境界,标志着一个人无论身处怎样的情境,都能以优良的品质和真善美的理想作为价值导向规范自己的言行。

德性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环境的作用下通过智慧选择逐步养成的。情境教育注重创设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富有美感的教育情境,情境的特质与德性人格的内在要求相契合,因而在培育儿童德性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实践中,我们通过优化活动情境,激发儿童向善尚美的天性,內化道德规范,建立心灵秩序,完成精神自治,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在活动情境中促发原生动力,开掘德性潜能

德性潜能,是指蕴藏在人性或遗传中有待开发的德性心理能力。德性潜能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并不是既定的德性;只有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德性潜能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德性。

儿童期正是促发德性潜能的最佳时期。丰富多彩的主题性情境活动,可以激活学生内心深处与德性相关的原生动力,使他们心中德性的种子得以萌发、生长。

比如,每年春天,我们组织二年级学生开展“我是小花农”活动。我们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只花盆,找一种花籽,种在花盆里,并负责养护。待学生种下花籽,引导他们一起交流分享,说说自己得到花籽时的喜悦,种下花籽时的小心,等待种子发芽时的忐忑,发现幼苗破土而出时的欣喜。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多角度展开想象,创编小种子的故事。有的学生说,种子听到鸟鸣声,很想见见小鸟,和小鸟交朋友;有的学生说,种子听到沙沙的雨声,得到雨水的滋润,很想向雨点表达谢意;有的学生说,种子急切地想知道每天给自己送温暖的太阳公公长什么样;有的学生说,种子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成为小动物们的家;有的学生说,种子想长出两条腿来,在阳光下嬉戏奔跑……学生想象的美好场景,映射出他们铮亮的心灵,他们心中德性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生发。

等待花开的日子里,我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自己种的是一朵七色花,准备用它那神奇的花瓣来做什么。有的学生说,想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能吃饱穿暖,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有的学生说,想让所有病人都恢复健康,所有盲人都重见光明;有的学生说,想让世界永远和平,没有战争,没有难民,百姓安居乐业;有的学生说,想让被污染的河流变清澈,雾霾天不再出现;有的学生说,想让孤儿院里的孩子都能拥有幸福温暖的家,敬老院里每天都充满欢声笑语;有的学生说,想让坏人变成好人,让恐怖分子变成和平使者……学生心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内心深处的善念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他们还围绕所种的花,编了《花朵与蜜蜂》《花朵与蝴蝶》《花儿的自述》等许多动人的故事。“童话花坊”盛开了一朵朵纯美的花,儿童心中德性的芬芳一点点散发出来、弥散开来。

后来,我还组织学生围绕花儿开展了“心花朵朵开”“最美的花儿献给谁”“舞在花丛中”等一系列活动,他们心中的善念之花、道德之花在美好的情境中越开越盛、越开越美。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道德。道德发源于人的本性,发生于人的善行。但德性潜能不会自我“苏醒”,情境的创设与优化,则为儿童德性潜能的萌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恰当的“水分”。这样的活动情境,融善于美,融美于善,善美相通,儿童向善的本性就被激发出来,促成了道德的觉醒。可见,儿童的道德教育,首先在于对人性中道德天分的认同、保护与激发。

二、在活动情境中内化道德规范,丰富德性内涵

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形成并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不仅告诫人们不应做什么,还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不仅约束某些行为,还倡导某些行为。道德规范是德性的核心,与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密切相关。

儿童对世界的感知、对他人的认知,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的。因而,如果我们将儿童道德规范教育停留在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规则的记忆上,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成效。情境教育根据儿童德性的情感性特征,通过优化活动情境,触动儿童的心灵,将道德规范的认知与道德情感的激发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善的行为、美的准则。

比如,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在“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我们组织五年级学生开展了“把美好的地球留给明天”主题活动。

爱护地球,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和了解地球。我从画册中、网络上找了一些卫星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让学生看一看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的全貌。他们静静地感受地球,用心体会地球母亲的和蔼可亲、脉脉深情。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行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并以“地球的自述”为话题介绍地球。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地球有了更多了解,也更加喜爱地球了。这些融人情感的认知活动,为后续道德规范的呈现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我又列出一些话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妈妈的呼唤”“地球妈妈的心愿”“让地球放一天假”“地球看病”“地球的辞职信”“哭泣的地球”“地球上最后一次拍卖会”“未来的地球”“地球母亲的微笑”“地球妈妈,我想对您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生活感受,从中任选一个话题做好交流准备。

班会、习作等课上,我组织学生汇报、讨论。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是地球创造了生命,养育了人类;人类在大自然的摇篮中生存,大自然慷慨地赐给人类生活所需的一切资源。但人们陶醉在“征服”自然、获得财富的喜悦中,地球却伤痕累累:全球气候变暖、大气臭氧层出现空洞、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森林面积锐减、草原退化、淡水资源日渐匮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矿产资源日益减少……长此以往,人类必将失去生活的资源。至此,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的警钟已经敲响,黄牌已经亮出,他们的心与地球贴得更紧,保护地球成了大家的共识与迫切愿望。

对此,我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地球妈妈的好孩子”,还引导学生向全校师生发出“低碳生活行动”倡议书,宣示了行动要点:(l)购物时自觉使用环保袋,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2)洗涤衣物时尽量少用洗衣粉,以保护水资源;(3)最后一位离开教室的同学及时关掉电脑、电灯,做到人走电停;(4)纸张双面使用,水尽可能循环使用;(5)出行时多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乘坐私家车;(6)夏天使用空调时,室内温度不低于26℃;(7)将低碳生活的健康环保理念向周围的10位亲友宣传推广。进而,通过召开家长会、设计低碳生活反馈表、设立绿色监督岗等措施,确保将倡议的要点落到实处。

连续的、不断深化的活动情境,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增加了他们的认识,强化了他们的感受,保护地球成了大家普遍认同的自觉要求。

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于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儿童道德规范的养成,离不开充满真情、崇尚美善的生活情境,没有这样的情境作为依托,儿童的道德成长就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在儿童道德规范的建构过程中,应该让他们在优化的道德情境中充分地感知、体验,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辨析、思考,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这样,教育才能深入儿童的心灵,教育的积极力量才能在儿童的内心世界落地生根,道德规范才可能转化为儿童的自觉行为。

三、在活动情境中建立心灵秩序,完善德性结构

柏拉图曾说:“德性是心灵的秩序。”人的心灵差异,最基本的表现特征就是有序与无序。有序的心灵才能承载道德的使命,规范自己的言行,铸就德性的人格。可以说,心灵秩序是德性人格的基石。

心灵有序的核心标志是自律与和谐。自律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显著特征,是人的心灵秩序的基本表现,体现为理性对本能欲望的约束与自控。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情境中,儿童会感到舒心愉悦;在充满正能量、散发精神芬芳的情境中,儿童会得到德性的启迪,明确行为的准则。

比如,在中国人心中,“荷”有着特殊的地位。我们在六年级组织开展了“荷花飘香沁心田”主题活动,让学生走近荷、了解荷、感受荷、体悟荷、赞美荷。我们把学生带到荷塘边,只见:翠绿的荷叶铺满水面,挨挨挤挤,又井然有序;荷花开得千姿百态,像一个个穿着粉白长裙的姑娘,在绿色地毯上跳着优美的舞蹈。这和谐、有序、美好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幽幽的清香也飘入他们的心间。

自古以来,人们赞荷、咏荷,留下了大量诗文。我和学生坐在荷塘边,边欣赏荷花、荷叶,边学习古诗词,并让他们自由组合,尝试以一首小诗表达眼中、心中的荷。有学生发现荷花、荷叶都特别洁净,我借机介绍荷叶为什么能自净,荷花为什么被誉为“花中君子”,重点指出“莲花效应”自洁叶面的奥妙所在,由此引导学生体悟:人也应该有“自净”的本领,不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校正人生的航向。

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学生充分感受到荷塘的静谧与和谐,荷叶的青翠与洁净,荷花的雅致与清香。随着深入了解,大家深深爱上了荷,心里留下了一片清新的荷塘,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净化。

道德是人为自己立法,听从自己的无声命令。一个建立心灵秩序的人,才能在现实生活境遇中依据德性人格的要求理性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德性的养成需要“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共同约束。优化的活动情境中融入了“看不见”的道德理念、行为规范,学生身处这样的情境时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道德的召唤,渐渐地可以使他们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律的意识和能力。

四、在活动情境中完成精神自治,创造德性生活

德性使人成为自由、自主的道德主体,有力量自我主宰、自我制约,克制欲望冲动,排除外来影响,勇于担当自己的责任。

儿童要实现精神自治,必须经过长期的培养。有意识地将自觉、自律、自强的教育渗透到活动情境中,以正确的导向来引领,以氛围的渲染来影响,以正向的反馈来巩固,长期熏陶感染,可以使德性成为儿童的内在信念与精神自觉。

比如,水是大地的乳汁、生命的源泉。在“世界水日”来临之际,我们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了“爱水爱生命”主题活动。

我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各种形态的水。到南通护城河一濠河边漫步,感受母亲河的清澈、美丽与柔情;去市民广场看喷泉,从飞溅的水花中体会水的姿态;走进学校体育馆的泳池亲近水,感受水的温柔。

我们还让学生自行与水接触。有的学生观察树叶上的小露珠,有的学生观察天上“跳”下来的小雨点,有的学生观察从山顶倾泻而下的瀑布,有的学生观察浩浩荡荡流向东方的长江……

水是极普通、极常见的,可当大家用心面对,却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有的学生发现,一滴水看起来很小,却永远不会消失:天气冷了,它会结成冰;天热了,它又化作气。有的学生发现,小小水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甚至能将石头滴穿。有的学生发现,小小的水滴汇成江河湖海,会变得滔}舀不绝、波澜壮阔。有的学生发现,水在努力实現自己生命的价值,化作雨雪滋润万物。有的学生发现白开水没有汤的浓郁、咖啡的芬芳、饮料的可口,却以清澈、平淡、自然,给了我们舒适与宁静,由此明白了真水无香的道理……

在这一活动情境中,学生学到了水的精神: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上善若水的尚德精神,以柔克刚的坚定精神,碗水端平的公平精神……这些关于水的体悟,虽然不是具体的行为规范,却将影响学生行为的准则、做人的原则。

德性人格是幸福人生的保障。从激发德性潜能到内化道德规范,再到建立心灵秩序,最终实现精神自治,这是一个逐层递进的提升过程,每一层面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融通的。任何一种道德抉择和道德实践,都在具体的场景中完成,德性人格的真正塑造者是道德生活实践。儿童德性人格的培养,应该也只能采用适宜儿童天性的方式来实现。优化的活动情境具有鲜明的正导向功能,是一种为儿童量身定制的生活化的实践。这样的情境滋心养德、德心共育,是培养儿童德性人格,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施建平,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

猜你喜欢
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基本概述与情境教育的踵事增华
论语文情境教学的推广
情境教育思想下“主线教学”的现实困境及改进策略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小学低年级开展思品教学的点滴体会
小学高年级阶段语文教学使用情境教学法探究
情境教育视野下的幼儿体育活动设计探析
小学数学以儿童为中心的情境教育应用刍谈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情境中浸润儿童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