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求实”问题

2020-05-28 21:53鲍道宏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文课程中学语文

鲍道宏

“福建省中学语文刘菊春名师工作室”甫建之初, 菊春老师便邀我一起参与工作室研修活动。对我,这 是难得近距离向骨干老师学习的机会,当然没不接受 的理。三年来,对工作室老师及其活动有了很多近距 离观察与学习的机会,受益颇丰。

在菊春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踏踏实实,研修、培 养与支教融为一体。工作室把问题研讨、读书学习、 名家讲座、范例学习与支教送教结合起来,把集中研 修与个人研修结合起来,把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表 现出十分突出的“求实”“求是”的团队工作作风。即 将出版的《去蔽 求实》这本书收集的文章,是工作室成 员三年来学习、研修的结晶。

“求实”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术语,值得探讨。借此 机会,就中学语文教学层面,对语文教学如何“求实”, 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语文教学层面求实,首先是求呼应课程性质之 实。2011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 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 践性课程”。[1]这是几代人努力达成的共识。语文教 师呼应这样的课程性质,教学中应能正确认识课程的 “综合性”,竭力去践履课程的“实践性”,把帮助学生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核心目 标。因此,离开这一点,可以说,就离开了语文教育应 求之“实”。其语文教育教学的言行就可能变得矫饰、 虚浮,乃至于欺骗。往实用层面讲,会导致学生难以 学会“语言文字运用”方法,难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 的技能,也无从形成良好的“语言文字运用”习惯。人 们指责“误尽苍生是语文”就不仅仅是一时牢骚。往 审美层面说,因为不实,必然也无美。这样的语文教 学中,学生得不到语言文字之美,得不到文学意象意 境之美,得不到哲理思辨之美,难以领略文化意蕴之 美。这样的教学,奢谈立德树人,只能是一句空话、大 话,骗人的话。

教学层面求实,其次也求将“教学”自觉对应于课 程理念的“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 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1]面向全体学 生,语文教学就要考虑学生的差异,考虑并满足学生 不同的发展需要。这一点在大班额的班级授课状态 下,在不容忽视的考试压力之下尤其不易做到。而做 不到这一点,教学也就容易变得不“实”——不能在全 体学生身上落实。语文教学只针对少数学生,多数学 生沦为教学过程的观众与陪客。骨干教师有责任在 这一挑战性问题前面进行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与方法。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优化教学方式是语 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如果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骨干 教师的教学不能自觉向这个方向努力,就不能说我们 的语文教学在“求实”。或者,好像“求了实”,实际上 是“媚了俗”。因为,它把“教学”变成了“训练”,而不 是引领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

2019 年 6 月 2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 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 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 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 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2] 这是国家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再次强 调。当然,我们承认,无论是受制于传统习惯势力干 扰,还是受制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局限,抑或受 各种制度、物质等环境局限,推动学生“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都还面临很多困难,其中有些 困难解决起来甚至十分艰巨。但困难面前,方显示骨 干教师力量;解决困难,方显示骨干教师份量。这是 求实路上不应绕开的挑战。

从教学层面谈求实,应该注意,教学方式变革不 是孤军奋战可以取胜的战役,必须通盘考虑,全方位 协调努力。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等环节[1],只有 共同努力,协同配合,才可能“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 形成”。从这一维度说,求实,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使 只是教学,也要在它各个环节上一起努力。

上述提到的几点,都是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基本性质密切相关,如果语文教学不清楚语文课程设 计的这种理想状态,甚至“本然”状态,看不清前进方 向,不奋力前往,就不能算真正做到了求实。

的确,求实的前提要去蔽,去掉各种各样的遮蔽。 就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偏离帮助学生“学习 语言文字运用”,偏离帮助学生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 力”的现象的确还比较严重,但是,起码在舆论上,这 些现象已成过街老鼠。就是说,认识上,尤其在语文 骨干教师层面,大家是清楚的。去这个蔽,主要是工 作层面的事情、教师素养的事情、教学方法的事情。可 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蔽,恐怕还不为多数人认 识,甚至不为多数人意识。前面提到的几点,我认为, 如果对照课程标准,对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同样是 语文教学应去之蔽。但由于它们更具隐蔽性,也就更具 有欺骗性,去这些蔽,困难可能更大,任务更为艰巨。

这是需要语文骨干教师认真对待、认真研究的 事情。

去蔽、求实,不仅仅是方法问题,首先是理念问 题、理论问题,或者说,真正的理念应该建立在自觉的 理论之上。现代学科教学,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七艺 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音乐、几何、天文学)和我 国先秦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虽然读、写、算 教学历史悠久,但是,根据学者研究,“现代国语在课 程中占有地位,是在民族主义勃兴的19世纪以后。”[3] 在我国,现代语文教学正式设立学科在 1904年[4]。 1923年,我国制定的第一部语文课程标准《新学制课 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目的”部分明确写 道,“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引起读书趣味,养成 发表能力,并涵养性情,启发想象力及思想力。”[5]分 析百年以来我国语文课程標准,除了“十年动乱”时 期,无不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有学 者对德、法、英、美、苏、日、中等七国语文(母语)教育 比较研究之后指出,各国语文教育的共同目的:“1.应 用本族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是七国中小学语 文科教学的主要和首要目的。”“2.在语言训练中培养 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3.个体语文能力的养成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步,二 者是相辅相成的。”[6]从这些材料,我们认为,一个教 师不仅要在一般意义上知道“蔽”之何在,“实”之何 谓,而且有广博的专业视野,在时空大格局比较中,看 清楚自己专业的性质,就会更加坚定自己专业立场, 达到理智地去其“蔽”,智慧地求其“实”。

作为教师,要在自己专业工作中求实,必须深刻 认识到自己教育工作的性质。教师不是培训师,不是 教人学会某项技能了事。他(她)应力争做到“教书育 人”,不是“教了书”,还要去“育人”,而是“教书”的同 时完成“育人”的任务。正如赫尔巴特所说,“不存在 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 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7]语文教育,从来都不仅 仅是单纯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必须明确, “学科教学的过程也是人格全面发展的主要契机与过 程。”[8]正如有学者睿智地指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 学都必须是促进人格发展的教学。这个命题是赋予 现代的学科教学以性格与特色的最根本的思想、最根 本的原则。”[12]语文教育当然不能例外。

我相信,像“福建省中学语文刘菊春名师工作室” 所有骨干教师一样,更多的语文教师都在求索,在苦 干,在踏踏实实奋力拼搏。这些人是中学语文教育的 希望所在。

通过三年多与工作室老师们相处,我有理由相信 这一点。

现在,工作室已圆满完成预定三年的任务,菊春 老师来电嘱我为即将付梓的工作室老师们的文集写 个序,当然是对我的信任。三年来,与工作室顾问陈日 亮先生、工作室领衔名师菊春老师以及各位成员相 处,我既长了见识,又得到温暖的关照,实为荣幸,也 倍加珍惜。尤其有机会多得日亮先生亲炙,非常幸运。 是为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

教育质量的意见[Z] 2019-06-23.

[3]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6:14.

[4]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1:75.

[5]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 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

[6]        叶立群.本国语文[M].北京: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541-547.

[7]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纲要[M].杭州:浙 江教育出版社,2002:13.

[8]        钟启泉.现代学科教育学论析[M].西安:陕西人民教 育出版社,1993:14,3.

(责任编辑:刘火苟)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文课程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