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素型患者分类系统在眼科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

2020-05-30 08:52潘丝雨
上海护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时数服务项目病区

潘丝雨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医疗机构的护理服务效率与相应的护理人力资源分配有重大关联性,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是确保服务质量的前提和关键性因素[1]。当前,国内绝大多数医院床护比配置依然遵循20世纪80年代初期实行的 《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伴随中国近年来医疗产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传统床护配置无法承担起居民对护理服务的诉求[2]。国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研究显示,大部分医疗机构自20世纪60—70年代至今,已具备相对成熟的体系,根据患者差异化护理服务诉求对患者实施分类管理;依照护理类别对其工作量进行划分,对护理人力分配实施科学化指导[3]。罗斯麦迪可斯量表——患者分类系统 (Rush Medicus Tool-Patient Classification System,RMT-PCS)是当前国际医疗机构运用较为普遍的患者分类量表之一,该量表与国内医院实际情况出入较大[4]。本研究以RMT-PCS为基础,结合本院眼科患者的自身特点,建立适合该特征的因素型眼科患者分类系统,探讨具有实用性、操作简易的护理人力配置方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于本院眼科5个病区的住院患者4 583例。5个病区依次为创伤绿色通道病区1 257例,眼底病病区896例,手术病区792例,出院病区757例,术后病区881例。采用方便抽样法,每个病区选取5例患者的护理服务项目时间取平均值作为护理服务项目标准时间。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建立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由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眼科病区护士长2名,责任护士5名,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院带教讲师1名及6名学生组成。小组成员均进行相关培训,确保量表制订符合相关规定,具有可行性。

1.2.2 建立因素型眼科患者分类量表根据原始版罗斯麦迪可斯量表——患者分类系统(RMT-PCS)量表和本院《护理操作指南》对因素型眼科患者分类量表实施设计,《建立因素型眼科患者分类量表》依据患者分类系统(RMT-PCS)量表和《护理操作指南》对本研究所需项目进行确定。该量表主要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为前置说明,第2部分为主体内容;第1部分包含调查研究目的、意义和量表填写说明;第2部分包括眼科患者所需护理的全部项目,分为直接护理措施、间接护理措施、非生产性活动等,共53个小项目,量表所有内容经研究小组讨论评估,最终确定量表具体项目 (眼内给药、眼部局部护理、治疗宣教、协助自理等),53个护理服务项目仅针对眼科患者适用,所有护理项目名称均以《护理操作指南》为参照命名。因素型眼科患者分类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2,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评估运用因子分析法,量表的主因子方差贡献率达81.42%,量表的因子载荷>0.5,因素型眼科患者分类量表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03。该量表根据上述内容设计完成后,对医院眼科5个病区的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仔细选择每例患者所需护理措施项目和护理频率,对量表中较难理解的项目,仔细阐述和讲解,最终选择4 583例患者参与本研究。

1.2.3 护理服务项目时间测定研究小组成员根据本院《护理操作指南》对因素型眼科患者分类量表中全部护理服务项目进行实践工时测量,对每次时间测量均使用统一配置、统一校对的电子手表,对各项护理措施所需时间进行精准记录。采用方便抽样法将5个病区的所选患者以平均每个病区选取5例患者的标准进行测量,选取25例患者测量平均值用作量表中护理服务项目标准时间;护理服务项目的间接护理时间定义为间接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所需用时,具体包含所有护理服务准备工作、医嘱核对、病房消毒等内容所用时间,选取5个眼科病区连续7 d护理服务时间平均值作为因素型眼科患者分类量表的标准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描述。应用 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眼科病区护理服务项目

2 结果

2.1 因素型眼科患者分类量表构成因素型眼科患者分类量表合计由53个护理服务项目构成,由直接护理措施、间接护理措施、非生产性活动等构成眼科病区护理服务项目;针对个体患者的护理措施时间,采用方便抽样法在每个病区选取5例患者对应的服务项目所需平均值作为各项护理措施所需时间,个体护理所需时间=直接护理时间+间接护理时间,其中直接护理时间定义为对患者受伤或手术部位进行直接护理操作所用护理时间,间接护理时间定义为护理操作完成后对患者进行注意事项宣教、用药指导等。针对病区整体护理措施时间计算,采用方便抽样法以每个月随机抽取5 d该项护理措施时间取平均值,然后将整个研究时间(月份数量)平均值作为整体护理措施所需时间,整体护理措施时间=每月护理所需时间平均值和/月数。护理措施列表内容均是常规护理所需实施内容,眼科护士在实际护理工作中以现有条件未能全部落实,也是目前全国各医疗机构所面临的基本问题,较多护理项目须由护士加班完成,增加了工作量。眼科病区护理服务项目,见表1。

2.2 不同病区护理人员每日人均护理所需时间见表2。

表2 不同病区护理人员每日人均护理所需时间 (h,x±s)

2.3 因素型眼科患者分类情况、平均护理时数和护士配备系数本研究运用整数时数分割法对患者取样时数分布进行整理分析,即依据每位患者所需护理时间差异来实施差异化分类,一类患者24 h需要护理时数在0~2 h之间,二类患者护理时数在2~4 h之间,三类患者护理时数在4~10 h之间,四类患者护理时数在10~24 h之间。出于数据应用和计算的方便性考虑,参照罗斯麦迪可斯量表——患者分类系统(RMT-PCS)量表计算不同类别中平均每日每例患者理论所需配备护理人员数量,即该类患者护士配备系数,护士配备系数=该类患者每日人均护理时数/每名护士每日工作时间×1.46(护士的休假系数=365/实际每年工作天数)。因素型眼科患者分类情况、平均护理时数和护士配备系数,见表3。

表3 因素型眼科患者分类情况、平均护理时数和护士配备系数

2.4 因素型眼科分类患者对应的实际护理人数和所需配置护理人数患者的病房每日平均患者数=调查期间出院患者总数×平均住院日/调查持续天数,实际进行调查时,医院眼科5个病区平均住院日为10.34 d。每个病区每日需配备的护士人数=(一类患者人数×0.34)+(二类患者人数×0.51)+(三类患者人数×1.16)+(四类患者人数×2.18),实际配备护士数=所有护士工作天数之和/天数,公式中的“天数”为调查天数。眼科病区每日平均各类患者数和护士配备情况,见表4。

表4 眼科病区每日平均各类患者数和护士配备情况

3 讨论

3.1 现代护理服务对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案的要求医院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承担绝大多数治疗过程中的工作量,因此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及医疗体系建设至关重要[5]。1978年,中国出台三甲医院床护比1.0:0.4,依据当时床位对护士进行分配,该床护比已无法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需求,对现代护理理念贯彻实施造成一定的阻力[6]。 伴随中国医学的飞速发展[7],新的护理项目应运而生,为了满足动态化的护理服务诉求,需探讨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案。

3.2 因素型眼科患者分类系统的建立因素型患者分类系统以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诉求为核心标准实施分类[8],更符合当前医疗机构以“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欧美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探索实践,如今已得到普遍推广[9]。本研究根据RMTPCS原始量表和本院眼科实际护理诉求相结合,构建因素型眼科患者分类量表。该量表以患者评估、护理措施、配合治疗、护理宣教4个部分为中心,制订了53个护理相关项目,运用整数时数分割法将眼科患者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和四类进行分析,每类患者根据分割标准和24 h内对护理时数的需求,患者所需护理时间以 24 h 为标准进行分类,分为 0~2 h,2~4 h,4~l0 h、10~24 h;眼科患者所需护理时间差异较大,通常患者所需护理时间在≤10 h范围内,本研究出于严谨性考虑,将10~24 h护理时间也纳入研究,临床实际中确有少数机械事故导致眼部受损严重,需更多护理时间,且四类患者多数来源于创伤绿色通道病区,与上述说明相符。研究结果显示,眼科患者分为四类,一类、二类占比较大,分别为44.88%、49.77%,且每类患者分布病区表现出一定程度差异和不均一性,一类患者在出院病区占49.48%,手术病区占46.75%,二类患者在眼底病病区占50.87%,术后病区占48.63%;三类、四类患者所需护理服务时间相对较长,集中在创伤绿色通道病区和眼底病病区。上述结果与宣岩等在儿科方面的研究方法基本一致[10]。

3.3 新型患者分类系统对护理人力资源分配的指导作用以“患者护理诉求”为中心实施分类,依据不同分类情况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化配置[11],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化。根据各病区差异化患者对护理项目、护理时数、护理频率的不同,制订因素型眼科患者分类量表,以患者所需护理服务的直接护理时间和间接护理时间获得各病区不同患者所需护理服务的人均时间,人均护理时间等于平均直接护理时间和平均间接护理时间之和。研究结果显示,眼科5个病区的一类、二类、三类和四类患者每日平均护理时数依次为(1.76 ± 0.67)h、(2.79 ± 0.53)h、(5.97 ± 1.05)h 和(12.14±1.34)h。本研究运用“护理匹配系数”对患者护理需求进行分析,与罗斯麦迪可斯量表——患者分类系统(RMT-PCS)量表中“平均患者严重度”相似,直接把不同眼科病区不同类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与护理人力配备结合,研究结果显示,一类、二类、三类和四类护士配备系数依次为0.34、0.51、1.16和2.18。护士配备系数越高,表明患者每天对护理服务需求时数越多,也间接映射出患者病情的严重度。

3.4 新型分配模式的优点不同眼科病区的需配备数和实际配备数之间的比值可有效反映医院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需配备护士人数远高于实际配备护士人数,比值较大;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2],可见医院护士配备欠缺问题较为突出,也普遍存在,导致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在实际护理工作中为完成必需服务项目,必然会适当降低对患者弹性护理服务项目(护理宣教、康复指导等)或在“加班”中进行护理项目弥补;从而造成护理服务质量下降和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受损等不良结果,与相关护理工作怠慢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3]。因此,我国医院应多借鉴国外医疗机构护理服务相关经验,将“以床定护”方式转变成“以需定护”或“以患定护”的人性化、科学化护理服务准则。

4 小结

根据不同眼科病区不同患者的不同护理需求建立的因素型眼科患者分类系统,为医院的不同患者归类提供量化指标依据,护理配备系数的应用为医院护理管理操作带来科学化、人性化的根据,对护理人力资源的分配起到了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时数服务项目病区
自然冷却节能潜力的修正度时数评价方法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模式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检查前准备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存在问题及建议
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指标及权重标准的设定
保洁员坚守隔离病区一个多月
项目制与社会组织服务供给困境: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化运作的分析
治驼背的3种运动方式
江苏省大丰市2014年前三季度CPI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