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人物语气”方法浅探

2020-05-30 10:48周妍
学语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物朗读语气

摘要:读出人物语气可以更好地领悟人物性格、体会人物品质、把握人物形象,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让语言文字的学习内化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方法可以借助提示语,读出人物语气;结合标点符号,体会人物语气;提取生活经验,帮助表达语气;进入故事情景,读出人物语气。

关键词:朗读;人物;语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落实这一朗读教学目标,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编排了多个训练点,对该目标进行分解训练。小学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的,纵观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可以发现各个学段都有针对朗读的练习,其中有19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涉及到“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语气”的朗读训练。统编教材对“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语气”的朗读训练要求,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从初步分角色朗读到读出说话的语气,再到体会人物心情,读出人物的语气。可见,“读好对话,读出人物语气”是学生感知文意,了解人物特点,积累语感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好对话,读出人物语气”呢?

“语气”一词由“语”和“气”合成,“语”指有声语言,即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气”指朗读时支撑有声语言的气息状态,即具有声音和气息合成形式的语句流露出来的气韵。(张颂《朗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4页。)例如,人们喜悦的时候说话是“气满声高”的,悲伤的时候说话是“气沉声缓”的,怜爱的时候说话是“气徐声柔”的,着急的时候说话是“气短声促”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说话者的个性特征和情绪变化,在朗读中用恰当的语气表达出来。

读出人物语气的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但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我们大致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读出、体会人物的语气。

一、借助提示语,读出人物语气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对话朗读,很多时候都是有提示语的,让学生找准并体会提示语,是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人物的心情是焦急还是轻松,是悲痛抑或喜悦的最好方法。如课文《陶罐和铁罐》有这样的对话: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提示语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想一想,傲慢是什么样的语气,谦虚地说话又是怎样的语气?——傲慢地说话,声音大,语调上扬,要读出得意洋洋之感;谦虚地说话,一般声音略低,语调平稳或者有所下降。通过朗读,感知铁罐和陶罐的性格特点,就为学生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奠定了基础。

有些对话没有提示语怎么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心理,给对话加上提示语再来读。如《灰雀》一课就可以请学生加上这样的提示语来读。(括弧内为添加的提示语)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焦急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轻声/支支吾吾/含含糊糊)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列宁(假装推测/猜测)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认真地/坚定地)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通过加提示语,带领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反复揣摩、朗读中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的天真性格。

二、结合标点符号,体会人物语气

标点符号是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理解书面语言。在人物对话中,它更有着文字不能替代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如《在牛肚子里旅行》课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品味“拼命”一词的意思,知道“拼命”是指豁出性命去干某事。那么,这两个感叹号应该怎么读?学生就明白,是要大声地读,甚至可以扯着嗓子读,语速快一点,读出感叹号在这里表达惊慌失措的意味。而省略号后面的两个感叹号,则要读得低沉一点。为什么呢?因为,省略号表示话语的停顿,要读得断断续续,读出一种绝望来,那绝望之后的感叹号,就不能如前一句一样的大声读,扯着嗓子读了,要读得慢一点,低沉一点,带着一点认命的感觉,体会出红头在牛嘴里的恐惧,以至于绝望。

三、提取生活经验,帮助表达语气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理状态。但是,让他们把这种理解朗读出来,却有一定难度的。有些学生,“生气地说”读得平缓悠长,“高兴地说”也读得毫无起伏。其实,对小学生来说,这些语气在生活当中都是体验过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提取生活中类似的经验,并将其运用到朗读中去。如在课文《那一定会很好》中有这么一段:

“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教师就可以问学生,你什么时候最难受,你难受的时候说话是怎么样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就知道,“这真难受”要读得低沉一些,语速慢一点。

四、进入故事情景,读出人物语气

教材中的对话多出现在故事类文本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朗读情景,把人物在故事情节相应时刻的所思所想具体描绘给学生听,还可以为叙述配上紧张或欢快的音乐,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景,启发式地引导朗读,顺势让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例如,上引《灰雀》中的一段,教师可以这么引导学生:列宁找不到灰雀,却看到一个孩子在树林里转悠,他想:灰雀是不是给这个男孩抓走了?我得问问他。但我不能直接说,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得让他感受到我对灰雀的关心。我就(焦急地)问:……让孩子顺势读问话。这就是创设具体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感同身受,融入故事情境,成为文本中的角色,让角色语言成为自己的语言,发自肺腑地把人物语言的语气读出來。这才是最真实、最自然,也是最好的朗读。

徐世荣先生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对小学中低段的学生来说,分角色朗读是他们非常喜欢的朗读形式,一定要在这个阶段,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语气,表现人物性格,体会人物品质,感悟人物形象,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让语言文字的学习内化成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周妍,安徽省合肥市海顿学校教师)

[责编李平]

猜你喜欢
人物朗读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