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茗”茶海
——针对视障人士的茶具设计研究

2020-05-31 09:19曾宪宪GuoJingZengXianxianZuoYan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年3期
关键词:灯带茶具人士

■郭 静 曾宪宪 左 琰 Guo Jing & Zeng Xianxian & Zuo Yan

(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在上世纪60年代以“设计为健康人服务、同时必须为残疾人服务。”的设计理念响誉美国设计理论界,并在1961年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了“无障碍标准”的国家[1]。自此,无障碍设计将特殊群体加以细分,并设计出符合各个群体的设计准则和规范的专用产品[2]。特殊群体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等多种类型,而视力残疾在我国乃至全球影响人数都在大幅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019年10月8日发布的首份全球视力状况报告显示,全球超过22亿人失明或存在视力障碍,而我国视力障碍患病形势也极为险峻:中国是世界上近视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全世界盲人最多的国家[3]。然而市场调研显示,针对该群体的产品有种类少,无设计感,不经济实惠与难以满足精神需求等问题,市场缺口极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饮茶是中国人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习惯,饮茶时的茶具和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4]。该设计的难点在于专业性强,需熟知茶艺文化的同时,并对视力障碍人士群体的基本情况做大量调研。而循证设计(Evidence-based Design, EBD)起源于循证医学,强调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和充分数据[5],为特定的人群或环境提供特定的设计解决方案,是一种适用此项目的方法。基于参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左琰教授“茶文化设计”课程的契机,本文采用循证设计法,为有感光能力的视力障碍人士设计一款茶具。

1 视障人士的基本情况

1.1 视力障碍者生理特征

视力障碍也称“视觉障碍”和“视觉缺陷”,指由于炎症、屈光不正、斜视弱视等原因导致人的双眼存在一定程度的视力缺损或视野缩小,难以从事正常人的活动现象。根据《残疾人残疾分类与分级》(GB/T26341-2010),视力残疾可分为盲和低视力两大类。盲指视力丧失到全无光感;低视力指患者能够利用残余视力接受教育及进行生活、工作等活动的视力状况[6]。本文主要针对具有残余光感的视力障碍人士设计,该人群占总视力障碍人数超过80﹪。

1.2 视力障碍者行为分析

本文通过网络搜索、实地访谈等形式调研了超高度近视、先天性弱视、青光眼等视力障碍者的行为特征,发现他们用茶具的过程出所出现的问题,了解他们的使用需求。饮茶的过程可分为投茶、冲泡、洗茶、分茶、品茗、清洁和整理等几个关键性步骤,视觉障碍人群主要通过触觉、听觉和部分残余光感进行活动,他们面临的问题有难以准确判断茶海的位置、倒热水时茶壶和热水器对接出现困难,茶水易洒出以及难以找到茶盖等。我们的设计旨在利用他们的行为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

1.3 视力障碍者心理分析

除了锻炼视力障碍人群的身体机能,关照其精神健康也是康复治疗的职责[7]。视力障碍心理研究表明,视力障碍儿童在多方面的能力显著低于视力正常儿童,如心理韧性与情绪控制和人际协助等[8]。在本文的调研中也发现,视力障碍者的心理负面情绪较多,同时伴随孤独、抑郁、敏感、自卑、缺乏社交和安全感等问题。由此可见视力障碍对心理健康影响极大,产品设计中应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本着将人文精神的关怀深入到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9],设计运用暖黄光源对温馨、浪漫情绪的唤醒性,旨在令视障人士感受到可识别的且明亮的空间实体,通过饮茶过程增加他们的社交活动,丰富其精神世界。

2 视力障碍者茶具设计实践

针对视力障碍者的茶具设计理念首先应当达到“高可及”的通用设计,即正常人和视力障碍人群都能够使用。另外通过对该群体的调研发现,产品应当符合“造型简单、明确核心、防护安全”的原则,同时在细节设计方面体现人性化的关怀。最后在设计思路与工艺制作方面应结合茶文化元素与木构插接制作和健康照明技术。

2.1 概念阐述

“沐茗”概念设计的思路首先从“人”出发,考虑视力障碍人群的生理行为和心理特点,结合“茶”文化的主题概念希望通过饮茶丰富视障人士的精神世界,以达到古人“茶可明心见性”的境界。设计结合健康照明技术增添精神层面的辅助,达到视障人士想要明“目”的主观感受。

“沐茗”设计旨在用“茶”弥合心灵的眼睛,故取名为“沐茗”,谐音“目明”、“木鸣”。(图1)此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目明”,意为暖曦涤目与拂尘而明,从功能角度上使用暖光洗涤去浊目的尘土而变得光明。二是“木鸣”,意为沁水于木与触壁而鸣,从设计角度,茶水缓缓流入木构的茶海,当水触碰器壁发出声响以作提示之用。三是“沐茗”,意为氛氲落沐、净心品茗,从精神角度,在品茶中明心见性,茶叶的漂浮犹如人生的起伏,但终归于平静。

■图1 以字形结合产品所设计的产品标识

2.2 设计方案

“沐茗”茶具主要为一个茶海,及其相对应的茶具(图2、图3)。饮茶时可集“观茶”与“听茶”和“触茶”三种感官感受,分别对应“目明”与“木鸣”和“沐茗”三层概念。首先是“观茶”,本文考虑利用健康照明给予视障人士的心灵安慰,茶海以木构制作外盒,以磨砂玻璃制作内盒,形成“盒中盒”的结构,并在两盒之间安装条形灯带,暖黄光透过玻璃和卡槽形成不同的光感指示茶具的位置。二是“听茶”,将茶壶在茶海卡槽上倾斜,使水倒入茶杯中,杯满水溢出,继而随着弧面通过槽口触碰金属弹片产生声音流入储水的盒子中,通过声音提醒视障人士茶杯已满。最后是“触茶”,设计利用视障人士的触感, 考虑到不同材质给人的不同感受,利用形状帮助视障人士定位,并在关键的位置设计盲点给予视障人士使用时的提示。

2.3 循证设计过程

2.3.1 材料选型

视觉障碍者主要通过触感来感受身边的事物,且不同的材料的组合会呈现出奇妙的触觉体验,设计中应注重产品的触觉感。而茶具设计要考虑材料的防水耐腐与易清洗性,故本设计主要采用耐水的椴木作为产品的外部触感部分,5mm厚度的磨砂玻璃密封拼装作为其内部的装剩余茶水的部件,达到透光和防漏的功能。磨砂玻璃作为匀光装置,磁铁作为灯带吸附部件,麻绳包裹茶杯茶壶用于隔热,采用拼接,热加工冷却,手工打磨和喷漆的方法进行制作。

2.3.2 细节设计

本文调研和模拟视障人士饮茶时的全过程共九个步骤,发现各步骤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用设计给出解决方案。

第一步是“触”,即净手赏器,摆正茶海。此步骤要提升视障人士的“触感”其最大困难在于如何轻松的判断茶海的位置。具体操作为在茶海的设计中采用有方向感的形状,从平面上看,外盒左窄右宽,从立面上看,内盒左低右高,以易于识别(图4)。 第二步为“沐”,即开启暖灯,明目涤心。此步骤要提升视障人士的残余“观感”,最大困难在于如何利用健康照明给予视障人士的心灵安慰,具体操作为:在“盒中盒”之间安装三面的条形灯带,打开茶海右侧山墙处的开关,温暖灯光透过玻璃和卡槽形成不同的光感指示茶具的位置(图5)。第三步为“置”,即杯左壶右,磁铁吸附。此步骤最大的困难在于实现安全流利的完成动作,防止茶具的碰撞甚至摔坏。具体操作为:在茶具的设计中考虑磁石定位,便于寻找和固定。在内盒外面镂空出茶具摆放的卡槽,通过内部透出的光,即可利用视障人士的残余光感进行准确的定位(图6)。第四步为“入”,即乌龙入宫,麻隔余热。此步骤要提升视障人士的“感知”能力,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准确的对茶具和茶海进行定位,防止茶叶的撒漏。解决方案是利用光作为指引,用盲点来提示,同时在人可触及的地方采用防烫的材质(图7)。第五步为“对”,即旋壶左倾,高低相迎。此步骤要提升视障人士的“对接”能力,最大的困难是防止热水洒出被高温烫伤。解决方案是在产品细节中考虑到防烫和对接的设计,具体操作为考虑茶具一体化,并在卡槽处固定可旋转的方向和角度实现安全倒水(图8)。第六步为“满”,即杯满而鸣,潺潺而涌。此步骤要提升视障人士的“听茶”能力,最大的困难是如何以声音提示视障人士水已经倒满。具体操作为:在内盒设计上左右采用不同的高度形成弧面,溢出的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最后流入茶海,触碰器壁产生声响(图9)。第七步为“品”,即闻香品茗,沐光明心。此步骤要提升视障人士的“感受”能力,即提升品茗的质量和心情的愉悦,重点在于调动不同的感官感受品茶的过程:观茶,听茶,触茶,品茶皆为一体。具体操作为:茶具和茶海的尺寸要定制设计(图10)。第八步为“倒”,即顺势而为,宁静归一。此步骤要满足茶海储水的基本功能,重点在于满足干湿分离的状态。具体操作为:茶海以木构制作外盒,以磨砂玻璃制作内盒,形成“盒中盒”的结构(图11)。第九步为“净”,即开启木盒,清洁内部。此步骤要提升视障人士的“自主”能力,最大的困难是如何简单实现茶海和茶具的清洗。在设计中尽可能实现,安全便捷易操作的清洗产品。在设计中实现最小体积下的最高效的使用功能,尽可能实现每寸空间的最大功能化(图12)。

2.3.3 光源设计

“沐茗”主要针对具有残余光感的视觉障碍人士,基于“以人为本”的照明设计原则[10],如何能保证合适亮度的同时,防止光源对他们的二次伤害是十分重要的问题[11]。为产品选择合适的光源应从色温与光色、照度与亮度[12]、频闪与眩光、安装方式、尺寸大小、安全性、更换便捷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光源选型中根据方案设计的要求,灯带宽度应控制在1cm以内,并满足亮度可调,光色可选,低压适配,易于隐藏和安装等要求。通过大量市场调研,本文最终选择低压3V、带宽为3mm的深圳希进光科技有限公司的灯带。不同的灯带安装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照明效果,我们首先理论分析了灯带下装上照、横装侧照和上装下照的优缺点,基于防止眩光且易于维护与保养和保证光源均匀的角度考虑,最终选择横装侧照式[13]。

侧装灯槽的高度和尺寸同样也会影响最终呈现效果,产品功能限制我们只能采取加多灯带的数量来提高照度,故我们采用实验室测试测试法来选取最佳光源效果[14]。

光源设计实验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文远楼115光环境实验间进行,测试房间分别是北向房间和无光黑房间,测试时间为分别为2018年12月21日19:00和2018年12月23日16:00。实验选取的桌子高度为0.75m,设备仪器采用SPIC-200光谱照度计进行现场测量、LMK Mobile 成像亮度计进行亮度记录,并用配套软件分析计算各区域的亮度值。实验测试的光源模式为零档、一档和两档这三类,考虑其在白天有人工照明、白天无人工照明、夜晚有人工照明、夜晚无任何照明这四类光环境下,被试坐在桌前模拟饮茶时茶具光源距离人眼的高度,考虑不同的坐高及坐立姿势,测试光源距人眼垂直距离20cm和15cm时的眼部照度,并拍摄亮度照片进行亮度分析(图13)。

测试结果如图14所示,可见在各种外部光环境下,随着档位的增高,照度、亮度和均匀度也在提升,而色温在任何条件环境下都在向2700K(光源色温)靠近。根据人眼视看的需求,光源二档所提供的照度能够基本满足要求,且多名被试的感受表示,暖白光在黑暗里让人更加舒适,验证了2700K色温选择的合理性。在测试中我们发现由于手工制作的误差,眩光现象仍然存在,故考虑在灯具外添加一段磨砂玻璃板,使得光线分布更加均匀。

3 结语

2020年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国民对生活质量和精神需求的要求不断提升。本着设计为全社会服务的意识,设计产品应体现人性化关怀、创新性设计、满足功能和精神需求的同时,还应具有“高可及”与“公用”的特点。通过本次设计研究发现,我国视障人士基数大,增速快,但针对其设计的产品数量少且未能考虑视障人士精神世界的需求。而茶艺自古便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方法,故设计这款为视障人士所使用的茶文化文创产品,希望以此丰富视障人士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引发社会对视障人士群体心理健康的更多关注。

■图2“沐茗”实拍图

■图4“触”分析图

■图5“沐”分析图

■图6“置”分析图

■图3“沐茗”尺寸轴测图

■图7“入”分析图

■图8“对”分析图

■图9“满”分析图

■图10“品”分析图

■图11“倒”分析图

■图12“净”分析图

■图13 亮度相机伪色图分析

■图14 实验结果图示

猜你喜欢
灯带茶具人士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便携式可收放LED灯带
WHEELS IN MOTION
浅析汽车内饰内氛围灯的设计和应用
潮州工夫茶具的现状和发展战略(二)
隐形灯带点亮家的光芒
美轮美奂的茶具
传统茶具造型设计的文化意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