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3~6岁幼儿欺负行为现况调查

2020-06-05 01:19张庭辉杨秀清张丽佘少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0年24期
关键词:问卷发生率差异

张庭辉,杨秀清,张丽,佘少华

本研究价值:

(1)欺负是儿童、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行为,已有部分研究揭示幼儿欺负行为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行为,应引起人们足够重视。

(2)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索3~6岁幼儿欺负行为的现况,发现幼儿欺负行为检出率较高(18.7%);卷入欺负行为、欺负他人的幼儿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卷入欺负行为、直接受欺负的幼儿在班段上存在差异;幼儿在直接受欺负时,其受言语欺负和身体受欺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其受言语欺负在班段中存在差异;同时,不同班段幼儿在受欺负发生率、欺负行为发生场所上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为探索欺负行为的发生机制进一步提供了数据信息。

(3)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数据能说明的问题有限,若进行一定的追踪研究,对于探索欺负行为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将具有重要意义。

在儿童群体中,欺负与受欺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既往研究表明,欺负行为中欺负者和受欺负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均令人担忧,尤其是受欺负者,其更容易情绪抑郁、注意力不集中、孤独与封闭、经常性失眠,严重者甚至会自杀[1]。鉴于此,研究儿童欺负行为显得十分必要,并直接关系着其今后的健康成长。20世纪70年代,挪威学者OLWEUS[2]出版的《学校中的攻击:欺负者与替罪羊》,标志着学校欺负问题研究的开始。张文新等[3]于1999年进行了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并对中小学生的欺负行为进行本土化研究,结果显示,欺负者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特征,且增加了其未来暴力犯罪的风险,欺负行为具有跨时间与情境的稳定性[4]。欺负行为的尽早发现、干预与防治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众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青少年学生欺负行为的有效防治对策[5-7],青少年欺负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以往欺负行为的研究多聚焦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而鲜有关注3~6岁儿童,可能原因为幼儿的欺负行为发生少,欺负对幼儿造成的影响不大,或者是相较研究学龄儿童,直接研究幼儿欺负行为的方法更困难。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与研究幼儿园阶段儿童欺负行为的特点及该行为对健康成长的影响,如屈卫国[8]调查发现,在幼儿园开始有欺负行为、卷入欺负行为的幼儿数随班段的升高而增加,占调查幼儿总数的13.9%,其中受欺负者占9.4%,欺负者占5.5%;左彩霞[9]通过1周约20 h时长现场观察了182例幼儿,发现欺负者占调查幼儿总数的23.6%,其中5~6岁组幼儿占32.5%,由此可见幼儿的欺负行为还是比较常见的。幼儿欺负行为对幼儿未来身心发展的影响值得人们关注和进一步探究。经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外缺少相对成熟的针对幼儿欺负行为的评定问卷,为了解幼儿欺负行为发生的现状,探究其背后的发生机制,本研究选取了广西5市10所幼儿园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3~6岁幼儿欺负行为评定问卷》进行调查,旨在为预防幼儿欺负行为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3—5月,课题组成员通过与园方充分沟通,在取得园方和幼儿家长同意的前提下,采用整群抽样法在广西桂林市、柳州市、来宾市、南宁市、玉林市选取10所幼儿园,以班级为单位,每所幼儿园抽取小班、中班、大班各1个班,共30个班1 054例幼儿。纳入标准:年龄3~6周岁;入园3个月以上。

1.2 研究方法 使用本课题组编制的《3~6岁幼儿欺负行为评定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由各班班主任填写,借助摄像头现场观察并记录幼儿欺负行为发生状况,受欺负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表现。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基本情况、欺负行为评定量表、欺负行为发生场所,其中欺负行为评定量表由间接受欺负(共4个问题)、直接受欺负(共7个问题)、欺负他人(共10个问题)、对欺负的应对(共7个问题)4个分量表组成,共28个问题,每个问题有3~4个选项,每个选项分别记1~4分。本研究参照CRICK等[10]鉴别欺负者的方法,以间接受欺负分量表得分>8分者为间接受欺负幼儿,直接受欺负分量表得分>14分者为直接受欺负幼儿。根据研究进一步把直接受欺负行为划分为言语欺负(共3个问题)、身体欺负(共2个问题)、财物欺负(共2个问题),以言语欺负得分>6分者为受言语欺负幼儿,身体欺负得分>4分者为受身体欺负幼儿,财物欺负得分>4分者为受财物欺负幼儿;欺负他人分量表得分>20分者为欺负他人幼儿;上述任一分量表得分超过所对应的欺负得分范围即定义为卷入欺负行为的幼儿,其余则定义为未卷入欺负行为的幼儿。对欺负的应对分量表得分>14分表明幼儿不能正确应对欺负行为,受欺负行为的影响大。

调查问卷各项目的编制建立在对部分幼儿园教师、园长、家长访谈的基础上,并征询了同行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正式调查前进行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83和0.81;再抽取69名幼儿于2周后进行重测,重测信度为0.84。

1.3 质量控制 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并与被调查的幼儿园园方进行充分沟通;调查过程中,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将幼儿班主任集中到所在园的会议室完成问卷的填写,调查员首先介绍本研究的目的、问卷施测与作答要求等,随后班主任填写问卷,由调查员核查后当场回收问卷;问卷回收后统一整理并建立数据库,由专人对数据进行核查。漏答问题数目超过问卷题目总数的1/2视为无效问卷。

1.4 统计学方法 问卷回收后采用EpiData 3.0 软件建立数据库,双机双录入。使用 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查问卷完成情况 共发放调查问卷1 054份,回收有效问卷982份,回收有效率为93.2%。982名幼儿中男518例,女464例;年龄3~6岁,平均(4.6±1.3)岁。982名幼儿中,卷入欺负行为184名(占18.7%),未卷入欺负行为798名(占81.3%)。卷入欺负行为的幼儿中,间接受欺负34名(18.5%)、直接受欺负98名(53.3%)、欺负他人52名(28.3%)。

2.2 不同性别、班段幼儿欺负行为发生率比较 男性幼儿卷入欺负行为、欺负他人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幼儿间接受欺负、直接受欺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班段幼儿卷入欺负行为、直接受欺负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班段幼儿间接受欺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不同性别、班段受欺负幼儿受欺负表现形式比较 982名幼儿中,受欺负幼儿132名,其中包括直接受欺负和间接受欺负。男性受欺负幼儿受到直接言语欺负发生率低于女性,直接身体欺负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受欺负幼儿受到直接财物欺负、间接受欺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班段受欺负幼儿受到直接言语欺负、间接受欺负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受欺负幼儿受到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财物欺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受欺负幼儿和未卷入欺负行为幼儿对欺负的应对分量表得分比较 受欺负幼儿和未卷入欺负行为幼儿对欺负的应对分量表得分分别为(19.9±4.1)、(10.3±3.5)分;受欺负幼儿对欺负的应对分量表得分高于未卷入欺负行为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5,P<0.01)。男性与女性受欺负幼儿对欺负的应对分量表得分分别为(19.2±4.8)、(20.0±3.2)分,不同性别受欺负幼儿对欺负的应对分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P=0.27)。

表1 不同性别、班段幼儿欺负行为发生率比较〔n(%)〕Table 1 Prevalence of 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3-6-year-old children according to sex and across junior,medium and senior classes

表2 不同性别、班段受欺负幼儿受欺负表现形式比较〔n(%)〕Table 2 Prevalence of victim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forms of bullying according to sex and across junior,medium and senior classes

2.5 不同性别、班段幼儿欺负行为发生场所比较卷入欺负行为的184名幼儿中,欺负行为发生的场所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活动室〔76例(41.3%)〕、室外活动场〔36例(19.6%)〕、过道和大厅〔34例(18.5%)〕。

在卷入欺负行为的幼儿中,不同性别幼儿欺负行为发生在过道或大厅、室外活动场、活动室、幼儿园角落、其他场所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班段幼儿欺负行为发生在过道或大厅、其他场所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班段幼儿欺负行为发生在室外活动场、活动室、幼儿园角落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班段卷入欺负行为幼儿欺负行为发生场所比较〔n(%)〕Table 3 Prevalence of settings where bullying occurring according to sex and across junior,medium and senior classes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18.7%(184/982) 的 3~6岁幼儿卷入欺负行为,其中受欺负人数占13.4%(132/982)、欺负者占5.3%(52/982)。这一结果高于屈卫国[8]的研究结果(卷入欺负行为的幼儿占13.9%,受欺负者占9.4%,欺负者占5.5%);低于KOCHENDERFER等[11]研究结果显示,其研究纳入幼儿园200例幼儿(105个男孩、95个女孩),约20.5%的孩子被认为是受欺负者;低于左彩霞[9]研究结果(欺负者占23.6%);低于洪华英等[12]研究结果(调查的学龄前儿童中有36.9%遭受过欺负)。导致这一结果的差异可能是测试工具、抽样以及筛选欺负行为的标准不同所致。综上,欺负行为在3~6岁幼儿群体中普遍存在,参照张文新[13]对我国小学儿童的调查研究结果,欺负者占6.2%,受欺负者占22.2%,可以推测幼儿欺负行为的发生率在幼儿年龄段整体偏高。

卷入欺负行为的幼儿存在性别差异,这与屈卫国[8]、闫美丽[14]的研究结果一致;欺负他人的幼儿中,男孩所占比例多于女孩,与屈卫国[8]、左彩霞[9]、闫美丽[14]的研究结果一致。从社会学观点来看,人们对男孩和女孩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值不一样,就我国而言,目前在家庭和学校中,对待男孩的期望是更具有活力,故对于男孩之间的打闹或欺负行为常是默许或者很少干预;对待女孩的期望则是文静,故对女孩的行为要求更加严格,管束会更多。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卷入欺负行为的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均出现递增趋势,这与屈卫国[8]研究结果一致,与左彩霞[9]研究结果不一致,且与以小学、初中儿童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5-16]。分析认为,在3~6岁阶段,幼儿脱离家庭之后,以自我为中心的地位受到了冲击,随着在园生活时间的延长,儿童之间的矛盾增加,当其需求不能获得及时满足时,则欺负行为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当儿童进入小学后,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自我中心开始瓦解,欺负行为的发生也就逐步减少。

直接受欺负的幼儿从受欺负表现形式来看,男孩受身体欺负多于女孩,女孩受言语欺负多于男孩,受财物欺负幼儿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与闫美丽[14]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与吴素梅等[16]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受身体欺负的幼儿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为男孩比女孩有更强的攻击性和占有欲,因此在冲突中,男孩更多选择直接的身体攻击行为;就言语欺负而言,不同班段、不同性别幼儿均存在差异,随着年龄增长,幼儿越来越能较好地驾驭和使用语言,故言语欺负行为发生率不断增加,女孩在语言的发展方面相较同龄的男孩要优秀,故女孩无论是受欺负还是欺负他人时经常采用言语手段。

在对欺负的应对方面,受欺负幼儿与未卷入欺负行为的幼儿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受欺负的幼儿不能正确应对欺负行为,受到欺负行为的持续负面影响,且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8-9,14]。欺负行为对于受欺负者是灾难性的,受欺负者可能受到了身体、心理上的持续伤害而缺少成人的关注和干预。欺负者的心理特征以及身体力量的优势为其在特定情境中做出欺负行为提供了准备,有研究者认为,欺负者的气质类型、归因方式与普通儿童、受欺负者不一样,他们大多归因于被挑衅、被他人冲突激惹;儿童的活动量与儿童身体欺负形式呈正相关,言语欺负方式中的威胁恐吓与适应度之间呈正相关[17]。

在卷入欺负行为的幼儿中,不同班段幼儿欺负行为发生场所存在差异,幼儿欺负行为发生的场所以活动室、室外活动场、过道或大厅为主。从班段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欺负行为发生的场所(活动室、室外活动场、幼儿园角落)差异显著,个别场所隐秘性增强;欺负者多为男孩,且受欺负者多为同班的幼儿,这与左彩霞[9]、郑茹等[15]研究结果一致。幼儿欺负行为的发生常与拥挤的环境关系密切,故可以解释室内活动室发生欺负行为比较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欺负者担心自己受到惩罚,欺负行为发生场所开始转移到隐秘和空旷环境中去。

综上所述,广西3~6岁幼儿欺负行为检出率较高,卷入欺负行为、欺负他人的幼儿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卷入欺负行为、直接受欺负幼儿在班段上存在差异;幼儿在直接受欺负时,其受言语欺负和身体受欺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其受言语欺负在班段中存在差异;同时,不同班段幼儿在受欺负发生率、欺负行为发生场所上存在差异。因此,为防治欺负行为的发生,应加强家庭与幼儿园间的合作,关注欺负者的需求,创设和谐温馨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幼儿体育活动,关注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心理品质。

志谢:感谢广西桂林市、柳州市、来宾市、南宁市、玉林市10所幼儿园园长的支持和所调查班级带班教师的大力配合。

作者贡献:张庭辉、佘少华进行研究的构思与设计,负责研究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张庭辉、杨秀清、张丽、佘少华进行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杨秀清、张丽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张庭辉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分析与解释,撰写论文,并进行论文修订。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问卷发生率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相似与差异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
关于中西方绘画差异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找句子差异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