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

2020-06-08 10:37林炜李梅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1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高中

林炜 李梅香

〔摘要〕知识涉及范围广、理论性强、时政性特征鲜明,是高中政治课程的学科特色。高中政治教学中恰当运用心理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片快乐学习的沃土;巧妙运用“7±2”法则、“U形记忆”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等心理学原理,有助于引领学生找寻知识的天空,帮助学生打开自信的窗户,进而激活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政治课堂,实现高效学习。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心理;高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6-0069-02

思想政治课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实践性和开放性,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1]。然而,学业备考压力大、政治学科知识涉及范围广、理论性强、时政性特征鲜明,造成现在的高中生出现了“喜欢政治,但不喜欢政治课”的现象。对此,不少高中政治老师深有体会。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对政治课的喜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很多政治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优化课堂、改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嘗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明显有效改变学生“喜欢政治,但不喜欢政治课”的现象。要有效地解决学生不爱上政治课的难题,还需要教师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采取多种手段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多层次的学习需求,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和提升学生的学业知识水平,也有助于学生适应核心素养下的学习要求。我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具体教学实践案例,尝试了在政治课堂上让学生爱上政治课、实现高效学习,打造高效政治课堂的几点做法。

一、控制课堂学习任务数量,强化短期记忆

记忆是人的智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政治学科具有知识涉及范围广、容量大、理论性和时政性强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记忆规律,采取多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轻松有效记忆,解决记忆难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科学研究证明,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非常有限的。一般情况下,人的短时记忆能力的容量为7±2个单位组块,即短时记忆的目标一般为7个单位数量并在5~9单位数量之间波动,这就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乔治·米勒的“7±2法则”[2]。政治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课堂内精力的有限性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前精心备课,分析所教内容的难易度和层次性,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知识水平,充分预设恰当数量的课堂活动和学习任务来开展课堂教学。因此,每节政治课设置的学生活动和学习任务数量应尽量控制在7个单位数量以内。在知识量大且多的章节,突出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力求把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数量限制在9个单位数量以内。

必修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第五课学习的重难点,本节课知识内容多,理论性强,加上政治阅历缺乏,学生较难全面掌握。如果按照常规展开教学,学生学习的任务数偏多,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效度不明显。我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紧扣本节课重难点,创新整合教材知识,把众多的知识分解为三个具体的学习任务,即要求学生从是什么(含义、地位、组织和活动原则、基本内容),为什么(优越性),怎么办(怎样坚持和完善)三个角度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知识进行概括和归纳。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阅读课本,自主构建知识框架,梳理形成本课的知识体系,完成本课知识的归纳和概括。教师在此基础上根据今年的“两会”材料,结合学生归纳的内容加以分析和解说,拓展延伸,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课后的反馈证明,通过控制本节课学习任务数量的方式,绝大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较为全面地掌握和理解了本节课知识。

二、注重课堂导入和结尾,提升课堂记忆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心理学中的“U形记忆”规律的典型特征。根据这一规律,专家指出,人在进行系列识记学习记忆时,其记忆呈现出“U”形的系列位置曲线特征,即开头和结尾的知识内容往往较容易记住,也记得较牢,是人们记忆效率和回忆效率最高的两个部分。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生学习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学生课堂记忆效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也影响教师教学的深入开展。依据“U形记忆”规律,教师要积极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和给人意犹未尽的结尾,这是促进学生课堂记忆、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渠道和有效策略。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的导语,意犹未尽、引人深思的结尾,能带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回忆[3]。

讲必修二《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时,新课伊始,我先播放了一段近期中日关于钓鱼岛冲突的视频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纷繁复杂的国家间关系中,然后引导学生透过视频画面表象去探究中日两国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热冷疏关系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通过对多种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和比较,让学生对多因素中的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这一决定性因素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新课结束时,我用中美两国发生的贸易摩擦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利益包括哪些方面,怎样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在小组合作讨论活动中,学生或情绪激昂,或振臂高呼,或理性思考,或娓娓道来,氛围热烈。通过讨论,学生更加明确了自己当前的主要任务、未来肩上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既完成了课本知识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理性精神,提升了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

三、及时开展复习和巩固,实现长期记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指出:“人在学习和记忆之后,遗忘就立即开始,而遗忘的进程是有规律的,即记忆后的最初时期是遗忘速度最快的时期,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越来越慢。”课堂的短时记忆远远无法解决学生学习政治的记忆效率难题。课后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复习和巩固,在此基础上辅助一定的阶段性练习和课后作业是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长久记忆的一种有效策略。及时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更能让学生发现自己记忆中的不足,进而探索新的记忆方法,提升记忆信心,激发主动记忆的激情[4]。

在必修二第四单元知识讲完后,对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我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实际,布置了一次以“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实现条件、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怎样为和平发展做准备等角度收集有关资料,分工整理归纳有关问题,并形成发言稿,最后由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对发言内容补充点评。学生在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课后作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且能让学生在调用课堂所学知识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起到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促成长久牢固记忆的作用。

让学生在课堂实现轻松有效记忆,可用的策略和方法很多。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实际,运用恰当的心理方法来激发和调动学生以良好的学习状态投入课堂,让学生做到喜欢政治,不怕政治课,这只是有效方法之一。教学永远在路上,只要我们不断用心思考、用心探究、用心创新,政治课定会受学生的欢迎、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焕发出永恒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孙海超. 基于自然遗忘的个性化推荐算法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施应玲,何永秀. 大学课堂教学中心理效应的调查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11(5):45-46.

[3]秦方红,曾永江. 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促进学生学历史[J]. 教育科学论坛,2017(2): 32-32.

[4]苏郡,王淮钟,李涛.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 学理论,2012(15):267-269.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平县第二中学,龙岩,3643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高中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