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路径

2020-06-13 04:41
中国国情国力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产业文化遗产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已经成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文化依据。中华文化自成体系,思想深邃,思辨理性,随历史发展,以时代更新。因此,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实路径,有益于其走在时代前列,走向世界,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服务人民为最终追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沉淀,融合发展各民族文化精髓,以精品力作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思考,以经典艺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

1.科学规划,打造独具匠心的优势品牌

(1)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编制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体现人文社会发展进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提炼文化元素,创新文化传播形象,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如主流媒体举办国家宝藏节目,让千年一眼的国家文物“活”了起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让古老诗词释放出了时代魅力等。

(2)品牌创作团体要制定创作规划,培养、发动、组织创作力量,引导艺术工作者深入发掘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同时整合创作资源,生产出更多的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以及鲜明特色的精品力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

2.统筹兼顾,注重艺术门类全面发展

(1)实施艺术门类同步发展的规划,推进舞台艺术、影视、重大出版、美术发展和收藏以及文学创作等精品工程的发展,大力扶持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影视剧、网络剧与舞台剧等创作生产。

(2)充分调动各艺术门类部门和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影视、动漫、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优势,多角度展示中国风貌、诠释中国精神、锻造中国信仰。

实现文化共享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国始终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发展、共享发展为奋斗目标,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1.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的共享机制,扩大免费开放范围,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作为该范围的重要服务对象,不断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与城乡人民群众小康生活水平相匹配,与城乡建设和城市功能相一致,与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相契合,与乡村振兴的需求相对应,与脱贫攻坚的任务相呼应,形成具有鲜明个性、丰富内涵,融传统优秀文化、民族地域特色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省(自治区)、市、旗(区)、乡(苏木镇)、村(嘎查)的多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凸显中华文化独特优势,打造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当今是全球化的时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我们在传承发展中要发挥好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尤其要重视挖掘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文化资源。

1.担当文化遗产传承的历史重任

据《世界遗产名录》数据,截至2019年7月,我国已有55项文化遗产、景观遗产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2项、世界文化景观遗产5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中排名第一。这些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内涵,因此,传承文化遗产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通过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一方面使文物、文化遗址得到可持续性的保护利用、科学发掘;另一方面放大了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有助于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民族瑰宝代代永续传承。

■三月春浓 金永平/摄

2.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积极建立科学、有效、实际的文化传承和创造的体系构架,充分发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用,让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历史遗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同步发展,让中华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实现文化现代化转型,最大限度地促进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的结合,让人们通过融传统性与时代性于一体的文化产品、文化形式和文化创意来感知文化,通过各类创新性的文化活动感受文化的魅力,进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永续发展。坚持中华文化在转化过程中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相适应,始终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完成国家使命、民族使命和政党使命的精神源泉。要始终挖掘中华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文化精华、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伦理智慧,让其在新时代中散发出独特永恒的影响力。

促进各领域与文化深度融合,拓展产业发展路径

1.推动文化与各领域深度融合

坚持文化工作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既促进文化发展又实现经济效益增长。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以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型文化业态为途径,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尤其要加强科学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后者科技含量和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重视网络传播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支持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以及数字出版等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产业领域的整合。推动文化与信息、金融、制造、建筑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

2.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圈

我国不同地区、区域要根据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布局,依托本地文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力争避免出现文化产业发展雷同现象。

3.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推动力。各地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提升优势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大力培育和扶持“专、精、特、新”及具有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项目。

4.增强民族特色文化产品的吸引力

拓宽文化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的思路,提高文化产品的独创性,使文化产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桥梁。此外,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处理好文化产品广泛性生产和精品化生产的关系。以前者促进文化消费的便利化、大众化,以后者推动文化产品的流传性和长久性。

完善人才机制和环境,培养层次完备的文化人才

1.拓宽培育人才途径

专业院校要着力培养哲学社会科学、文学戏剧、文化传播、文化创意、美学及艺术等不同领域的高精尖专业人才。要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实现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此外,也要发挥新时代网络媒体的传播力量,发掘代表广大普通老百姓文化需求的“草根”文化人才。

2.培养文化领军人物

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必须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培养一支宏大的、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文化人才队伍[1]。让一批成就卓著、政治过硬、理论深厚、为国为民、艺术经验丰富的新时代文化大家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发光发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的发展方向。

塑造国家文化形象,开创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

1.提升文化对外传播影响力

重视塑造国家对外传播时的文化形象,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把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我国通过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交融,系统地阐释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内涵,也可以让世界各国更加客观、准确、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

2.形成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要和世界文化交流共同发展、壮大,努力提升我们的影响力和话语权[2]。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要注重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传播手段的与时俱进、传播理念的创新发展和传播内容的理性客观。同时,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拓展国内外演出市场,拓宽文化艺术交流渠道,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文化产业文化遗产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Task 3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Tough Nut to Crack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