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湿地利用结构及其演变

2020-06-13 04:41
中国国情国力 2020年6期
关键词:动态平衡洞庭湖利用

洞庭湖湿地是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乃至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的生态系统,在区域经济和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洞庭湖湿地利用结构及其演变,对于推动湿地利用转型,规避自然资本浪费,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分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洞庭湖湿地利用结构及其演变规律,以期为优化湿地可持续利用、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洞庭湖湿地利用类型与特征

经济发展过程中,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居民除利用洞庭湖湿地开阔的水域发展航运之外,还存在食品利用、水资源利用、围垦利用、环境功能利用和生态利用等多种利用形态。本文考察了洞庭湖湿地不同利用形态在利用方式、利用目标、利用生态资源类型、利用特征、影响方式和资源变动特征方面存在的差异(见表)。

食品利用是满足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居民在人类特定时期生存和发展需求的生物资源需求。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对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居民生命延续起了关键作用;在农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后,乃至现代,食品利用依然显现生命力。水资源利用为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居民生活、生产提供了便利,是水稻生产在该区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后,水资源利用日趋丰富,不仅包含了人类生活、生产用水需求,生态需水也提上了日程。当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人口持续增长,单靠自然界供给生存和发展需求物质已不能满足居民生存需要时,解决粮食供需缺口成为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居民首要解决的发展问题,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得围垦利用洞庭湖湿地成为可能,增加农业耕作土壤就成为必然。食品利用、水资源利用和围垦利用均是获取满足人类特定时期发展需要的物质资源,其实质都是洞庭湖湿地资源利用,差别在于:食品利用、水资源利用是依附式利用,影响资源数量,只要生态扰动在阈值范围内,资源可再生成为可能;而围垦利用是改造式利用,湿地资源属性和特征发生根本改变。环境功能利用是湖泊湿地所在流域或周边区域借助水体降解人类生活和生产排放污染物的环境净化功能,虽然污染排放者将部分增长成本外部化、降低了自身发展压力,但对改变湿地水生态系统质量水平起着推动作用,这种行为产生的影响一旦超越湿地水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毫无疑问,食品利用、水资源利用、围垦利用和环境功能利用均会影响洞庭湖湿地生态平衡,如果不进行节制,将危及生物多样性,对湿地生态功能的维系产生胁迫。生态利用使得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湿地资源可更新程度均能获得较高水平,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表 洞庭湖湿地不同利用形态比较

洞庭湖湿地利用结构存在演替

考察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居民对洞庭湖湿地资源利用历史,基于发展经济学视角,本文得出三点结论:

1.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存在起主导作用的湿地资源利用形态

经济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利用形态诱致洞庭湖湿地各类资源属性产生相应变化,人与自然之间产生诸多矛盾或问题,因此,不同发展阶段必然存在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起主要作用的利用形态。

2.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利用形态的演替

基于不同利用形态对洞庭湖湿地生态胁迫程度可以判断,近现代以来,洞庭湖湿地利用结构演变主要展现为“围垦利用→环境功能利用→生态利用”的历史演进。

3.不同历史时期,起主导作用的利用形态诱致湿地资源利用结构变迁

资源利用结构发生变动,隐含经济发展要素,不是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居民刻意追求某种需求,而是基于比较优势做出的理性选择,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人欲无穷”与“资源有限”这个基本矛盾派生的经济规律[2]。经济发展过程中,洞庭湖湿地各类资源存在数量乃至质量降低态势,但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技术不断进步,洞庭湖湿地资源趋于恶化的态势是可以扭转的,甚至展现出新的竞争优势,这个过程中,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会相应提高,但资源的变动是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

洞庭湖湿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

不同时间段,起着主导作用的洞庭湖湿地利用方式存在差异。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居民对水面进行改造,使其转化成土地要素,促进了粮食生产,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有效地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求。但是鉴于水面具有不完全商品属性,只有实现持续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才能实现水面的有效产出,这种利用方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小。

1.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开始利用湿地的水资源禀赋、低廉的要素价格着力发展工业

人们不再单纯依赖水面的商品性转化来发展经济,水面不再维系递减态势。洞庭湖湿地水环境功能利用的比较优势凸显,环境功能利用逐渐占据主导,并实现对围垦利用的替代。

2.基于洞庭湖湿地系统生态服务的再认识,人们开启了对洞庭湖湿地的生态利用

人类利用洞庭湖湿地资源过程中,水面的减少降低水环境容量,影响水资源降解能力;水环境污染对环境质量造成负面效应,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也受到胁迫。经济发展是经济系统的动态过程,人们的需求标准由温饱等“必需品”向良好环境质量等“奢侈品”不断移动。相关研究表明,洞庭湖湿地不同水质类别面积是动态变化的,并不展现为倒U型曲线。1986-2016年,洞庭湖湿地Ⅰ-Ⅲ水质呈现显著降低态势[3],由1986-1990年阶段Ⅰ-Ⅲ水质为主演变为2012-2016年阶段以Ⅳ类水质为主。2011-2015年,Ⅲ类湿地水质面积是下降的,Ⅴ类水质面积是递增的,尽管2016年Ⅴ类水质面积占比由2015年的72.7%降低至2016年的16.7%,洞庭湖湿地水质有所改善,Ⅴ类水质比例下降63.63%,Ⅳ类水质比例上升63.63%,但是环洞庭湖湿地区域出现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超标情况①。这表明洞庭湖湿地环境功能利用仍在延续。与此同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动态势表明,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不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假说[4]。由此可见,洞庭湖湿地环境功能利用和生态利用均客观存在,生态利用尚未实现对环境功能利用的替代。而要素价格扭曲是洞庭湖湿地利用结构未能优化的因素之一,降低了洞庭湖湿地资源利用效率。

3.洞庭湖湿地利用结构演变仍在延续,但并未实现洞庭湖湿地生态利用对环境功能利用的根本替代

基于洞庭湖湿地利用结构演变与人类需求结构演变的分析,可以发现四个特征:一是需求结构演变升级与洞庭湖湿地利用结构演变引起的综合效应是复杂的,在经济运行中不断变化。二是经济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升级是基于资源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态势,沿着动态比较优势揭示的方向,持续创新的过程。资源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均是动态的,在持续的发展和变化。洞庭湖湿地利用结构的演变本质上就是经济结构的演变,而经济结构的转换和优化不是一日之功,需求的成长和演变具有长期性。三是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也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四是洞庭湖湿地利用结构演变态势,尤其是洞庭湖湿地环境功能利用和生态利用非倒U形态的库兹涅茨曲线,蕴含着需求结构合理化与需求结构高级化的问题。尽管满足需求结构高级化成为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发展的努力方向。

湿地利用结构演变过程中的湿地资源动态平衡

经济发展过程中洞庭湖湿地利用结构持续演变,其资源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1.洞庭湖湿地资源动态平衡目标是实现人类对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的持续供需平衡,而食物供需平衡是关键

■江浦归帆 金永平/摄

历史地看,尽管有些利用方式对洞庭湖湿地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胁迫,但其给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居民带来了诸多福利,如食品利用和围垦利用,虽然对生物资源的采集造成了生物种群的衰退,但却确保了种族的延续。在生产工具革新和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的背景下,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居民对湿地土壤的围垦利用虽然降低了对生物资源的攫取利用强度,但对湿地水面缩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是破解人口快速增长和生物资源存量快速递减矛盾的优选路径,避免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恶化。事实是,即使资源禀赋丰富的区域,倘若不改进利用方式,仅仅依赖提高资源价格、采取迁徙措施抑或兼而有之,资源衰败态势不会改变。

2.洞庭湖湿地资源动态平衡是建立在区域平衡基础之上

洞庭湖湿地资源动态平衡应基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平衡要求,充分考虑湿地资源时空配置的全局性。以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兴林灭螺”工程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易感染地带开展的“兴林灭螺”工程②建设有效降低了活螺率、钉螺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进而降低了血吸虫疫病[5]。但是,由于杨树等速生林种植带来比较利益,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各类利益主体竞相扩大杨树种植规模,甚至在洲滩上开沟抬垄,破坏了原有水、鱼、草循环的洞庭湖湿地生态。由此可见,“兴林灭螺”工程建设中速生杨树种植本质上是一个涉及综合平衡的重要问题,既要充分发挥杨树种植带来的灭螺优势,也要规避不科学的杨树种植诱致的生态环境风险。因此,在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生态功能区划基础上,科学规划杨树种植区域和种植规模可以实现杨树种植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3.应用历史的眼光认识洞庭湖湿地资源动态平衡

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动态平衡符合可持续发展观,但受限于特定历史环境和条件。洞庭湖湿地生态利用对于维系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是有贡献的,但在人类社会早期及相当长一段时期,由于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居民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和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生态利用更多的是考虑经济效益,具有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只有进入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才逐渐成为焦点,生态生产才成为可能。

4.洞庭湖湿地资源动态平衡是质的平衡

洞庭湖湿地资源的价值体现在质上,仅有量的平衡不是洞庭湖湿地资源动态平衡的本义,在实现湿地资源总量动态平衡前提下,应着力提高湿地资源的质量,使得湿地生态产出效率保持合理的水平并有所提高,因此,当前存在的部分不合理的湿地利用方式需要调整。以洞庭湖湿地环境功能利用为例,湿地有巨大的自我平衡能力,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利用湿地水体的自净能力,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尽管由此而产生的污染不超过阈值,但是一些污染物基于生态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洞庭湖湿地资源总量动态平衡的实现,应确保湿地资源的质量维系在一定水平或得到改进,这就要求妥善处理湿地的开发和保护,有效推动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转型发展和绿色发展。

注释:

①据根据湖南省环保厅、水利厅调研资料进行整理。

②“兴林灭螺”工程是指借助森林工程,实施林地翻耕和间种、林地清沟沥水等营林活动,以改变钉螺滋生环境,进而降低钉螺密度,减少了人畜感染风险。

猜你喜欢
动态平衡洞庭湖利用
画与理
赏析2017年高考物理动态平衡问题
析拉绳旋转试题解动态平衡问题
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
洞庭湖监测到18.3万余只越冬水鸟创下同步调查11年来新高
浅谈动态平衡问题的解法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美丽的洞庭湖
废物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