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向度解析

2020-06-15 06:34李维军杨丽
广西民族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红色文化

李维军 杨丽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征程的历史凝结,补钙壮骨,通今溯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严密的耦合逻辑。在政治上,红色文化有利于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前提;在经济上,红色文化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族互惠指向,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在文化上,红色文化标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国底色,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动力;在社会上,红色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认知;在生态上,红色文化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交响协奏的生命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生态底线。

【关键词】红色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多维向度解析

【作 者】李维军,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成员;杨丽,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0)02-0090-008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第六次暨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首次提出的概念,是指导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论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1]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次重要论述有力凝聚了民族合力,传承了奋斗基因。

而红色文化承接着过去,启迪着当下,昭示着未来,是新时代宝贵的精神食粮。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京军区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把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态文化的总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是多方位的,其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合理与合法的依据,寄托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所呈现出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价值追求、精神品质与思想作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容同宗同根,又与时俱进,既体现其优质性,又突显出其本源性,丰富和拓展了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逻辑。

一、明晰政治前提:坚定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

建设中的全面领导地位

美国学者坎贝尔认为:“政治认同是人们在心理上对某一政党的归属感或忠诚感。”[3]12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一路奋斗风景。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推翻独裁统治、赢得人民解放而遗留下来的重要历史轨迹,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受压迫的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战争,感悟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驱离帝国主义的高尚情怀,写下了站起来之后的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不朽诗篇。

(一)红色文化印证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的革命建设足迹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开头对党的性质作了明确规定,其中一条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4]11旗帜鲜明地书写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属性。毛泽东同志在建党初期就高屋建瓴地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对底层群众工作的高度重视,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体现了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以红色文化回望历史,可以清晰窥见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轨迹,依靠群众才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印证了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业绩。

在新时代场域下,习近平总書记数次强调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5]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红色文化作为党依靠人民群众穿越血与火的洗礼而凝结成的精神建筑,是我们党时刻保持人民底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价值追寻,是我们党理性自觉的原点之溯。

血与火的共同抗争、泪与笑的共同奋斗让中华儿女明白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中华民族乃一个命运共同体,唇齿相依、心手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证明了惟有牢牢稳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方能聚合各族人民的集体智慧,全面深化改革方能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能有实践效力。

(二)红色文化夯实中国共产党乃历史与人民选择的执政依据

中华民族五千年未曾断续的历史文明撑起了中国人为之自豪的社会脊梁,凝结了文明古国的价值标签。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权利,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以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为根据,最终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样的国情使然状况下,无数的仁人志士开始苦思救国良方,但无论是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亦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方案,都没能改变近代中国受压迫、受剥削的被动挨打局面,直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近代中国的革命开始有了先进的领导阶层和科学的革命方案,自此开始,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开始进入到了新民主主义的全新征程,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机关驻地延安,无数社会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涌入这个贫瘠的“陕北江南”。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存在,不论民族、不论阶级、不论底色的社会进步青年因为救国救民的初心而走进延安,而后依然因为救国救民的不变使命而走出延安,走上了革命的神州大地,洒遍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火种。因革命活动的轨迹而遗存在祖国大地上的红色文化以其无可置疑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与全国各族人民胼手砥足、唇齿相依的奋斗足迹,力证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人民依据。

(三)红色文化凝结升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红色基因凝结着数代中华儿女的理想追求。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多难处境,人民饱受欺凌与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自此成了中国人民近代的不变追求与革命箴言,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为之苦苦探索,付出毕生心力,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路上砥砺前行。

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共同理想而身体力行的历史产物,红色文化肇始于烽火埃尘的战争岁月,发展于斗志高扬的建设年代,淬炼于砥砺奋进的改革征途,书写了中国共产党90余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奔走呼号的壮美诗篇,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时所展现的高贵品格。

历史虽已走远,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新征程仍在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政治生态等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本源性存在,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汇聚各方力量、继往开来,战胜艰难困苦,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源泉。

二、夯实经济基础: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互惠、理性与公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红色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其形成过程既受经济基础的影响,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红色文化是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革命、经济建设、社会改革等所有行为的综合反映,其蕴含的民族互惠、公平正义、理性自觉的经济学主张对当代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进民族团结以及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性障碍具有重要的反哺作用。

(一)红色文化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族互惠

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民所有,改革开放红利全民共享始终是我们不变的原则和追求。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自1954年《宪法》确立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国家针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际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有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族互惠属性。

历史沿革中,国家民委、财政部等相关民族经济管理部门联合制定了《商业部、财政部关于1980年起提高民族贸易企业利润留成比例的通知》;1981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全国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给予低息贷款的通知》;2005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十二五”规划》;2006年印发了《国家民委关于继续执行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有关优惠政策的通知》,再到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形成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陆续出台的上述相关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要而论之,差别化的扶持、对口支援、精准扶贫扶志等政策有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族互惠利益指向,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夯实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民族地区民众的生活和物质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力了方法论追寻。

(二)红色文化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性自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发展实际和需要而提出的创造性理论主张,在近四十余年的运行与发展中,实践已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支撑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向富起来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国家机器平稳健康运行的物质前提与现实基础。

红色文化之红色精神蕴含了坚实中肯的价值风范,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怀等深厚内涵,对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倾向,道德领域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现象具有良好的引导与修正功能。

换言之,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攻坚克难期,红色文化之中所蕴含的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团结进取精神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继续踏浪前行提供着持续的思想保障和智力追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科学思想;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发扬民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追求,这些优秀品质依然是新时代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性自觉。革命战争年代苏维埃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探索,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经济政策等,这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经济实践的合理内核寄托着党和人民对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的美好期盼,浸透着党和人民为改善经济、发展经济付出的辛勤汗水,有利于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进步道德舆论,营造经济建设的良好道德环境,形成市场经济主体的健康道德心理,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三)红色文化张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正义

《淮南子》有语: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6]红色文化发轫于革命战争年代,涵养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征程。人民性、民主性、公平性等关键词句始终都是共产党人的价值与符号标签,在土地革命階段,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应用于中国实践,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雏形,打土豪、分田地的早期革命口号直率简单而不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民族平等、利益均等方面的早期探索。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急速变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况下,利益导向的价值思维越发成为发展症结反思、过热降速的重大思想阻碍。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走上历史舞台以来革命、建设、改革等历程的全方位凝结,红色文化形态中的精神文化是众多价值观念的高精度概括与总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具有正相关的强烈正面导向作用。从宏观上而言,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经济肌体、经济生态具有良好的调节净化作用,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所涵儒的价值理念既是对正反两方面经验的高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承续,有利于规约市场风险,标注经济航线标识。从微观上而言,红色文化就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消灭剥削与压迫,实现权利均等、利益均沾的过程总结,是考量社会主义经济实质,张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性、正义性的有力证据。

三、标注中国底色:聚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

习近平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共和国是红色的,我们不能淡化这个颜色。”[7]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发了今天之中国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理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何等重要。马克思主义是红色精神的水之源,中国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木之本,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心骨。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层动力,红色文化将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源泉索引和智力支撑。

(一)红色文化涵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命力之“源”

“文化作为社会群体或社会成员所具有的一批信仰、习俗、思想和价值观,以及物质制品、物品和工具。”[8]14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其特殊的时代场域和历史定位,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明涵濡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智力追溯和根基命脉,厚植了历史底蕴。而红色文化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开端之作,它以革命气质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建设、发展热情为外延性扩展,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不懈追求的时代强音和实际行动。

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要之义便是要把牢其航向标示,牢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进路。习近平总书记曾言:“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9]此言掷地有声地明晰了文化建设之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影响作用,换言之,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所以未曾断续,其深层次的原因之一即在于它是中华56个民族的共有文化,在民族的融汇与交流之中,各民族文化不断深化演进,找到了民族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也划出了共有文化的最大同心圆。

红色文化作为承上启下的革命与奋斗文化,其依靠着传统文化的创生空间,以民族性与继承性为纵轴,以时代性作为横轴,[10]寄托着近代社会的现实追求,守正却又创新、忆古而又追今,在近百载的革命与奋斗中,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背靠传统源溯,脚踏国情现实,在心手相连、血肉相依的奋斗中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一世纪夙愿,凝结了见证奋斗历史的红色文化,升华了传统文化的时代观照与现实演进。

(二)红色文化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之“流”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在于文化自信,其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11]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观点是党和国家基于历史和时代的双重逻辑而作出的精度概括与凝练。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后的数次公开场合中也作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践行的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凝聚了我国各族人民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换言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凝结的红色文化在今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形式对其合理内核进行了精度概括与总结,富强、民主、自由、公正等词汇就是各族人民数十年苦苦奋斗与追寻的意义所在。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链接也在于红色文化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与时代性,足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与新时代追求的深度融汇,红色文化以其真实可感性,强有力的叙事说服性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族人民中落地生根,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而为模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有力的意识形态基础,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价值共识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三)红色文化延展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势位上的辐射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筑牢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从文化入手,着力提增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力本就是模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题中之义。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2]456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中国历史发展,以及近百年奋斗足迹的当代反思与总结,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续推崇红色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发展。文化自信是基于近代中国民族苦难和奋斗血泪的时代呼号,是中华民族追寻自身伟大复兴史的历史展示。在文化自信中,继承传扬红色文化就是传承中国各族儿女在正义革命斗争中以鲜血和生命凝铸的红色精神,就是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爱国主义品质的当代承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集合体之积极成果在新的形式中的延展和创新性再创造。

红色文化以其科学性、民主性和大众性,彰显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基因,红色文化既积极奋进又不卑不亢,能够在新时代积极促进各族人民于思考中明白时代大任,于探索中充盈专业知识,于感悟中提升民族自信,从而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

四、提升社会认知:红色文化助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社会认知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立心之举、民族立魂之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九十余载奋斗,我国已经悄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因源流同宗、愿望同向,已凝结成了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数千年的多元一体运动形成今日“多元融汇一体,一体包容多元”的民族格局,红色文化的融入将为这一格局增添配方独特的全新粘合剂。

(一)擢升功能:红色文化提振责任担当的精神伦理

责任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文化性格,是社会普世价值对个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追寻人生意义的基本依循。红色文化有物态、制度与精神之分,自红船建党伊始,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铸就了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凝结了以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创新精神。

正如梁启超所言: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红色文化不管其形态如何演进,精神如何之丰富,其精神内核始终都是“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责任担当,在奋斗的伟大征程中,无数仁人志士在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革命与建设箴言中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担当精神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顽强拼搏、英勇奋斗,历经90余年的血泪艰辛而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嬗变。

红色文化中责任担当的精神伦理以无可置疑的事实雄辩地辐射着社会意识的正相关导向,标示着社会风气的良好向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红色精神以现身说法的强大震撼力凝聚人心、攻坚克难。将其责任担当的精神伦理转化成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从而凝聚起民族发展的社会合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踏浪远行。

(二)塑造功能:红色文化形塑戮力同心的民族关系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13]红色文化是新中国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为家园而战、而奋斗的无声亲历者,是新时代奋斗基因的灵魂所依,更是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关系的纽带。

红色文化以其历史镜鉴功能投映了民族关系的历史演进。华夷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绝对分野,[14]“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妇孺皆善的红歌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回望历史,沧海桑田、波澜壮阔,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抗日战场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场域,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新征程中,各民族亲如一家、守望相助的典型示范案例不胜枚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先后于1988、1994、1999、2005、2009、2014以及2019年表彰了众多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

质言之,红色文化于今天民族团结之重要功效即是塑造继续团结拼搏的民族关系,为民族团结标时代镜像、立价值路标,着力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围绕在党的周围,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同心追梦,共建中华民族姹紫嫣红、绚丽多彩的共有家园,共编民族團结奋斗的“花环”。[15]

(三)凝聚功能:红色文化浸润唤醒守望相助的共同回忆

历史是曾经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所改变,而历史记忆却随着话语体系和语境的不同被人们不断地重新诠释及建构,并赋予新的现实认知和时代内涵。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重要历史遗存,表现了各民族团结一致、守望相助,共卫家园、共建家园的优秀品质。在革命与建设的征程中印记了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奋斗身影,留下了各族人民智慧相融相汇的历史产物。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在浴血奋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各族人民为了共同的追求与理想心手相依、胼手砥足的奋斗足迹留下了今天的共同回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时代之思、也是历史之结。红色文化以其民族共有属性,成为跨越时空的沟壑而共同回忆那段峥嵘岁月的价值载体。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红色文化追古却又思今、忆苦却又思甜,以红色文化为价值引领,可以短暂的将人们带回到那个峥嵘的革命和建设岁月,各族儿女历经半个世纪的革命、建设征程才有了今天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好局面。共同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能够促使各族儿女更加珍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换言之,相约追忆守望相助的爱国主义精神既是红色文化的价值自觉,也是红色文化时代化的应然之义。

五、坚守生态底线:助力建设人与自然交响协奏的

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筑牢生命共同体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16]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简称)》中第十条再次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历次讲话从制度的层面高度论述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度论述了生态文明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坚守中华民族共有之家园的重大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建党即立初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勇立时代潮头,发思想之先率,敢于在尊重自然、找寻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战胜大自然所带来的困难,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从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始,就十分关心生态建设。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就提出:“应当发起植树运动,号召农村中每人植树十株。”[17]340随后具有临时政府职能的苏维埃委员会还专门颁布了《保护山林条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具有临时宪法之称的《共同纲领》规定:“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要在保护森林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发展林业。”[18]156新中国成立以后,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主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也有诸多论述,1958年他提出了:“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19]5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统一,在1982年为军队植树造林总结经验表彰大会题词时,他写了这样的语句:“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20]21在环境保护的立法方面,邓小平也进行了诸多探索,在他的主导下,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共和国相关法规制度逐渐完善,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兜底之用。在邓小平之后的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延续并发展了毛泽东与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等发展政策逐步完善并被提上台前。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时代纬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更加系统地论述与阐释,作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为新时代经济建设提供了底线遵循。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守初心,以人民为根本,以共有家园建设为目标,体现了对国家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对人类和后代高度负责的长远目光和奉献精神。长征途中翻越鸟兽飞绝的夹金雪山、越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原;抗日战争中,南泥湾开荒自力更生、依循地理实际的游击战术;解放战争中,千里挺进大别山、百万雄师齐渡长江;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戈壁滩上的石河子明珠,北大荒的商品粮基地,三峡大坝的雄伟工程;抢险救灾当中的五千米高空纵身一跳等等,如此种种,无不在向我们证明着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方能成就一番事业的现实真理。

质言之,红色文化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即在于其向我们雄辩地证明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新时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有人定胜天的豪迈壮志,也要有遵循客观规律、严守价值底线的深层思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首要前提就是要保护好我们共有的物质家园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基础,红色文化以其符号文化和价值文化向我们传递了正确的生产与发展思维,促使于实践发展中将生态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严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态红线与道德底线。

结 语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简称)》中指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1]翻阅历史图鉴,“五方之民”共天下,“蒙汉一体”“满汉一体”“华夷一家”,可以清晰窥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有机组成。[21]而红色文化是近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胜利的精神总结,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模铸有着历史洪流上的交汇点和现实环境的关节点,是新时代传承奋斗基因、凝聚人心的显著资源优势。它流淌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着严密的逻辑耦合与历史关联,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智力追寻、文化动力与价值源溯。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2] 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

[3] Angus Campbell.The American Voter[M].New York:John Willey&Sons.1960.

[4]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J].当代党员,2018(3).

[6]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 人民日报,2012-11-09.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8] [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钻,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9]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10] 张淑娟,陈宪章.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确立与文化自觉[J].广西民族研究,2019(4).

[11] 邓玉函.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三重逻辑[J].思想战线,2019(4).

[12]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 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J].新湘评论,2019(10).

[14] 平维彬.历史、当下与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向度[J].贵州民族研究,2019(9).

[15] 孟凡东,王占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16]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17]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论林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1] 方堃.新中国70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逻辑与基本经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10).

Abstract: Red culture is the historical condensation of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journe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nd it can provide essential nutrition for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 When tracing its origins, we can find that red culture matches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s well in logic. Politically, red culture is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the CPC's leadership and to clearly defining the political prerequisites for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Economically, red culture highlights the features of nationalist reciprocity in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consolidates the economic basis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Culturally, red culture connotates the Chinese background of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aggregates the cultural driving force for constructing the faith in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Societally, red culture promotes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and increases the societal aware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Ecologically, red culture helps to build up a life community for harmonious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to creates the ecological basis for a common hom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red cultur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multidimensional analyses

〔責任编辑:李  妍〕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红色文化
“发现”中华民族:从文明帝国到主权国家
论四个全面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