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运动中的应用价值

2020-06-16 02:23李烽
医疗装备 2020年8期
关键词:脑瘫康复训练稳定性

李烽

赣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江西赣州 341000)

脑性瘫痪是由大脑发育不成熟、先天性发育缺陷或者获得性发育缺陷等因素所致,临床主要症状为运动功能障碍,伴或不伴有感知觉和智力缺陷。痉挛型脑瘫患儿占脑瘫患儿总例数的60%~70%。近年来,康复训练越发受到重视,尽早给予脑瘫患儿开展康复训练能够改善其运动功能[1]。为此,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运动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2~37个月,平均(26.27±2.26)个月;病程1~19个月,平均(8.52±1.34)个月。试验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3~36个月,平均(26.34±2.15)个月;病程1~18个月,平均(8.21±1.0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儿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加入,且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平衡训练、上肢被动训练、步梯训练等。

试验组在常规组的训练基础上加入核心稳定性训练,具体操作方式如下。(1)“划桨”训练:医务人员协助患儿坐于巴士球上,让患儿呈划桨姿势向身体两侧进行交替运动,每次训练10min,1次/d。(2)“桥式”训练:医务人员协助患儿选取侧卧位,双手支撑及双脚用力将躯干与臀部抬起,持续5s,休息5s,反复训练10次。(3)动态Bobath球训练:指导患儿坐于Bobath球上,让其向外平伸双上肢,并向左右交叉旋转;同时使用玩具引导患儿向上方、下方、左侧面、右侧面等方向屈伸。

两组每周均需要进行5d训练,共连续训练18周。

1.3 临床评价

观察两组训练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与精细运动发育(视觉运动、抓握)评分情况。(1)粗大运动功能评分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进行评估,该量表共包含A区卧位和翻身(共17项内容,51分)、B区坐位(共20项内容,60分)、C区爬和跪(共14项内容,42分)、D区站立(共13项,39分)、E区走、跳和跑(共24项,72分);每项指标根据患儿训练的完成程度分别计为0~4分,各个分区评分越高,表明患儿的运动能力越好。(2)精细运动发育评分采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共分为两个维度,其中抓握包含26项内容,视觉运动包含72项内容,采用三级评分制,每项内容评分为0~3分,评分越高表明患儿的视觉运动功能和抓握能力越好[2]。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训练前后精细运动发育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抓握和视觉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2、0.003,P>0.05);治疗后试验组抓握和视觉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864、2.141,P<0.05),见表1。

表1 两组训练前后精细运动发育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训练前后精细运动发育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抓握 视觉运动功能对照组30 治疗前 42.37±4.73 82.49±15.63 治疗后 45.29±2.12 84.67±7.67试验组 30 治疗前 42.52±4.92 82.52±16.52 治疗后 48.96±2.06a 94.56±7.03 a

2.2 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粗大运动功能各项(卧位和翻身,坐位,爬和跪,站立,走、跳和跑)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10.195、10.508、4.731、9.391、11.795,P<0.05),见表2。

表2 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卧位和翻身 坐位 爬和跪 站立 走、跳和跑对照组 30 42.39±1.05 50.16±1.12 35.57±1.86 31.26±1.15 59.68±1.35试验组 30 48.86±1.02 58.37±2.76 40.73±0.36 37.67±0.72 69.52±1.73 t 10.195 10.508 4.731 9.391 11.795 P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表现为四肢瘫痪或双下肢痉挛性截瘫,患儿存在站立和行走困难,走路时会以足尖着地呈现出剪刀步态,上肢运动较为僵硬且无法协调。及早给予患儿开展康复训练,能够改善其运动功能和生命质量[3]。以往临床针对痉挛性脑瘫患儿,多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但该康复训练方法仅注重患儿的肢体肌张力情况、运动形式及怪异姿势的纠正等方面,而忽视了核心肌群的康复训练,使得常规康复训练仅能提升患儿的肢体运动能力,无法进一步改善其肢体平衡、协调能力,难以增强控制能力。而核心稳定性训练是一种核心肌群的训练方法,能让患儿在训练过程中进行平衡与协调的调节反应;同时在不稳定情况下,能刺激患儿运动感觉器官,使其核心肌力与肌群的稳定性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抓握和视觉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是由于给予患儿核心稳定训练,能够改善大脑功能,促使小脑前庭系统功能和大小脑运动功能协调,帮助患儿在较短时间内学会站立行走,且行动姿势较为协调,同时,能改进大脑的视听、语言、吞咽、平衡、咀嚼等功能,阻断病理反射,提高患儿的运动协调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粗大运动功能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是由于核心稳定性训练注重对患儿躯干核心肌群的力量训练,通过康复训练增加患儿的肌肉力量,并提高其保持平衡的能力,进而改善其躯干的稳定性,在躯干能够保持平衡的基础上,对上下肢进行有效训练,再循序渐进地开展爬行、坐位、站立和行走等训练,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提升了康复训练的效率。此外,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开展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弥补单一常规康复训练的不足,使患儿的肢体运动情况以及核心肌群均能得到改善,进而在提升其肢体运动能力的同时改善协调能力。

综上所述,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运动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运动能力,促进康复。

猜你喜欢
脑瘫康复训练稳定性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一类k-Hessian方程解的存在性和渐近稳定性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作战体系结构稳定性突变分析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