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式气动压力系统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0-06-16 02:23卢静
医疗装备 2020年8期
关键词:气动肢体缺血性

卢静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天津 300211)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形成的脑组织坏死,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双眼黑蒙、肢体麻木,严重可出现语言障碍、感觉障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对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相关资料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由于出现身体功能障碍而长期卧床,导致血液循环缓慢,易引发静脉血栓的形成,临床上针对该类疾病患者多采取药物治疗以及借助机械原理进行预防[1]。间歇式气动压力系统已广泛用于产科、骨科、普通外科及脊髓损伤治疗中,该方式主要通过间歇式充气及排气,以加快下肢静脉血液循环,致使静脉中淤血排空,进而提高下肢回心血流量,一定程度上改善肢体血流缓慢的现象,且可防止血液中凝血因子的聚集。本研究旨在探讨间歇式气动压力系统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男46例,女21例;年龄19~74岁,平均(56.45±10.12)岁;高血压脑出血24例,脑血管畸形出血16例,重型颅脑损伤27例。观察组男45例,女22例;年龄21~75岁,平均(57.76±10.43)岁;高血压脑出血27例,脑血管畸形出血15例,重型颅脑损伤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中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接受头颅CT检查确诊病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单侧或者双侧肢体肌力<3分;患者及家属均已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下肢大范围水肿或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有严重下肢动脉硬化或外周动脉阻塞疾病;伴有心血管疾病;治疗中途退出。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措施及常规护理:术前12h,给予无任何禁忌证的病情严重患者4000IU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910,0.4ml︰4000IU)进行皮下注射,1次/d,持续注射10d;针对术前患者因机体障碍而产生的恐惧、害怕心理,及时进行疏导,给予其一定信心,同时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并逐一介绍医师及治疗人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术中需提前核实患者基本资料并查看其检查资料是否齐全,若有异常需立即汇报手术医师,且术中应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如出现突发情况,需及时进行有效处理;术后患者采用下肢间断气囊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间歇式气动压力系统(型号SCDEXPRESS)预防:在患者完成手术回病房后,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若生命体征较稳定,需向患者详细介绍间歇式气动压力系统的操作意义及治疗的具体内容;待患者了解具体操作后,选取与患者对应的脚套,并将脚套上的气管插头与主机上的气管插座相连接,协助患者抬起双下肢并捆绑脚套,捆绑松紧程度可以两根手指伸进为准,然后将时间设置为2h,操作顺序一般由患者踝部沿小腿至大腿部,每个部位以20~60s的间隙行反复施压及释压;操作过程中需关注患者身体状况,若出现不适需立即停止;上述操作3次/d,持续10d。

1.3 临床评价

(1)观察两组术前、术后24h及术后48h的下肢血流速度,并详细记录。 (2)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对两组手术前后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共17项,每项最高分为2分,总分34分,分值高低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成正相关[3]。

1.4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下肢血流速度

两组术前下肢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48h下肢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下肢血流速度比较(cm/s,±s)

表1 两组手术前后下肢血流速度比较(cm/s,±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24h 术后48h对照组67 24.25±1.74 20.68±1.49 22.13±1.25观察组 67 24.63±2.40 22.25±1.96 25.31±1.29 t 1.049 5.216 14.191 P 0.296 0.000 0.000

2.2 下肢运动功能

术前,两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两组FM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分,±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48h t P对照组67 10.61±8.36 17.95±8.79 4.764 0.000观察组 67 9.54±7.43 22.31±6.75 10.017 0.000 t 0.753 3.098 P 0.453 0.002

3 讨论

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是致死亡或残疾的主要原因,患者多为急性起病,致残率极高,且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如语言障碍、大小便失禁等,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年龄虽没有限制,但随年龄的增长,下肢静脉血栓发病率不断升高,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及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下肢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由此证实,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加以间歇式气动压力系统预防,可改善其下肢血流速度,加快其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分析原因在于,由于患者术后需长期卧床或保持固定姿势,易导致其肢体血液流动变慢而形成血瘀[5],而间歇式气动压力系统是一种非侵入性、机械性的治疗方式,属于物理疗法,主要采用多腔气囊有顺序且反复充气及放气的方式对肢体组织形成循环压力,同时对肢体近端至远端进行均匀有序地挤压,通过刺激肢体肌肉、关节及皮肤内感受器,以刺激大脑感知功能,进而提高肢体感知功能,改善血流速度,一定程度避免了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促进了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缩短了康复时间[6]。

综上所述,间歇式气动压力系统操作简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以其预防,可改善患者肢体血液流动速度,加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气动肢体缺血性
中寰气动执行机构
基于NACA0030的波纹状翼型气动特性探索
信息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肢体语言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肢体写作漫谈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