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对心内科心电监护仪使用及护理质量的影响

2020-06-16 02:23毛琳雅吴俊红通信作者
医疗装备 2020年8期
关键词:心电监护心内科报警

毛琳雅,吴俊红(通信作者)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心血管内科 (河南平顶山 467000)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心内科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受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因此,对心内科患者的治疗以及护理均存在较多的危险因素[1]。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电监护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护理人员需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护理管理者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仪器培训方式以及护理措施,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及生理需求,提高预后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心内科心电监护仪使用及护理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入我院心内科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51~81岁,平均(58.65±5.65)岁。观察组男24例,女25例;年龄52~83岁,平均(59.25±6.0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研究内容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认知功能不全、临床资料不完整及依从性较差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率、平均动脉压、心电节律等常规心电监护,参数均为监护仪默认值,当参数超过报警范围时,可自动记录患者报警原因,并进行汇总。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具体如下。

1.2.1 成立改进小组

小组由1名护士长与4名护士组成,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制定计划、组织培训、实施改进措施,组员负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整改措施。

1.2.2 寻找问题

对本科室使用心电监护仪的患者进行护理质量督察,主要发现心电监护中报警值未设置、报警参数设置不合理、护士未正确识别异型心电波等问题。

1.2.3 建立目标

以开会讨论的形式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计划在3个月内开展持续质量改进工作,提高心内科护士对心电监护仪的使用能力。

1.2.4 制定、实施改进措施

(1)完善专项流程: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做好各项检查工作,并详细为患者讲解各项检查的目的,结合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并发症以及不良事件的预防工作;此外,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监测,配合临床医师给予患者积极的治疗[2]。(2)巩固培训:加强对心电监护仪使用的培训,建立完善的仪器档案(包括生产厂家、型号、配件、说明书等内容),发现故障及时报备;在使用心电监护仪前,首先剔除患者胸毛并应用乙醇棉棒对患者局部皮肤进行脱脂处理,正确涂敷电极膏后保证电极与患者皮肤紧密连接,当心电监护仪上图片不清晰呈片状或杂波等表现时,提示仪器接地不良或电源干扰,护理人员可更换地线进行处理[3];间断性游走提示电极位置不正确或接触不良,若未连续性游走首先排除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困难或肌肉震颤,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给予相应处理,排除患者呼吸困难或肌肉震颤后,可更换电源线或更正电极位置[4]。

1.2.5 制定考核标准

培训完成后,对心电监护仪使用技能进行考核,并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纳入下次培训内容中。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心电监护仪使用不合格率以及护理质量[采用护理事故(心电监护不及时、报警处理不及时)、护患纠纷以及护理差错的总发生率评判护理质量,发生率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低,反之,护理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心电监护仪使用不合格率比较

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心电监护中报警值未设置、报警参数设置不合理、护士未正确识别异型心电波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电监护仪使用不合格率比较[例(%)]

2.2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

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护理事故、护患纠纷以及护理差错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例(%)]

3 讨论

心内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收治的大部分患者病情危重,因此,心内科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相对较高[5-6]。心电监护仪是心内科监护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仪器,其正确使用可保证心内科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持续质量改进是医院提高护理质量的首选方式,主要通过不断总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从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研究表明,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心内科,不仅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而且可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7]。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心电监护中报警值未设置、报警参数设置不合理、护士未正确识别异型心电波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护理事故、护患纠纷以及护理差错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可使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护理更加科学,且通过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式,提高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效果,降低护理事故、护患纠纷以及护理差错的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心内科报警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依托胸痛中心建设开展心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应用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LKD2-HS型列控中心驱采不一致报警处理
基于Andriod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2015款奔驰E180车安全气囊报警
死于密室的租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