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h17 和Th1 细胞及其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

2020-06-24 06:20盛利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44期
关键词:红斑狼疮免疫性系统性

盛利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 检验科,北京 102200)

0 引言

系统性红斑狼疮在临床上是典型的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病症,患者发病的主要特点是体内存在多种抗体,而临床存在多样性的表现,这种病症很难治愈,并且存在有反复发作的特点[1]。本文主要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Th17 和Th1 细胞以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同时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 年1 月到2019 年7 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50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本文的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身体检查的50 例健康人作为本文的对照组。观察组当中,男24 例,女26 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 例,卡方=0.0400,Z=0.1990,P=0.8423;观察组年龄区间为20-62 岁,平均(42.15±16.71)岁,对照组年龄区间为21-60 岁,平均(41.68±15.Th1)岁,t=0.1461,P=0.8842。本文观察组中存在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30 例,非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20 例,通过统计学方法检验两组一般资料,P>0.05,两组调查对象在性别年龄方面无差异,可比较[2]。

1.2 方法。对本文的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通过采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评分将患者分为活动组30 例和非活动组20 例,同时通过流式细胞数对所有患者和同期来我院进行身体检查的50 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当中的Th17 和Th1 细胞比例进行检测,选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对于血清当中的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IFN-γ 的相关水平进行检验并作出统计,同时对于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3]。

1.3 观察指标。对于观察组和对照组经过相关检验和分析所存在的差异性等情况,进行数据的整理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IBM SPSS 25.0 对本文当中的所有数据、资料和标本等进行统计学检验。本文选择采用平均数±标准差(±s)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对所有的计量值进行表示,对于计量资料检验通过t 值进行;同时采用自然数/百分数(n/%)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对所有的计数值进行表示,而对于相关的计数资料的检验则通过卡方值(χ2)进行;等级资料的检验则选择采用Z 值为主的方式进行表示,并且以秩和检验与Rididt 分析进行验证性分析;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差异比较通过P<0.05 进行,表示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Th17 细胞占CD4+T 细胞的比例为(1.47±0.76)%,Th1 细胞占CD4+T 细胞的比例为(17.32±10.Th17)%,而对照组分别为(0.54±0.23)%和(16.56±5.32)%,本文观察组外周血当中的Th17 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且 观 察 组 中 活 动 组 分 别 占(1.71±0.74)% 和(18.26±9.Th17)%,而 非活动组分别是占(1.35±0.64)%和(16.98±9.05)%,活动组比非活动组更高,P<0.05;Th1 细胞比例和对照组相比无较大差异,P>0.05。

统性红斑狼疮组的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比对照组更高,P<0.05(详情请见表1 所示);Th17 细胞比例和IL-17、IL-23 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评分表现为正相关。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相关因子水平比较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相关因子水平比较

项目 n IL-17 IL-23 IFN-γ观察组 50 13.05±3.45 36.45±9.45 29.45±4.55对照组 50 7.08±3.55 15.42±6.34 10.23±2.25 t - 8.5277 11.1270 26.7746 P - 0.0000<0.05 0.0000<0.05 0.0000<0.05

3 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造成多种器官损伤,病程反复、迁延。该疾病的主要免疫学特征是伴随T 淋巴细胞减少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和高滴度自身抗体的产生,导致体内大量免疫复合物和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B 淋巴细胞多克隆异常活化、增殖,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的主要表现。多种细胞因子、T 细胞亚群影响调节B 细胞的活化、增殖。不同的亚群发挥着不同的生物学功能效应,产生不同的细胞因子。Th1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Th2 细胞介导体液免疫,其中前者主要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NF-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后者主要分泌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等。两者在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相互调节彼此的动态平衡[4-5]。目前临床普遍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主要与机体T淋巴细胞激活有关,其中Th17 细胞是辅助性T 淋巴细胞亚群,Th17 主要分泌TNF-α、IL-17F、IL-17A 等细胞因子,具有很强的促进炎症的作用,是IL-17 最为主要的效应分子。诸多相关研究证实,在移植肾排斥反应、支气管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IL-17 均存在表达异常,表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IL-17 有着紧密关联。IL-23 能够促进Th 细胞释放IL-17,对Th17 细胞的增殖、存货具有重要作用,是IL-12 家族新成员。IL-23 细胞在Th17 细胞发生增殖分化时发挥重要作用,在CD4+T 细胞向Th-17 分化早期不会发挥作用。一项动物试验中,在缺乏IL-17 及IL-17 抗体治疗的大鼠模型中,自身免疫性疾病依然发生,而相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缺乏IL-23 的大鼠模型中却不一定发生,分析原因可能是IL-23 在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通过不依赖Th17 的其他途径参与。IFN-γ 可间接反应Th1、Th2 细胞活化的状态,主要有活化的Th1 细胞产生,是促炎性细胞因子,与II 型IFN 受体结合,对B 细胞、T 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增殖产生促进作用。对巨噬细胞进行有效激活后,促使T 细胞向Th1 分化,从而对刺激B 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外周血中Th17 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活动组外周血中Th17 细胞比例高于非活动组。

综上所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当中的Th17 细胞与血清IL-17、IL-23/IFN-γ 的水平存在关联,因此说明Th17 和Th1 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Th17 和Th1 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可能成为预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的生物标记物,但临床中,仍需结合其他生物标记物、多种细胞因子的检测进行综合评估。

猜你喜欢
红斑狼疮免疫性系统性
护肝布祖热颗粒通过抑制凋亡减轻小鼠免疫性肝损伤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论《文心雕龙·体性》篇的系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