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0-06-24 06:20林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44期
关键词:双心心功能冠心病

林敏

(北流市人民医院,广西 北流 537400)

0 引言

冠心病作为一类临床常见心脏病,病变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老年人群作为好发人群,多数患者患病后,以失眠、体质量降低及持续疲劳为症状,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加以重视[1]。对上述患病人群来说,会合并多种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焦虑、恐惧及敏感等不足情况,造成病情恶化并增加治疗难度,往往对疾病整体治疗效果、费用等方面加以担忧,影响到患者整体预后。研究证实[2],合理有效护理开展可改善预后,利于病情整体康复。文章就冠心病患者中采取双心护理应用情况如下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9 年6 月-2019 年8 月收入冠心病患者总计272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36 例,纳入标准:①纳入对象均经过临床医师确诊;②整体依从性偏高,配合临床医护人员;③研究开展期间无影响研究相关疾病。排除标准:①合并意识障碍人群;②合并精神异常及症状患者;③合并认知功能障碍人群。对照组中男82 例,女54 例,年龄60-85 岁,平均(71.5±3.4)岁。观察组中男80 例,女56 例,年龄60-85 岁,平均(72.8±4.2)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期间要求严密对患者生命体征情况加以监测,并对日常生活常识开展讲解,包括日常各项饮食干预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心护理,具体如下:①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要求及时与患者及家属隔离沟通及交流,对自身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及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加以了解,并配合开展健康教育,常见为疾病发病机制、药物治疗、饮食及运动等。告知患者自身心理调节对病情预后及并发症发生关系,详细讲解疾病转归及预后,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结构,主动配合临床治疗,降低疾病知识不理解程度,缓解心理负担。②用药及饮食指导:对用药期间药品使用说明及不良反应、药物作用及时告知患者,叮嘱患者按时服用药物,告知患者及家属私自增减及停止药物剂量危害,将合理用药剂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并严格控制各项微量元素摄入,包括钠元素、热量、脂肪等,期间严格依据三餐计划开展,避免进食油炸、辛辣及刺激性食物。③运动指导:对冠心病患者来说,可日常开展有氧运动,包括慢走、瑜伽以及太极等方式,要求以患者自身耐受力作为基础,合理制定健康教育计划。④心理支持:作为一类慢性疾病,病程时间长整体用药治疗时间长,此时对患者开展治疗期间,会因各类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加大患者自身心理及经济压力,要求对患者改善疾病病症上,注重对心理状况改善。主动开展沟通及交流,取得患者信任后并指导患者对心绞痛、胸闷等症状应对情况。⑤舒缓情绪:通过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通过行为思维干预有效降低疾病应激反应,指导腹式呼吸并转移注意力,逐渐放松局部肌肉,舒缓心理情绪。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采取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分为满意(80-100 分)、一般(60-79 分)、不满意(≤60 分),(满意+一般)/例数×100%=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研究开展中,数据计算采取软件为SPSS 19.0,检验结果表法形式为“χ2”、“t”,计数资料,采取“%”表示、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情况比较。护理前,两组心功能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LVEF、LVESV及LVEDV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情况比较

组别 n LVEF(%) LVESV(mL) LVEDV(mL)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136 33.35±3.12 31.15±3.25 124.25±10.15 82.15±8.26 193.15±12.45 158.41±11.26对照组 136 33.25±3.09 34.65±3.19 124.16±10.25 102.65±10.15 193.25±13.51 179.48±12.26 t - 0.267 8.963 0.073 18.269 0.063 14.761 P-0.789 0.000 0.942 0.000 0.949 0.000

2.2 两组护理总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7.06%,高于对照组88.24%,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总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以及居民饮食水平不断增高,冠心病等患者人群逐年上升[3]。对其发病病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及不良生活习惯等。部分研究指出[4],对上述人群开展常规护理,无法进一步深入改善患者心功能状况,但往往存在一定局限。双心医学护理,作为心理学及医学知识相互较差所形成一类学科,对合并心脏疾病患者采取合理措施干预,可进一步全面提升冠心病治疗效果。依据患者焦虑情绪,通过双心护理开展进一步改善心脏脏器功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5-6]。

研究表明,对临床冠心病患者采取双心护理,结果证实,患者心功能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整体护理满意度上升,与对照组比较,P<0.05。通过开展双心医学护理,使得临床护理人员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加以提升,从而自身心理状况改善,对患者自身心理特点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自身心理需求,可提升护理针对性。与临床传统护理模式相比较,通过开展双心护理模式,可依据疾病各项指标关注心理状态,能避免老年患者自身心理问题影响到治疗效果[7]。且依据病情状况合理予以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改善病情,提高预后。

综上所述,对临床冠心病患者予以双心护理模式开展,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情况,并提高临床满意度,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双心心功能冠心病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双心病”的临床应用
双心医学模式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做一个“双心”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