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强的松治疗茎乳孔处急性面瘫的疗效评价∗

2020-07-03 02:22安宝珍周忠琴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6期
关键词:强的松面神经面瘫

安宝珍 周忠琴

(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2.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笔者既往研究针刺联合口服泼尼松治疗鼓索处急性面神经炎,发现针刺联合激素治疗效果肯定[1]。为继续探讨针刺治疗急性面瘫是否必须联用激素,笔者收集了茎乳孔处等节段的急性面瘫患者数据,比较单用针刺与针刺联用强的松片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2]:发病突然,患病前多有面部受凉或外感史;瘫痪侧不能正常吹口哨、露齿或抬眉、闭眼等,可伴有瘫痪侧耳后乳突区域内轻度疼痛。查体见患侧颧肌、颊肌、下唇诸肌、额肌、眼轮匝肌等肌肉部分或全部瘫痪;瘫痪侧的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患侧耳廓无带状疱疹、患侧眼睛不干、患侧耳朵听力及舌前味觉正常。2)纳入标准:年龄16~65岁;单侧面瘫患者;符合上述疾病诊断标准;首次发病,病程在5 d以内;知情并自愿参加本课题研究,依从性好。3)排除标准:双侧面瘫者,或单侧面瘫伴有带状疱疹、刺耳、眼睛发干或/和舌前味觉消失之一者,核上性或核性面瘫者;合并有面肌痉挛、消化性溃疡者、骨折、糖尿病者;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而影响方案的实施者;继发于周围器质性病变使面神经循行部位受压迫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不愿接受本试验者或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理通过,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3月至2018年7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初诊的茎乳孔处急性面瘫患者60例。所有入组病例治疗观察2~4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6~65岁,平均(37.03±14.93)岁;面部患病部位:左侧13例,右侧17例;平均病程(4.37±1.52)d。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18~63岁,平均(38.23±13.43)岁;面部患病部位:左侧19例,右侧11例;平均病程(4.63±1.30)d。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1)对照组:主穴巨髎、阳白、夹承浆、迎香、颧髎、地仓、合谷。配穴:眼睛不能完全闭合者加攒竹、丝竹空;口角下垂者加颊车;抬眉困难者加鱼腰、眉冲;耳后疼痛者加完骨。以上穴位中合谷穴为双侧取穴,其他穴位均为患处单侧取穴。操作方法:针具选择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1.5寸针(规格:直径0.30 mm,长40 mm)。患侧常规取穴,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针刺部位加用TDP(重庆中芝医用有限公司生产,型号:CQ:13S6)照射。治疗时间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针刺6次,每周休息1次,连续治疗2周。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强的松片(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7020647,规格5 mg/片)。初剂量1 mg/(kg·d),分3次口服,连续3 d后逐渐减量(以体质量60 kg的患者为例,初服强的松为60 mg,一般分3次饭后服,每次4片,连服3 d。3 d后改为每次3片,每日3次,再连服3 d;第7到10天,每次2片,每日3次,连服4 d,停用),口服疗程为10 d[3]。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后统计临床疗效,若2周后未治愈,继续治疗2周,第4周结束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首次就诊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以及治疗疗程结束后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变化。2)选用2009年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面神经疾病委员提出的面神经分级量表(FNGS2.0)[3,4]评定疗效:以局部症状(眉区、眼区、鼻唇沟区和嘴角区)评分和整体面部运动评分之和评级。总分由低到高分为Ⅰ~Ⅵ级,分数越低,恢复越好。

1.5 疗效标准 根据《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5]并结合实际临床经验,疗效标准制定如下。治愈:治疗后,面部表情肌运动完全恢复正常。水沟居中,两侧鼻唇沟、口角、额纹完全均对称;两眼睑完全闭合、两眼轮匝肌力量对称。显效:治疗后,面部表情肌运动基本恢复正常。双侧鼻唇沟与额纹基本对称,眼睑需用力闭合;鼓腮时口角不漏气,口角在静止状态不歪斜,但讲话或做笑动作时仍轻度偏歪。有效:治疗后,面肌运动功能有所好转,但鼓腮时口角仍漏气,口角在静止状态仍歪斜;额纹、闭目均未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面瘫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单变量样本均数的比较均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或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两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FNGS2.0评分分级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前评分差异不明显,治疗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FNGS2.0评分分级比较(n)

2.3 两组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两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比较(n)

2.4 两组治疗前后FNGS2.0评分分级比较 见表4。两组治疗前评分差异不明显,治疗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FNGS2.0评分分级比较(n)

3 讨 论

针灸临床中,针对急性面瘫是否应用激素这一问题,至今争论不休[6-11]。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部分针灸临床研究分组科学性待商榷,以及激素用量精准度欠缺[1]。

本课题选取茎乳孔处急性面瘫患者进行针刺,比较口服强的松与不使用强的松的疗效。本课题研究结果显示,当治疗2周或4周后,从治愈率、FNGS2.0评分来看,两组治疗方法结果均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治疗茎乳孔处急性面瘫服用强的松意义不大。治疗茎乳孔处急性面瘫没必要服用激素。

笔者认为,面神经由膝状神经节开始进入面神经管,然后由茎乳孔出颅[12]。面瘫急性期时,如果病位在茎乳孔以内,那么行走在面神经管内的分支如鼓索、岩大神经、镫骨肌神经、膝状神经节等处发生水肿。由于面神经管内缺少代偿空间,当这些面神经管内的神经发生水肿肿胀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缺血,从而进一步加重水肿,形成恶性循环,使面瘫程度加重。如果用激素后,势必能减轻水肿,提高临床治愈率。对茎乳孔节段而言,从该处出颅的面神经组成的颅外分支,虽然处于急性期,然而没有狭窄面神经管的限制,所以水肿程度要比面神经管内的分支水肿程度要轻得多。本研究显示,茎乳孔处面瘫是否服用强的松治疗,两者差异不大。既往研究表明,鼓索处以内的急性面瘫必须服用强的松。面瘫疗效与面瘫定位密切相关[13]。面瘫患者所以是否服用强的松治疗急性面瘫,要根据其疾病病位和病情而定。

猜你喜欢
强的松面神经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
中耳胆脂瘤累及面神经的临床分析
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逆行法在腮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异甘草酸镁联合强的松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价值分析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霉酚酸酯和环磷酰胺治疗IV型伴V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