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一方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

2020-07-03 02:22林晓光杨洁仪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6期
关键词:活动度椎间盘血瘀

林晓光 傅 强 杨洁仪

(1.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广东 广州510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由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神经根压迫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痛及受累神经支配区感觉过敏或迟钝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1]。随着日常生活、工作方式改变,该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呈现低龄化趋势[2]。常因用力不当、突然负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动作引起椎间盘突出加重或髓核位置改变,加重神经根机械性压迫,产生急性炎症水肿,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3]。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归属“腰痛病”“痹证”等范畴,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确切疗效[4]。骨一方为本院协定方,具有活血通络、行气止痛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骨一方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胡有谷主编《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拟定[5],采用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相结合的原则。中医证候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标准。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急性病程1~7 d;年龄18~65岁;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有明确手术指征者;中医证型除气滞血瘀证之外其他证型者;由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肾结石等疾病导致的腰痛者;伴有腰椎骨折、腰椎滑脱、腰椎结核、腰椎肿瘤等情况者;孕期或哺乳期妇女;伴有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严重内科疾病者;精神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者。4)剔除标准:基本资料不完整者;依从性较差,不按疗程治疗者;治疗过程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治疗过程接受其他治疗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本院就诊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患者共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年龄18~64岁,平均(42.18±10.35)岁;急性病程1~7 d,平均(2.25±0.67)年;突出节段:L4~522例,L5~S118例,L3~S15例。对照组年龄20~65岁,平均(41.86±10.62)岁;急性病程1~7 d,平均(2.32±0.72)年;突出节段:L4~523例,L5~S116例,L3~S16例。两组年龄、病程、突出节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具体为1)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批号H1420779)静脉滴注,每日1次。2)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国药准字J20120013),每次0.2 g,每日1次。3)肌注甲钴胺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9033),每次0.5 mg,每日1次。4)配合腰部中频脉冲电治疗,每次20 min,每日1次,红外线照射治疗,每次20 min,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骨一方:桃仁12 g,红花12 g,牛膝12 g,五灵脂12 g,当归15 g,木香12 g(后下),三七10 g(先煎),杜仲15 g,独活10 g,赤芍12 g。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服。本院中药房代为煎服,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10 d,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

1.4 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7]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强。2)腰椎功能。采用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Q)[8]评价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功能,包括翻身、行走、弯腰、生活自理能力等24个方面,总分值0~24分,分值越高表示腰椎功能越差。3)腰椎活动度。腰椎活动度参考《Musculoskel⁃etal Assessment》[9]中有关腰椎关节活动度测量方法测量患者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的关节活动度。

1.5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进行疗效评定。治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能进行日常生活和工作。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偶有反复。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不能参加工作。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检验标准P<0.05;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资料用秩和检验。单向有序分类变量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RMQ评分比较 见表1。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RM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RMQ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RMQ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RMQ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别治疗组(n=45)对照组(n=45)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VAS评分7.46±2.24 2.13±1.02*△7.38±2.18 4.22±1.48*RMQ评分17.23±2.33 4.46±1.57*△17.48±2.28 9.58±1.62*

2.2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的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评分比较(分,±s)

组 别 时间 前屈 后伸 左侧屈 右侧屈治疗组(n=45)对照组(n=45)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9.02±2.15 25.42±3.13*△9.14±2.35 20.87±3.25*8.85±2.22 24.54±3.42*△8.67±2.30 18.55±2.86*7.92±2.15 21.28±4.28*△8.04±2.03 16.45±3.14*8.06±2.27 22.36±4.75*△8.15±2.14 17.59±3.26*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腰腿痛的最常见病因,约1/5腰腿痛患者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在我国其发病率高达7%~12%[11]。目前对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机制包括:机械压迫机制、炎症化学性刺激、自身免疫反应等[12]。其致病因素与年龄及不同的职业因素相关,有关调查发现,25~55岁的人群发病率最高,与劳动活动较多、工作负荷增大、损伤机会增加有关。亦与某些久坐、久立等强迫体位下长期劳作等因素有关[13]。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生活压力增大,同时加上生化方式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14]。本病患者常因突然负重、姿势不当、剧烈咳嗽、用力排便增加腹压等动作,导致髓核突出加重或突出位置改变,加重神经根压迫,产生急性炎症水肿,引发其急性发作,出现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目前现代医学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主要包括消炎止痛、脱水、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椎间盘内电热疗法术、椎间盘臭氧消融术等非手术治疗和开放手术、微创椎间盘镜手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椎间盘移植等手术治疗[15]。药物治疗常存在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手术治疗常存在费用较高,增加患者生活压力,且术后常易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笔者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本病理变化为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硬脊膜或神经根,产生的炎性水肿,又加重硬脊膜或神经根受压。治疗上不仅追求突出髓核的回纳,还在于改善循环,促进局部炎症物质的吸收和肿胀的消退,减轻或解除神经根的刺激。临床证实,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改善局部循环,消除肌肉痉挛,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神经水肿,减轻对神经组织的压迫和刺激[16-17]。

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归属“腰痛病”“痹证”等范畴,《黄帝内经》谈及“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金匮翼》记载“瘀血腰痛者,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率痛不能转侧,其脉涩,日轻夜重者是也”。其急性发病时,实证居多,多认为因外力损伤,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不通则痛。故急性期治疗当以活血行气、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骨一方为协定方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方中桃仁功专活血祛瘀,《本经逢原》记载“桃仁,为血瘀血闭之专药。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毕竟破血之功居多”。现代药理发现[18],桃仁分离的三油酸甘油酯具有明显抗凝血活性,水提物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红花具有活血通经之功,《本草汇言》论述“红花,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也”。现代药理发现,红花有效成分黄色素能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和受体的结合,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19]。桃仁与红花是活血化瘀的经典药对,桃仁质重沉降,偏入里善走下焦,破瘀力强;红花质轻长浮,走外达上,行血力胜。二者相须配伍活血祛瘀之力倍增[20]。既往动物实验表明[21],桃仁-红花药对能有效抑制老化相关基因P21表达,同时抑制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椎间盘软骨的退变。五灵脂具有活血祛瘀作用,《本草经疏》谈及“五灵脂,其功长于破血行血”。当归养血活血,《本草正》记载“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木香活血行气,《本草纲目》论述“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三七乃“金疮要药”,主散瘀止痛,《玉楸药解》谈及其“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赤芍活血祛瘀,《本草经集注》谈及“木芍药色赤,赤者主破散,主通利”。牛膝、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之功,且牛膝有引诸药下行之功。独活,祛风通络之主药,《本草正义》论述其“宣通百脉,调和经络,通筋骨而利机关”。既往涂泽松等发现,骨一方能够激活纤溶系统,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改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液高凝状态,预防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2],此外,能够改善气滞血瘀证证候积分,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改善胫骨平台骨折早期临床症状体征积分[23]。综上所述,骨一方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

本研究表明,骨一方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且可以降低VAS、RMQ评分,提高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活动度。结果表明骨一方能有效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缓解腰部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功能,促进病情恢复。

猜你喜欢
活动度椎间盘血瘀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话说血瘀证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MRI特征及诊断准确性比较*
基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中医血瘀证研究概述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血瘀证源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