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受众阅听行为变化分析

2020-07-04 02:11王一如
今传媒 2020年6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新媒体

王一如

摘 要:新媒体语境的出现改变了当前社会人们的阅听行为。本文首先从时间与空间方面列举了现代性对人际交往时空的改变;其次,从早期与新媒体时代个体主动性的变化来阐述现代性对个体主动性的强化;最后,从心理机制与行为机制两方面说明了现代性与当下中国受众的个体异化。

关键词:新媒体;阅听行为;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6-0020-02

在现代社会中,新媒体不断发展,新媒体语境也随之出现。新媒体语境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于一体,具有全民广泛传播的特点,其寄托于新媒体影响了人们的阅听行为。因此,人们应当分析新媒体语境下受众阅听行为发生的变化,从而找出优点进行发扬,对缺点进行改正,保证人们的阅听行为正常。

一、 现代性对人际交往时空的改变

(一) 受众阅听行为的空间转变

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中,因为新媒体的出现,人们的阅听行为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新媒体通过网络传播信息的即时性,使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当前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例如,在2019年3月,两会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召开,群众虽然无法到达北京现场,但却可以利用网络观看两会的直播,及时得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军队建设等战略,从而了解我国未来的变化。新媒体的出现将地点与空间变成了两个独立的概念,空间从地点中脱离出来,从空间上改变了原本人们面对面的交际模式。新媒体语境下,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拥有了表达的权力,这都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成果,人们可以通过微博进行讨论,互相关注并留言,彼此之间实现实时互动。同时,网络平台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图片、视频、文字使人民群众了解各地发生的事情,让他们可以对这些事情进行争辩,新媒体语境的出现使人们的交流不需要在场,将人们之间的交流脱离了特定的场景,从而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

(二) 受众阅听行为的时间转变

随着新媒体语境的出现,“时间的虚化”也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所谓“时间的虚化”,是将时间与空间进行分离,两者的关系不再是整体的时空观念,人们也无需根据地点来确定时间,而是利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进行计时,以此实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时间统一。例如,因为新媒体的出现,我国全国的时间皆以北京时间作为统一的标准,以北京时间来记录全国各地发生的事件,利用时间的统一来管理全国的列车时刻表、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历史事件的记录等,通过这些标准,我国的管理变得更加井然有序。在现代化技术下的人际交往中,时间也开始变得紧缩与激进,我国的国土面积跨度大,东西南北各个区域的时间不同,东西之间的时差长达四个小时,因此,人们通过网络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这边刚刚结束工作,对方已经要休息的情况,从而导致交往变得无序且错乱。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网络管理,做好宣传工作,使人们在使用新媒体进行阅听行为时可以注意到时间的概念,让人们可以正常健康地使用网络。

二、 现代性对个体主动性的强化

(一) 早期个体主动性的雏形

在人际关系传播的早期,就有学者提出了“自我的理论”,这些人认为,自我与社会是同一个过程中的两个部分,他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人际交往的模式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会从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转变人们的交流方法。现代性对于早期个体的主动性强化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个体的主动性在现代性方面使人的天性得到了解放,而个体会主动地去认识世界、认知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原本的传统环境中,播音主持的工作载体主要为收音机、广播等设备,而且受众面积多为一些年纪较高的人或者是出租车司机,局限性比较大。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主持可以将载体扩展到网络当中,主持人应当突破时空的限制,不再让群众被动选择播音栏目,而是开设更多的主持栏目,让群众可以根据喜好自由选择,从而使播音栏目更受欢迎,促进播音主持业向现代化转型。在信息时代的环境下,人们应当注重对点的传播,而不是对面的传播,播音主持人们应当对人们使用网络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愿意积极引导人们使用网络,注重网络广播平台的建立,将新媒体语境与人们的阅听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 新媒体时代个体主动性的强化

网络从出现开始,就被很多专家认为其会成为一种拥有极强颠覆能力的媒介。这是一种新的技术,它带动着传播模式发生了转变,网络是一种寄托于人们内心的交流方式,不管这些人使用网络是出于人文关怀或进行学习,还是单纯地出于一种看热闹的心理,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都会不断地强化个体的主动性,这样的强化也有优点和缺点。在最近的网络热搜可以看出,从中国女排世界杯3:0横扫对手,到奥沙利文退出大师赛,人们对娱乐、体育、新闻等的关注使得个体在网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新媒体的出现将个体的主动性发挥到了极致,人们甚至可以利用网络实现对社会的监督。例如,2019年豫章书院事件,当豫章书院的事情被曝光之后,整个网络出现了很多群众、大V、UP主、版主,这些人运用网络的广泛性与传播性,在网络上不断宣传正能量,号召人们反抗暴力教育,纠正群众的错误思想,还给人们事情的真相,从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护青年人的人身安全。

三、 现代性与当下中国受众的个体异化

(一) 心理机制的异化

当新媒体出现之后,人们的心理机制也出现了异化。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人们之间的交往是通过虚拟信息进行交流,人们的年龄、家庭、模样甚至是性别都可能是虚假信息,这说明人们已经可以通过网络对自己的信息自行拆解、自行设定。因此在网络上,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都缺乏最起码的信任。为了防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出现信任危机,保证人们阅听行为的可信度,因此网络企业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网络信息的正确性。例如,2018年微信经过改革,其全面落实了个人实名制度,人们在使用微信时必须实名登录,使人与人之间交流时可以第一时间明白对方的信息,从而对其产生信任感。同时,微信还设立了举报制度,微信用户可以对网络上的违法行为进行实名举报,从而减少了网络诈骗行为的出现,保护了人们的网络环境安全。

(二) 行为机制的异化

在新媒体中,虽然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自由发挥,但却也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一些媒体可以利用网络发布某些消息来引导人们形成错误的观念,通过网络中的视频或文字来影响人们的阅听行为,进而在人群中产生舆论,用舆论再扩大影响力,最后影响他人的行为。使用网络的用户大多为年轻人,他们在思想上容易被外界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行为,成为所谓的“网络喷子”,因此,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被喷者”应当学会使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例如,2019年11月7日从北京星权律师事务所发布的消息可知,该律所已受托将6位涉嫌侮辱、诽谤某艺人的网民起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经过法院判决,令被告向该艺人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相关经济损失、精神损害抚慰金等[2]。

四、小 结

综上所述,新媒体语境下人们的阅听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從上述内容可知,新媒体使人们的行为、心理等方面都出现了异化,有关部门应当对网络进行监督,对某些自媒体行为进行约束,从而保证人们拥有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确保人们阅听行为可以发挥主动性,使个人思想得到解放。

参考文献:

[1]陈可纯.传播学视野下的“阅听人”研究之批判性观察——以台湾地区为研究中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7):119-125.

[2]黄经纬,陈长松.个人空间: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阅听空间的转向与影响[J].视听,2017(8):154-155.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新媒体
舞动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相关理论研究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