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途径

2020-07-04 02:04李绍安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7期
关键词:途径德育语文

李绍安

摘 要:新形势下,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新的挑战。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对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方法进行了论述。首先,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中得到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能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受到多方面道德品质的教育;第三,在习作训练与课外阅读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第四,用教师优良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语文;德育;途径

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由于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片面认识,导致了许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存在强烈反差的负效益产生,使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新的挑战。因此,必须不断地分析和研究,积极地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因地制宜地探求德育工作的最佳途径,使德育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呢?

一、在教学改革中培养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现象普遍存在。“教”支配和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便无法学到知识等等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对德育工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育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使学生缺乏知识的探求这一重要的学习环节,因而缺少探求知识的酸、甜、苦、辣的体验。“什么都不必想,什么都等老师讲,老师什么都会讲。”如果在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时教师总是以自己的答案为标准,并让学生抄下来一字不漏地去记、去背,而对学生的哪怕是言之有理的观点不大理睬,这种牵牛鼻子走路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哪里还会去思考,“等着老师讲,想了也白想”。

更有一个类似的发人深思的例子:在小学低年级的一次看图写话测试中,教师仅仅因为参考答案是“农民伯伯在田里收割庄稼”便把学生“稻子丰收了”这样一个经过独立思考的、富有创造性的判断评价为“错”。想必这种草率的、不负责任的处理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其解释也必定是苍白无力的。更何况参考答案也出自人为,也有弄错、印错或不圆满的时候,又当如何?正是由于教师在学习上的“一手包办”,学生在学习上的“不劳而获”,被像牛一般极不情愿地被牵着鼻子走的学生逐步形成了学习上的惰性,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再加上“习山”和“题海”,最终不堪重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厌学甚至心理扭曲。

这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能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刻苦学习的好品质?又怎能培养出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合格人才呢?缺乏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知识孜孜不倦、不畏艰险的探求精神和优良品质,谈何担当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任。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改变单一的、落后的“牵牛鼻子走路”似的教学为“学骑自行车”(有扶有放)似的教学,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尝试。使教师从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地位,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另外,教师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习的情感体验,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不论是后进的还是被孤立的;不论是有过错的有缺陷的还是与自己意见不统一的),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酸、甜、苦、乐。只有这种长期在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中磨练出来的人,才能海燕般地经受住暴风雨的考验,这种具备了创新精神的人,才会敢于探索、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既能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又不完全依赖前人,敢于超越同时具备爱劳动、爱科学、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等优良品质。

在重视教法改革的同时也应注意教材的改革。教材的编写除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外,更应注意与时俱进性,融入时代精神,密切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實际,才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从课文内容中挖掘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为古今中外名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材料。语文教师应学会就地取材,善于并努力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宝藏”,上课前认真拟定本课的德育目标,设计好德育手段,上课时根据课文内容相机地进行德育,课后简单地进行小结,以便下次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一)利用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德育

课文中的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英雄形象是人类崇高道德精神品质的化身,永远给人以启迪、鼓舞,反面典型是人类各种丑行败德的标本,有训诫作用,其他各类形象,或多或少、或正或反地蕴涵着一定的生活真谛。这些具有丰富内蕴的艺术形象催人奋进,可以作为生活的教科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引导学生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认识了解中得到思想品德的提升。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通过对“扫路人”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层层深入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老人的自强不息、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优秀品质。

(二)利用课文中的景物进行德育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祖国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感。语文教材中编写了大量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课文,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适时地渗透德育,不要仅仅肤浅地引导学生忘情地游历于山水之间或不厌其烦的写作讲解中,应将学习提升至德育的高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长江之歌》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通过对长江的描写,寄托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与深切的赞美之情。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对长江的认识学习中,从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中,从饱含激情的颂读活动中,从美丽动人的画面欣赏中去细致地体味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深切的爱国情感。使学生在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时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教师还可适时地提出课外的德育要求,比如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爱护祖国的名胜古迹,保护身边的生活环境等等,促使学生改掉身上的不文明行为。

这些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德育工作的細化和具体化,会取得很实际的效果。诸如赵州桥、故宫博物院、连绵起伏的万里长城和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等,这些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与灿烂之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勤劳勇敢的道德品质的景观,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最佳材料。

(三)利用课文中的事件开展德育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许多是对事件的记叙,或赞扬歌颂,或贬斥揭露,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分析中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例如,在学习《理想的风筝》一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来认识一个对生活充满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的人物形像,从而激发其热爱生活、刻苦学习的动机。再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中饱含着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无比痛恨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作者愤愤不平之气等等。通过对这些课文的深入学习,教师把“五爱”教育适时地穿插于其中,让学生明白应该热爱什么,痛恨什么,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具体要求,诸如爱惜粮食、节约水电、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等等,既有说,又有做,晓之以理,付诸行动,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在习作训练与课外阅读中进行

(一)在习作训练中进行德育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语文教师都有一种关于作文教学的不全面的观点——只重视学生作文语言表达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而忽视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再加上其他原因,便导致了抄袭作文的恶果产生。更有部分教师,为了自己私利,平时对习作训练不做严要求,考试时让学生记作文、背作文,以至闹出全班写出一个同样的甚至连标点符号都相同的作文的笑话。暂且对这些劣行不做过多的议论,单就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而言,是与德育工作背道而驰的。

那么,如何在习作训练中进行德育呢?

1. 创造条件精心指导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包含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道德因素。教师应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为自己、他人、集体和社会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既在实践中得到多种道德品质的教育又为写作积累素材,具备了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同时又可通过写作进一步提高认识,接受“二次德育”,是德育工作的“一箭双雕”之计,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谈看法、讲认识、说感受等议论性文章的习作最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因为通过这类文章的习作,可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坚定道德信念,培养道德情感,在议论中逐步培养明是非、懂道理的好品质,然后才能付诸于行动。学生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对卑劣德行的无比憎恶和对高善品质的无限敬仰便是最好的效果。教师可根据当今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拟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论题让学生展开议论,如“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等等。在学生的议论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甚至消极的观点,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所处的角度不同,思想认识也就不同,这也正是德育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情况千万不可对学生进行草率的批评,一定要认真分析,因事而异,因人而异,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理服人耐心开导,使其心服口服。例如,有个别学生认为浪费的东西是自己的钱买的,与别人无关。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耐心地为其上一堂国情、乡情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其心悦诚服。

2. 认真批阅,正确点评

学生作文是学生的一种创造,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是学生用童心去感触世界后的一种真情释放。从作文中,不仅能看出学生运用语言材料的能力,更能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倾向,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窗口。批阅时一定要认真对待,正确点评。不仅要坚决杜绝抄袭行为,而且要通过精心的批阅,及时地从作文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状况,发现不良倾向要谨慎对待,并采用适当的方法予以纠正。批阅时吝啬地给一个“阅”字了之的做法是十分不妥地,应该让学生从教师高度负责的批阅态度和正确启发性的评语中逐步地、潜移默化地得到思想品德的提升。为了达到精心批阅、正确点评的目的,在布置习作时一定要少而精,并讲求针对性和实效性。正确点评的基础是认真阅读,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感知,也要站在指导者的高度来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找出“病因”,“对症下药”,“治病救人”。有一位小学生在作文中写他给老人让座后老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如果不是认真阅读,充分理解,教师就开不出“关心和帮助老人值得表扬,应继续发扬这种美德,但老人真的被感动得流泪了吗?”的“良方”。

一篇优秀的作文,有时会使人受到心灵的震撼,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所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优秀作文朗诵会”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途径。

(二)在课外阅读中培养

课外许多书籍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充分利用好课外阅读这块“德育阵地”,能使学生在获取多方面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一是要指导学生“读什么?”可以推荐一些既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又能引发阅读兴趣的书让学生读,严格控制思想不健康的书籍进入阅读阵地。可建立相应的阅读监督机制,同学、家长、教师互相“联网”,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监控。二是要指导学生“怎么读?”一方面可要求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可鼓励学生多写些读后感之类的文章,提高阅读水平,加深道德认识。另外,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集格言、箴言也是一种很好的做法,有时一句名言铭刻于心,终生受益。蒲松龄在“落第自勉联”的鼓舞下奋发图强,刻苦钻研,终于写成了不朽名著《聊斋志异》。鲁迅在书桌上刻下小小的“早”字勉励自己时时早,事事早,最终成为巨人。教师可帮助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立自己的座右铭,并通过同学、家长、教师间的“互联网”督促其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培养自信、自律、自强的好品质。

四、用教师自身去影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一不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在举手投足间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

(一)言行育人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特殊的育人优势,不断地加强修养,努力地提高素质,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不仅做“学高”之师,更要做“德高”之范。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身教”把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刻苦学习等优良品质“润物细无声”般地“传染”给学生。比如,课余我常常阅读各种有益的书籍以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加强思想修养。这一举动对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不仅使学生刻苦学习的自觉性有所提高,而且学风和学习质量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激情育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都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因此,激情是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法宝”,教师的激情能把“死的”教材变成“活的”形象,深入学生的灵魂,充分地进行思想熏陶,强烈地激发情感的共振,达到德育的目的。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培养激情,做好语文教学中的“有情人”,在饱含激情的教学中教书育人。

可见,语文教学中的德育途径是很多的,教师应认真挖掘,充分利用,将“五爱”等德育内容具体化、细化于实际工作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途径德育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