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中职课堂教学变革动因与策略

2020-07-04 12:37汤明清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14期
关键词:变革中职学校核心素养

摘 要 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职学生核心素养与其他类型教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中职课堂教学变革是受全球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牵动和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素养要求提升的牵引。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中职课堂教学变革策略:教学理念从知识中心走向经验中心,教学目标从分解割裂走向融汇整合,教学内容从全面覆盖走向深度理解,教学方式从课堂讲授走向合作探究,教学评价从单一性走向综合性。

关键词 中职学校;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14-0048-05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职课堂教学的变革动因

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和高级素养,是学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所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自2016年北师大发布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后,关于核心素养与学科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一定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核心素养对应的主体是学生,是综合素养,强调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超学科性,因此,反对学科科学素养这一说法。马云鹏则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虽然具有超学科性,但并不意味一定要通过超学科甚至是去学科的方式去培养”[1];张延凯也认为虽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超学科的素养,其内涵没有具体学科的限定,但是核心素养的发展依然需要学科素养的培养与融合,而绝不能与学科和教学分离[2];张恩德认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介于具体与抽象之间,既具有超高的综合性又具有隐性的学科指向[3]。因此,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具有学科性也具有超学科性,但是绝不能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离开了学科、离开了课堂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由于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针对所有学段、所有年龄层次的学生,因此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而缺少异质性,对于中职这一类型教育的群体,其核心素养与其他学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目前关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比较少,更多的学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职业素养方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职业性”是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美国于本世纪初提出大力发展职场核心素养以满足知识经济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产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德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重点培养学生的职场核心素养以应变经济社会和劳动岗位的变动。我国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也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核心素养的观念,并确定了创新改革、自我学习、信息处理等8项关键能力。

楼飞燕认为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创新力、竞争力和学习力[4];程江平利用访谈和因素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展开实证研究,得出了其内容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担当、职业抱负、职业守持、人际表现和专业能力等6大维度30个项目[5]。笔者于2019年3月在一定范围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对中西部地区20多所中职校的610名教师、50多家企业的人事主管和车间主任开展了中职学生现状及素养的调查。调查显示:中职学生中单亲和留守学生占42%,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部分学生由于缺少家长的陪伴、监督等原因,学习信心不足、学习习惯偏差、学习专注力、持久力偏低;部分学生存在自卑感,心理闭塞,不善沟通交流,对别人缺乏信任感,缺乏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企业认为,部分中职学生缺少职业认同,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没有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频繁跳槽,对企业文化认可度低,难以胜任企业岗位的变化和产业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等。结合调研以及程江平教授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学会学习、健康人际、实践创新5个维度。

21世纪是经济国际化、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系列改变。让学生学会追问和质疑、学会合作和探究、学会在数字化、物联网时代学习和生活、接受变化和挑战、关注环境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帮助学生为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做好准备。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了教育优先的强国战略,这就更加坚定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方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也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力、合作力及创新能力等适应将来社会发展及职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因此,基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变革就变得越来越迫切[6]。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中职课堂教学变革策略

(一)教学理念从知识中心走向经验中心

教学理念是指教学主体实施教学活动的理想和信念,是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式、实施教学评价的指挥棒。以知识为中心教学是根据知识的性质,以学科的形式进行呈现,教师把原汁原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考试原封不动地呈现。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通过班级授课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知识,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这种教学理念在非信息化时代为我国培养大量的知识分子做出了贡献[7]。但是由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对情境的要求比较低,过于突出知识的核心地位,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新时代公民品格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具备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忽视“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

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不仅要求公民具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批判的思维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要能够适应多变的工作要求,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因此,开展以经验为中心的教学本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指数函数图像及性质》一课的教学为例,多数教师把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以学生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会利用指数函数性质解决问题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其实本节课作为中职数学研究的第一个函数,为学生积累研究函数性质的一般方法的经验,才是本节课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中在得出了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后,教师可以通过几个问题追问,学生讨论:在定义了一种新函数后,我们接下来研究什么呢?(学生回答,函数性质);如何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呢?(学生讨论,回忆初中学习经验,得出通過函数图像可以研究函数性质);一般情况如何得到函数图像呢?有哪些方法?一般研究函数的哪些性质呢[8]?课堂上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和讨论,让学生不仅掌握了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还积累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经验,为后续学生自主研究对数函数等函数图像和性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从分解割裂走向融汇整合

当今课堂教学变革的依据是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这个特征也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目标对学习者的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也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传统教学设计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可测量及与教学效果的一致性,一般呈现分解性和精确性的特征。这种设计能保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的高度关联,但是其对教学过程中生成性内容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三维教学目标理论上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综合发展了学生的学科能力,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不同维度目标间的割裂,难以统整而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尤其对内隐性较强的目标难以实施到位。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在内容选择上,高度重视学科教学活动的育人功能。中职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学习和生活更应和谐发展,会生活才会学习,会做人才会做事;智力和人格应协调发展,健全的人格才会凸显智力发展的意义,才会有价值的人生追求。学科教学有其特有的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专属目标,但是每个学科都存在跨学科的共同价值目标。中职阶段的教学将教学目标设定在学生的生命全面和整体发展上,重视学习者与同伴的关系、生活与学习的关系、智力与人格的关系、当前需求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关注学生手、脑等各种官能的开发和协调发展,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交流展示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的观念,让学生在同伴互助中完成对未来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预演,从而对未来社会关系和人格发展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考虑学生所处的情境,把充分促进学生的深度沟通和资源共享作为重点关注的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在设计策略上,要从重知识的习得转化为重情境中知识的运用。知识不是孤立的,单纯的知识累积对核心素养的提升没有太大意义,只有将知识置于整體情境中进行意义的建构,才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复杂结构的心理图式,才会提升学生的素养水平,从而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设计要在分散的知识间建立结构化的认知蓝图,让学生在知识点连接紧密的情境中自由发展。“认知图式”理论表明,教学活动应在结构、情境和系统中建构并达成目标,在与情境系统的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在整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9]。

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摆脱课时主义的束缚,在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时,要把零碎的课时联结成系统的课程单元,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时间上的保障。教师在规划课程周期时整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组织同伴互助开展互动与研讨,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人格、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10]。

(三)教学内容从全面覆盖走向深度理解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5G时代的到来,人们已经实现了无缝学习,知识的获得已经不是部分人的特权和教育的终极目标。核心素养时代更加关注知识获取的方法、路径及对已获取知识的改造与重组,使之成为自己有效解决问题的经验。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中职课堂教学变革不应再关注面面俱到的结论性知识,而是要关注“关键少数”的作用,即通过对关键性知识的研究带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中职学校,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内容都比较庞杂,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典型内容学习,使学生经历典型的探究过程,尝试典型的研究方法,获得典型的体验,从而实现素养的提升[11]。

中职教育要避免基础教育中重复低效和全覆盖的应试教育学习,教师把学生的学习引导到对典型知识的深度探究,让学生感受到探索知识过程的愉悦、深刻理解知识后的自我效能感。当前职业教育受基础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习惯于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就在问题探究之初抑制了学生的质疑和提问的能力。同时受课时的影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经常迫不及待地抛出预设的答案,对于学生回答的异质性答案,教师也经常采用诱导启发、强制说服等方式纠正,这种漠视和压制式教学方式导致花样百出的问题解决过程和高度一致的问题解决结果,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还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浅表化答案,即使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往往没有经历材料收集、观点提炼、分析比较和归纳综合等研究过程,使得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未达到深度理解[12]。

“研究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要义之一就是“教学即研究”。改变以往的“大规模”“粗加工”追求效率、缺乏研究的教学模式,师生、生生合作研究学科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将问题研究的方法转化为教学与学习方式。例如,在前述案例中让学生研究经典内容(指数函数图形和性质),让学生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掌握研究函数性质的一般方法,提升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做法可以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下对典型知识开展深度探究的操作路径。在得出了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后,对于后续研究让学生通过问题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需要解决问题的探究思路和研究路径。在此过程中,教师跳出了传统的“问题设计”模式,不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典型内容的深度探究,让学生获取符合自身经验的探究方法,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提升了素养[13]。

(四)教学方式从课堂讲授走向合作探究

教学方式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样式,是教学思维和行为方式构成的有机体。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个体的综合素养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要面向新兴产业、新型岗位不断涌现所带来的挑战。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培育,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亟需推进教学变革,尤其是促进由课堂讲授向合作探究的教学变革。

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式,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讲授知识、解释概念、阐述规律的教学方式,是工业化时代生产力发展和班级授课制下的产物,为工业化时代大规模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传统课堂讲授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尤其在应试教育教学中备受青睐,但是由于课堂讲授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培养已经力不从心[14]。尤其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和个体的综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需要教师在适当课堂讲授的同时,根据不同的学科、内容、情境和教学对象运用合作、探究、展示等新型教学方式[15]。

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探究式、合作式、交流展示式等新型教学方式成为职教界关注的热点,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推广。其实,无论哪种教学方式在实践过程中都蕴藏着理解、反思与对话,尤其是在探究式和合作式教学中,充满着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对问题的理解及对教和学过程与结果的反思。由此可见,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是素养型的教师恰当地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的结果[16]。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因此,合作探究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协作与交往、探究与实践、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合作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任务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交流展示等路径完成教学任务。其主要特点有:一是有明确的目标,它是以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任务导向,围绕具体任务展开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得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主旨;二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学习方案的设计、学习材料的准备到合作过程的开展,教师始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主导并推动学习过程的开展;三是注重合作和协调能力的培养,合作教学的核心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密切合作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教学任务得以完成,教学目标得以达成[17]。在此过程中,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技巧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和培养。因此,合作教学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更培育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其次,探究教学是教师在基于学生现有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获取答案的教学方式。杜威对探究式教学有过一段阐述:“第一,要有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境和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有一个能刺激学生思维的真实问题;第三,学生要占有材料,有必要的观察;第四,要有条理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要有检验其观念的机会,并使其观念意义明确。”这一阐述蕴含了探究式教学“情境、问题、观念、验证和结论”的要素,体现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主体性的发挥、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育。这些素养也正是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社会的核心素养所在[18]。

(五)教学评价从单一性走向综合性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诊断和教学效果的评判、反馈,对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尤其在应试教育中,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手段的采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设定。传统教学的教学评价是单一的,具有三个特征:一是评价内容单一,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批判,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关注度不高,也没有具体的评价结果;二是评价主体单一,传统教学评价主体是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人没有评价的话语权;三是评价的方法单一,传统教学评价主要对教学结果,考试成绩进行评价,是一种终结性评价,缺少教学过程、课堂表现、参与程度等方面的考量[19]。

在信息化时代,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教学变革,教学评价也需要从单一性向多元、多主体、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性评价转变。首先,综合性评价的内容不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及人格品质等核心素养的诊断。其次,综合性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而是教育行政部门、社会评估机构、学生、家长等,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和教师点评等方式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利于学生培养问题意识,综合性评价也不仅是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判定,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及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判和反馈。再次,综合性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沟通能力、思考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道德品质和情感水平等素养的监测和诊断,综合性评价是关注整个教学过程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整体性评价。最后综合性评价还强化“适度优先的教学评价”,就是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时就将学科的知识点、思维点和方法点等相关问题选择好教学评价的观测点,这种“适度优先的教学评价”有利于持续改进教学过程中的规范性,提升教学的质量,有利于通过问题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2]朱立明,馬云鹏.核心素养:敢问路在何方[J].全球教育展望,2019(3):3-11.

[3]张恩德,彭旭.论指向核心素养落地的科学与人文课程整合[J].教育科学研究,2019(2):51-56.

[4]楼飞燕,王曼,杜学文.德国职业教育核心素养的探究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55-58.

[5]程江平,沈佳乐,林莉.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结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3):8-13.

[6]崔友兴,李森.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变革[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1):29-33.

[7]周慧.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课堂教学变革动因、路径与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4):18-20.

[8]张紫屏.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6(7):3-12.

[9]刑玮,章建跃.迁思回虑,一得之功——对“指数函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的再思考与评析[J].中学数学教育,2013(1-2):180-16.

[10]汤明清.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三生”数学课堂[J].教学与管理,2018(15):102—104

[11]史宁中.关于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核心素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7(4):8-14.

[12]李红梅.浅谈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9(3):84-86.

[13]黄祥勇.数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深度教学[J].数学通报,2018(6):29-32.

[14]汤明清.中职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6(5):31-33.

[15]汤明清,李善良.核心素养视角下数学深度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10):48-51.

[16]李熠暉,郑国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J].教育研究,2018(2):80-87.

[17]马云鹏.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课堂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8(10):52-62.

[18]顾明远.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新认识[N].光明日报,2016-01-05.

[19]汤明清.中职“适学课堂”:内涵特征、价值透视与生成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2):5-9.

Causes and Strategies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Cultivation of Core Competencies

Tang Mingqing

Abstract  The core competencies ar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 and key ability for individuals to adapt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 There are certain differences in core competencies betwee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other types of education student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core competencies cultivation is influenced by the value of core competencies cultivation of global talents and the upgrading of Chin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or talent literacy requirements.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competencies, the strategies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re as follows: changing the teaching idea from knowledge center to experience center, changing the teaching goal from decomposition and separation to integration, chang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from comprehensive coverage to in-depth understanding, changing the teaching method from classroom teaching to cooperative exploration, and changing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from singleness to comprehensivenes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ore competencies;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Author  Tang Mingqing, senior lecturer, super teacher of Gaoyo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 (Gaoyou 225600)

猜你喜欢
变革中职学校核心素养
卷首语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