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清25羟维生素D3、hs-CRP水平相关性分析

2020-07-08 09:53孙树果孔艳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孙树果,孔艳

(山东省日照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山东 日照 276800)

大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斑块是一种特殊的炎症反应,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重要的炎症因子,是机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标记物之一。维生素D3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除了经典的调节钙磷代谢功能外,还具有参与炎性反应、免疫调节及糖脂代谢等病理生理过程[1]。维生素D3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2]。本研究通过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斑块大小,血清25羟维生素D3、hs-CRP浓度,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9年7月—2019年11月在日照市中心医院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10例,其中男110例,女100例,平均年龄(60.30±5.21)岁。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2]。排除标准:入选患者均无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急性并发症,无肝、肾功能障碍,骨质疏松史及其他骨代谢异常等病史,排除感染、结缔组织病及肿瘤等疾病,近期未服用维生素D3及影响维生素D3代谢的药物、钙剂等,无日光暴晒史。本研究经日照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资料采集 记录所有受试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史、高血压病史,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 (kg/m2)= 体重(kg)/身高(m2)。

1.2.2 实验室检查 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全自动生化仪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钙、磷等;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浓度,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浓度(试剂盒均由罗氏诊断产品有限公司提供)。

1.2.3 颈动脉斑块测定与分组 采用美国GE公司LOGIQ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2 MHZ,患者仰卧休息5 min后,测定双测颈动脉、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内斑块部位、大小、性质,探测颈动脉血流。颈动脉斑块分级标准:0级:无斑块;1级:多个小斑块,单个斑块面积<10 mm2;2级:中等斑块,单个斑块面积>10mm2;3级:大斑块,存在血流动力学改变,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SPV)>1.2 mm/s[3]。根据上述标准将210例患者分组为:无斑块组70例;小斑块组74例;中大斑块组66例。每个受试者的颈动脉斑块均由同一检查医师重复测量3次,选取平均值并记录。

2 结果

2.1 三组间不同变量数值的比较 三组中年龄、BMI、hs-CRP、LDL-C、HbA1c以及25-(OH)D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三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2.2 相关性分析结果 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知,25羟维生素D3、hs-CRP、LDL-C、年龄、BMI、HbA1c与颈动脉斑块之间有相关性,其中25羟维生素D3与颈动脉斑块呈负相关,其余因素均呈正相关。见表2。

2.3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采用二分类Logistic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是否有斑块为因变量(有斑块=1,无斑块=0),同时将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及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二分类Logistic。结果显示25羟维生素D3、hs-CRP、LDL-C、年龄、BMI是颈动脉脉粥样硬化斑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25羟维生素D3与颈动脉斑块呈负相关。见表3。

表2 各种变量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表3 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等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是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斑块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具特征性的表现,而颈动脉斑块大小和形态是临床中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超声测量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可以无创定量地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的负荷[4-5]。颈动脉内膜粥样斑块的探测是2型糖尿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有效检测指标之一,而且颈动脉粥样斑块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6]。研究已证明[7],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为高龄,人类在50岁以后, 每增加10岁,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就增加一倍。体重指数增加特别是腹部肥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肥胖易受血压、脂质代谢紊乱等诸多因素影响有关[8]。本研究中发现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体重指数关系密切, 与国内的报道相一致[9]。LDL-C经氧化修饰后,一方面导致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损伤,另一方面通过上调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的表达,使炎症反应加重,增加斑块的形成[10]。本研究中也发现LDL-C水平是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独立危险因素, 且炎症反应的标志物hs-CRP增高,说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慢性低度炎症反应有关。这与国内外的报道相符合[11]。总之,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斑块形与血糖、血脂、血压、年龄及吸烟等多种危险因素有密切相关[12-13]。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血清维生素D3减少与糖尿病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有关[14-15]。国外Pludowski等[16]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25羟维生素D3降低与大血管病变风险增加有关。国内也有研究发现[17],低维生素D减少与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斑块相关。原因可能是维生素D3具有调节炎症反应、免疫等原因有关[18],还能减轻胰岛素抵抗,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19-20]。

在本研究中发现,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在中大斑块组显著低于小斑块组、无斑块组,小斑块组低于无斑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斑块的大小与25羟维生素D3浓度呈负相关,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低水平血清25羟维生素D3是颈动脉粥样斑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

总之,低水平血清25羟维生素D3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适当补充维生素D3有可能可以防止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