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高职衔接及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究

2020-07-14 08:25郑超喜黄文忠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双师型广西

郑超喜 黄文忠

【摘 要】本文阐述广西中高职衔接及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意义,针对该模式中存在的中高职学制衔接但内涵不衔接、招录方式传统和选拔手段单一、中高职衔接升学学生规模小、师资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广西中高职衔接及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中高职联动,打造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招考录用机制,不搞分数“一刀切”;培养“双师型”教师,壮大师资队伍;精准把握国家政策,把脉区域经济。

【关键词】广西 中高职衔接 人才一体化培养 “双师型”教师

随着当今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高职教育衔接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部分。为了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长效稳定发展,本文探究广西中高职衔接及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以抛砖引玉,供广大同仁思考。

一、广西中高职衔接及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意义

近 20 年来,广西职业教育获得较快发展,尤其自 2012 年实施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以来,职业教育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亮点,对整个广西的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提高教育普及率

以往广西的高中毛入学率低,在全国各省区市教育数据比对中居于落后的位置,这意味着仍有数量较大的适龄青少年未纳入常规教育体系中,可见广西职业教育的招生空间大。而一直以来职业教育被社会诟病为“断头”教育,很大原因是没有打通升学渠道,自中高职衔接及一体化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广西区内中职学校招收到的学生总数呈逐年上升的势头,中职招生规模已连续多年与普通高中保持大体相当,这其中生源包括:来自偏远山村,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匮乏,急需中职教育平台的大量适龄初中毕业生;来自市县区域普通中学,笔试成绩难以在普通中考或高考中突围的部分毕业生。而高职院校对中职毕业生的吸纳也呈现稳步发展局面,2017 年广西高职院校招收学生数量,中职毕业生占比超过 30%;有统计表明,近几年每年约有 2000 名中职毕业生通过升学渠道进入本科院校学习。

(二)提升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满足区域经济人才供给需求

通过招收更多的学生入校学习,职业院校为区域经济供给的人才数量显著增多。而中高职衔接打通了学生教育上升的通道,吸引更多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新增学历晋升通道,拓展技能培养途径,学生质量呈结构化改善。这部分的人员输出,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及时的人力保障,并丰富了对东部经济繁荣区域和中西部经济活跃区域的人力输送。例如,为广东、浙江的大型企业输送技能操作型人才,为上海、武汉、四川等地输送技术管理型人才。

(三)改善区域人才结构,缓解社会矛盾

广西具有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民族多样性文化背景,相对于发达地区,部分民众的教育意识和水平相对较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劳动力素质较低等因素,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职业教育明显改善了广西学生入学率和适龄青少年整体受教育程度,对于安置闲散青壮年、减少突发应急事件和提升公共安全等,具有较大的社会引导和协调功能。

二、广西中高职衔接及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职和高职属于两个独立的办学体系,有着不一样的学习环境和课程内容,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目标、理念、内容以及评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整体设计上实现无缝对接具有较大难度。

(一)中高職学制衔接,内涵不衔接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衔接。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于“就业”,更多地倾向于职业技能的教学培训,对学生的培养更多以掌握技术和操作手段为目标;高职院校隶属于高教体系,教育模式和内容接近于普通高校,两者的教育模式和目标有较大区别。高职院校采用高等教育的教学标准来衡量学生,中职学生不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选择升高职的中职学生与选择就业的学生人数相比,呈较大比例的降低。

2.专业设置不衔接。一是专业目录不衔接。高职的专业目录多达 500 多个,而中职的专业目录仅有 300 多个,目录名称不一致,不利于中职学生对口填报专业志愿。二是专业不能全部做到对口升学。有部分中职学校的专业没有对口升学的高职院校,导致这部分专业学生不能升学或是换专业升学,学历晋升出口窄。三是专业类别划分不够合理,没有结合产业机构进行梳理调整,不利于中职学生选择专业和就业方向。

3.课程设置不衔接。高职院校的不少课程与中职学校的课程内容出现重复,有的专业甚至出现 80% 的课程内容重复。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中高职院校在专业目录设置上不协调、课程设置标准不统一。广西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衔接方面的教材非常少,导致大量教学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不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4.沟通机制有待完善。中高职院校有着不同的管理部门,并未形成完善的沟通机制,在统筹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这造成中高职教学衔接过程中沟通不畅。沟通机制的不完善,使得中高职教育衔接难以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没能实现广西中高职衔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初衷。

(二)招录方式传统,选拔手段单一

广西区内职业院校在招考录用的环节,大多是沿用理论考核的形式选拔人才。这种传统的方式可以区分出学生在理论和文化上的掌握程度,但难以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也不利于中职升学生发挥其职业技能方面的优势。因此,这不符合现代教育人才培养多元性的趋势,跟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有所违背,对于学生将来走向职业道路的指向性也没有引导作用。

(三)中高职衔接升学学生人数少,规模和影响力小

虽然广西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取得较快发展,但是相较于数量庞大的全区中职学生人数来说,中高职升学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比例普遍还是比较少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中职学生升学主观意愿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部分学生担心进入高职后无法适应其教学考核标准,从而选择放弃升学;部分中职学生对学历教育的认识肤浅,认为学历没那么重要,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即可,选择早早进入社会工作。这两部分原因很大程度阻碍了中职学生主动选择升学。

2.高职院校录取中职学生比重小。高职院校有多种招录渠道,基于综合素质和文化基础的考虑,更愿意录取参加高考的考生。近年来,高职院校录取中职学生的数量和比重呈下降趋势。这样一来,中高职衔接的发展将愈加艰难,不利于拓展升学考生的志愿选择。

3.社会对于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由于传统的价值观和教育历史发展的原因,社会舆论对于职业教育存在不少偏见,认为其教学资源少,管理能力差,不具备培养合格人才的综合能力。这种偏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长的教育判断,导致他们不愿意送孩子就读职业学校,影响了中高职衔接的发展。

4.专业对口升学没有全部打通。由于专业设置和所属系统的差异,中高职在专业上有较大差别,没有做到体系统一、所有专业对口,部分专业无法找到对口升学的高职院校,或者即便有,选择也非常少。

5.冷热门专业选择偏差。一方面,中高职院校争先开设热门专业和提高热门专业的招生名额,没有整合专业资源并推动冷门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舆论、家长和教师引导的关系,学生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冷门专业则只能缩减指标和班级甚至出现无人问津的现象。

(四)师资水平有待提升

中高职院校尤其中职学校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历层次不高,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比低;二是职业技术能力与经济发展趋势和教学需要不匹配,部分教师的职业技术水平低,所掌握的技术能力远低于企业技术的发展;三是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学校没能结合校情、学情对教师进行有效培训。

三、广西中高职衔接及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中高职联动,制订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1.拓宽中职升高职晋升渠道,打通专业设置障碍。重新调整设置专业目录,做到中高职衔接一致;打破专业设置障碍,拓宽专业对口升学渠道,有效解决部分专业对口升学难的问题。

2.高职院校改变观念,持续扩招。高职院校应对标职业人才对经济建设的贡献,改变陈旧观念,持续扩大中职考生录取比例,进一步提高中职学生招录数,通过优化结构和调整模式等提升综合管理能力。

3.实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中高职院校应联合设计一体化教材,教材准确对标学生特质和学习进程,突出中职学校教学的实用性及操作性,彰显高职院校教学的技能性与创造性,实现两者的科学融合,制定人才一体化的教学标准,使得教学内容有机衔接,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教学时间的浪费。在设置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中高职院校应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重要依据,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体系,选择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制定衔接性较强的课程标准,防止大量课程内容的重复,更好地顺应教学改革的步伐,进而实现综合教学水平的提升。

例如,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先后与十多所高校签订了“五年制高职试点班联合培养办学合作协议”,每年召开联合培养办学合作研讨会,探讨五年制高职试点班联合培养方式,尝试不同的中高职衔接及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该校先后到多所高职院校调研和交流,制定了一套与相关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的中高职衔接及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对中高职实践教学、理论课程进行合理分段、科学设计,建立有序连接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

4.考核评价方式一体化。中高职联合,改革设计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多元考核评价的方式,引入职业测评等灵活弹性的考核内容,丰富考核途径,使学生考核更加科学合理,更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知能和技术水平。同时,明确界定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考核评价标准,采用两分法区分和实施。

5.整合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成果。(1)教师交流。通过教师间研讨交流,中职教师了解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实训项目等,更好地进行中职学生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高职教师了解中职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进程,及时调整高职针对中高职衔接学生的教学课程、实训项目等,做到有机衔接,资源充分利用。(2)教学资源交流、共享共建。经验超前、资源丰富的高职院校可以进行中职学校的对口指导和帮扶,分享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改善部分中职学校的短板专业和稀缺资源,同时优化自身的教学质量和资源整合。

6.制定毕业生源进修培养方案,完善在职学习和终身学习机制。中高职联动,共同建立毕业生源尤其是优秀生源的追踪机制,追踪中职毕业后选择就业的学生,便于这部分学生在掌握一线行业经验后及時回炉再造,或是采取灵活的在职培训方案,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打通技术型到管理型人才的晋升通道,抑或培养出蓝领的尖端技术人才,服务区域产业升级。

(二)改革招考录用机制,不搞分数“一刀切”

职业教育要基于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特质,改革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贯通中高职的考核标准,确保考核标准在一个体系内,按照中高职的特点进行指标和系数区分,采取“文化理论考试+职业能力测试”的综合招考方式。文化理论考试可在全区内统一试题标准和难度,针对中职学生特质和学习进度,设计符合中职学生水平的文化理论考试题目;职业能力测试根据不同高职院校的标准进行具体设计实施,可以分院校、分专业甚至分层次进行,由各高职院校采用特定的方式进行,招录符合自身专业需求的中职学生,让中职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与发展的职业院校和专业方向。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壮大师资队伍

中高职衔接及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支持。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教学能力,还应提升自身的科研应用能力、项目设计与开发能力。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空间,一是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提供教师学习机会;二是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专业生产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另外,教师也可以参与到企业项目应用开发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结合具体的实例讲授,提高教学效果。

(四)精准把握国家政策,把脉区域经济

在中国制造由量变转向质变、国家号召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广西要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要把握好国家在广西的重点经济政策,结合区域内的职业教育现状和试验探索,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区域发展的路子。广西职业教育要在深刻理解国家的政策并准确运用的前提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并通过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合作进一步辐射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只有这样,职业教育的学生招生和人才输出渠道才能一体打通,建立起教育行业、产业的良性生态,引领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总之,广西中高职衔接及人才一体化建设中,应紧跟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总规划,通过明确的主体功能区域定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推动广西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协奎.完善广西中高职教育“立交桥”衔接的政策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11(5)

[2]陈 颋.一体化思路下中高职衔接的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2018(7)

[3]陈 甜.中高职衔接升学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以广西中高职衔接“2+3”升学制度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9)

[4]刘爱英.广西中高职衔接状况及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9)

【作者简介】郑超喜(1981— ),男,汉族,籍贯广西贵港,工学学士,工程师,现就职于广西机电工程学校,研究方向为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教育的衔接;黄文忠(1985— ),男,瑶族,籍贯广西宜州,农学学士,讲师,现就职于广西机电工程学校,研究方向为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教育的衔接。

(责编 江月阳)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双师型广西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