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角度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当代的价值探究

2020-07-14 08:44郝姝媛
西部学刊 2020年10期

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从人本的占位出发,肯定人的劳动行为对于改造客观环境的积极意义,以及从改造客观环境过程中实现人本身的自我发展从而达到自我归复。这一理论在当代的价值是,从认可劳动行为的价值中认可劳动成果,在尊重劳动成果的视角中尊重劳动践行者。在进化的历程中对于给定环境进行否定的态度是机器无法拥有的宝贵品质,因此当前时代所创造的价值,包括人工智能创造的价值,仍然是人类劳动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劳动行为;科技智能;劳动价值

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0-0025-03

公元 1826 年—1836 年,在亚欧大陆彼端的普鲁士超过 15 万人主动违反政府当局颁布的“捡拾枯枝等同于盗窃”的《林木盗窃法案》,以求在监狱中逃避苦难的生活。截至 1840 年该国“林木盗窃”这一“犯罪行为” 已经占比全国刑事犯罪的 77%,除此之外依然有大量普鲁士民众迫于生计以身试法。面对此情景普鲁士当局不但没有反思这一陆离社会现象的根源,反而在议会中提出继续加大刑法力度来阻止民众的行为。这一幕幕本末倒置、充满苦难意味的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唯一积极效用,即是促使马克思的学术思考从单纯思辨的法律角度转向了社会经济层面的研究。面对普鲁士的社会矛盾, 马克思开始思考关于劳动、价值、私有财产等内容涉及的知识体系,从而开始了他思想体系中关于经济学的研究。

178 年后的今天,当世界的东方雄起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肩负着为中华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沿着马克思的遗志在前行。党和国家深刻认识到不断提高民众经济生活水平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 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代要求的崭新发展方向相契合,成为党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基础; 在资本主义隐蔽横行的当代形势下,思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一)理论内容

(二)产生背景

1. 社会背景:资产阶级革命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在 18 世纪至 19 世纪进入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机器大肆开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极大增强,在愈多地创造了社会财富的情况下,却产生了劳动人民比以往更加贫困的社会现实,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着眼于民众的苦难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畸形社会矛盾愈发激烈。

2. 理论背景: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经济学, 在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劳动价值论述的第一人是威廉·配第。“威廉·配第是古典经济学的开创者,他首次开创性地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但在威廉·配第看来,劳动并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的源泉是土地和劳动的共同产物。”[2] 随后的古典经济学家洛克则进一步表达了价值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从而肯定了劳动与土地在创造价值过程中完全不同的角色与定位。而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则强调:“每一個人,不需要自己关心社会福利,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去推动社会的福利,他只需要关心自己,追求他自己的福利就可以了。但是他在追求自己福利的过程中,会有一直看不见的手,让他的努力转变为对公用事业的推动。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让他的自私自利推动社会福利的改进。”[3]23 我们无可否认亚当·斯密对于市场经济形态发展的正确分析,但不认同他对于人性天生自私的带有宗教唯心色彩的论调,但正是从亚当·斯密在经济学中将人作为被动主体存在的理论视角出发,马克思看到了其理论短视的存在,从而开创出属于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理想的经济学观点,即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定位——根源于人的视角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相较而言,二者虽共植于价值的产生和资本的流动,却存在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上图中所示,大卫·李嘉图及以前的欧洲经济学家无不从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出发, 目的是为了使个人财富以及国家财富快速增长。从探讨价值的来源,到价值增值及流通交换等环节,试图以价值增长的奥秘服务于私有财产的增值;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立足于全人类解放的高度,以劳动价值理论去探讨人类劳动行为的可贵性与独特性所产生的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劳动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由于肉体需要的支配性劳动,如果说动物的劳动是受自然支配,那么人类的劳动恰恰是为了打破自然对于人自身的支配。然而,在这样可贵的具有反叛精神和推动人类进步意义的行为下,劳动行为在资产阶级社会却变成了为资产阶级妄图积累财富的工具,形成了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无产阶级愈发地增多劳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就愈发严重,相对地就越贫穷。

如果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劳动价值论是以价值为核心的研究,是经济学领域以货币为表现手段的价值增值的学科研究;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劳动为研究对象,确切地说是从主体的人的实践行为基础上的哲学研究,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就是劳动的价值体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落脚点在人、以及人的需求和人的解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研究了价值, 还上升到劳动的价值,从而阐释出劳动价值对于整个人类的社会的价值体现,在蔚为大观的人类经济学领域展现出独特的理论高度。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新时期的发展

(一)结合中国发展实际情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全面推广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面对国家迈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把握、拓展并运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课题。”[4] 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富强、开拓创新的道路上将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依托,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出发点,将按劳分配的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际运营中。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中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政府支持民营企业的设立,是从抽象劳动产生价值的思维入手,将自由竞争产生的市场价值及商品价值作为最主要的价值尺度,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运行体制的价值标准趋于统一,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成果之一。

(二)着眼于民生,追求全民共享经济成果

西方宣扬主权在民的政治思想从根本上看是一种倒置了所有权在法律与经济领域中的关系,是纯粹的唯心主义政治骗局。不着力改善民众的实际生活需求却一味空洞的强调民权,宣扬主权在民仅仅是镜花水月的民权思想。这世界上不会有在饥饿病痛中感受到民权在手的民众,而只能有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果实的境遇下,在日益增多的获得感和参与感里体会到民权真正涵义的人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人本位的劳动价值论重点落脚于改善民生的层面,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真正扎根于民众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最终目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建设的宏大构想承接先人的遗志继续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及落脚点——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只有坚持不懈地增进民生福祉,中国的脱贫攻坚战才会交出更加亮丽的成绩单;政府致力于推动注重价值创造及完善价值分配体系,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更加注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突出人的核心地位,使收入分配更多地向劳动者倾斜,让人民成为经济发展成果的受惠者。”[5] 让人民群众在生活中真正拥有获得感,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在世界发展进程中展示中国方案,为他国提供参考

如果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社会进步源自“一只看不见的手”,即一种被动的个人行为来完成的,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视野就是看见了这只“手”,以党和政府自身来成为这只“手”,同时呼吁人民也通过高尚追求和努力奋斗来成为这只“手”,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在当今时代始终能够焕发出生机活力,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发展方向的成果体现。在一百多年前的欧洲,马克思预见了人类科技进步及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速度,从劳动属于人自发行为本身的角度出发,阐释出结合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劳动二重性的伟大概念。在当今的时代,对于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发展主要方向的中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随着广泛的参与到国际合作的潮流中,随着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及“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实施,中国从国际活动的参与者成功转变为国际事务的规划者和组织者,海内外近邻远邦无不对中国方案产生兴趣。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从认可劳动行为的价值中认可劳动成果,在尊重劳动成果的视角中尊重劳动践行者

如果说动物的劳动行为是在给定条件下肉体由于需求而受到支配的反射行为、一种服从自然的行为,那么人类劳动与之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类的劳动行为是一种脱离自然支配,反之力图改造自然的行为,于是人类劳动成为了一种对于给定条件进行否定的行为。基于以上,人类劳动的片段结合成了人类生活的全部,在否定给定世界的过程中肯定了自身的价值,所以人类的劳动是创造人自身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人类作为高等生物最具有价值的意义所在。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处处存在着对于客观环境进行改造的劳动行为,这些劳动一方面以实践的形式将世界改造成适合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主体在客观世界中得到价值认同的结果所在。因此,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在各行各业中的劳动人民, 都是在社会形态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践行者,只有真正的去认同劳动行为本身,我们才能对劳动者报以真实的尊重;只有自发地从内心去肯定各种劳动的意义与内涵,我们才能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减低劳动异化的表现,从青年一代做起,在劳动的过程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助力。

(二)在进化的历程中对于给定环境进行否定的态度是机器还无法拥有的宝贵品质,因此当前的时代所创造的价值仍然是人类劳动的价值体现

随着世界科技不断更新,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等新型的生产工具被人类发明创造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甚至可以替代人类进行工作和生产,有人不禁要问:技术或者机器已经替代了人的劳动行为本身,机器的劳动所产生的价值与人类产生的价值可以相提并论吗?马克思以人为主体的劳动价值论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人工智能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脑力劳动者是人工智能的缔造者、监督者、控制者。没有人类的发明创造,没有人类的需求,那么人工智能将不能创造出价值。”[6] 人工智能始终是在人设定的程序下进行运动的一种机器,是人活劳动的产物;同时也是人在给定的资料范围内,运用超强的速率进行运算的结果。所以“人工智能归根结底属于智能劳动的范畴,它所创造的超越自身的价值实质上是仍然是人的创造性劳动所超越自身价值的价值。”[6] 由于人工智能的先进机器在现阶段还始终缺乏对于给定环境的否定态度,这也是机器与人的现阶段无法同一的巨大鸿沟:也就是智能机器还无法像人类一样自发的去否定给定世界,像本体的人在渊源的历史长河中用否定现存的表现形式——即劳动去改造客观世界的方式一样。

在未来,人类技术的不断改进也许会使人工智能踏出这关键的一步,使他们成为像人类一样可以否定现实、实现自我价值的产物,这样跨越了时代的劳动产物从另一方面更加确证了人类劳动的价值成果。劳动的价值就在于从现存的事物中发现矛盾从而解决矛盾,在否定即存事物的过程中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如果科技在未来是作为人类社会最伟大的推动力量而存在,那么这种推动力量的创始人是人类的劳动,这种力量所创造的全部价值都是由人类的劳动所创造的,它是人能力的延伸, 完成人类想要继续进行的求索,这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最重要的当代价值,是他将哲学从天上带回人间,从人本身出发,去探讨劳动、价值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M]. 人民出版社 ,2017.

[2] 王清涛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生存解读及其当代价值 [J].东岳论丛 ,2019(6).

[3] 薛兆豐 . 经济学讲义 [M]. 北京 : 中信出版社 ,2018.

[4] 鞠立新 , 高玉华 .《资本论》的理论光芒依然璀璨夺目—— “《资本论》及其当代价值国际研讨会”综述 [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3).

[5] 张存刚 , 王晶 . 劳动价值论视域下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探讨 [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9(6).

[6] 宋平 . 论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劳动价值论 [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1).

作者简介:郝姝媛(1984—),女,汉族,河南南乐县人,单位为哈尔滨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责任编辑: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