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方向

2020-07-18 15:58万昆任友群
电化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数字鸿沟教育公平基础教育

万昆 任友群

[摘   要] 新一轮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文章综合应用文献研究、归纳和演绎等方法,首先,分析了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三层数字鸿沟:数字技术的接入鸿沟、数字技术的使用鸿沟、素养鸿沟;其次,从技术赋能的内涵、技术赋能的运行逻辑及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可能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运行逻辑;最后,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出发,构建了由核心层、应用层、支撑层、基础层、保障层等五个层面组成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路径,以实现从数字鸿沟到技术赋能。

[关键词] 数字鸿沟; 技术赋能; 教育信息化; 基础教育; 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万昆(1991—),男,江西南昌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学习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E-mail:ecnuwk@sina.com。

一、引   言

教育信息化2.0是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技术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将全方位推动教育改革[1]。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这一主线明确了信息技术正在成为我国教育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但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否会导致新的不公平,产生新的数字鸿沟,引起了人们的不断争论。总体上,我国已经在基础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方面开展了较多的实践探索。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技术赋能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实践突破口。值得思考的是: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数字鸿沟的情况如何,什么是技术赋能,如何赋能,技术赋能的目的是什么?

本研究以“技术—教育”间的逻辑关系为主线,主要关注技术赋能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路径之间的联系,分析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在文献回顾和逻辑推演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信息化创新的运行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的实施路径,对于教育信息化2.0时代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数字鸿沟: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乡教育信息化设备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均衡所造成的数字鸿沟正在阻碍着教育公平。因此,如何深化基础教育信息化改革,实现技术赋能双向流动并发挥潜能,从而实现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是当前面临的挑战。

数字鸿沟是数字时代信息通信技术接入和使用造成的。就数字鸿沟问题本身而言,其表现的维度亦是纷繁復杂的。学界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由来已久,胡延平认为,数字鸿沟是在信息时代由于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基于电脑和网络及其数字平台上,因地域、教育水准不同而产生对数字化技术掌握和运用的差异,导致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收益和机遇不等的现象[2]。也有学者认为,数字鸿沟包含三种现象:全球鸿沟、社会鸿沟、民主鸿沟[3]。胡玉宁将数字代沟解析为技术和精神接入沟、功能使用沟和知识生产沟[4]。迪克提出了数字技术接入动机、接入工具、接入技能、接入应用的数字技术接入类型的累积循环模型[5]。也有研究指出,数字鸿沟包括:数字技术接入和获取鸿沟、素养鸿沟、心理鸿沟、使用鸿沟以及国际、社会、政治和经济层面的数字鸿沟和不同人口特征层面的数字鸿沟[6]。无论是哪种内涵的阐述,都明确认为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差异是数字鸿沟的主要表现形式。《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的知识、财富和暴力》一书中提出,全球必须高度警惕日益扩大的信息鸿沟、电子鸿沟等问题[7]。数字鸿沟问题不能简单地归为信息技术的接入问题,更应该看到的是信息技术的使用问题。透过信息技术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差距这个表面现象,我们看到了数字鸿沟问题实际是一个信息时代的发展问题。在现实中,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数字鸿沟是动态和线性发展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即从第一层数字鸿沟“技术接入”到“素养鸿沟”的融合应用。本研究关注的是教育领域中的数字鸿沟,特别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如何跨越数字鸿沟实现技术赋能教育是本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

当前关于数字鸿沟的主流研究认为,目前数字鸿沟存在三层鸿沟。第一层数字鸿沟,即数字技术的接入鸿沟。根据教育部的中国教育数据统计分析,见表1,当前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办学条件硬件设施在不断改善,基础教育信息化差距在不断缩小,也就是说数字技术的接入鸿沟在不断缩小。但是我们却发现,教学用计算机数比例却在降低,而且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的比例虽然在增加,但还是较低。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教学用计算机和网络多媒体教室需加大投入力度,以进一步缩小数字技术接入鸿沟。

      第二层鸿沟,即数字技术的使用鸿沟。我们以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为例,通过对全县域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初三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分析发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有待提高,特别是自身信息素养;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能力需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状况表现不佳[9-10]。虽然该县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良好,但是通过访谈了解到,教师只是使用网络学习空间下载资料,对于如何创造优秀的教学资源还是缺乏经验,在课堂中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不足,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不足。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农村、乡镇、城市学生使用移动设备学习的时间有较大的差异,这既包括家庭因素,也有经济因素。走访发现,很多学校初三的信息技术课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很多村小和中心校的信息科技教室也因缺乏师资而处于空闲状态。有研究者认为,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那些存在数字鸿沟的教育者,他们在技术赋权过程中很难通过技术门槛实现自我增权[11]。因此,要缩小第二层数字鸿沟,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层鸿沟,即素养鸿沟。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素养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显著,产生了新的数字鸿沟,即素养鸿沟。也就是说,在智能时代,人们能不能理解和充分适应以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的信息科技,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有着深刻影响[12]。为了缩小素养鸿沟,有学者从管理学角度出发,构建了“知识沟—数字鸿沟—贫富差距—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教育”之间的演变链系统模型[13],以期寻找缩小数字鸿沟的依据。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程度与贫富差距成正相关[14]。换句话说,在智能时代,素养鸿沟的扩大直接加剧了不平等,同时也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面臨的一个新的挑战。

三、技术赋能: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运行逻辑

要理解技术赋能教育创新,我们应该厘清并回答三个问题:第一,技术赋能的内涵是什么?第二,技术赋能教育的运行逻辑是什么?第三,技术赋能对教育带来什么影响?

(一)技术赋能的内涵

未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性和万物智联,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生态模式也将更加动态,有可能给当前的社会结构带来颠覆性的效应——“全球脑”可能形成[15]。那么技术的本质是什么?布莱恩·阿瑟认为,技术是实现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技术是实践和元器件的集成,技术是在某种文化中得以应用的装置和工程实践的集合[16]。本文所指的技术是指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如互联网技术、网络学习空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从蒸汽机、电、计算机到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技术能够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各行各业的变革,我们认为其核心和本质是技术能提供功能,功能指技术能执行的某一类任务,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赋能”。然而,关于赋能的本质和内涵,教育学、经济学、新闻与传播等领域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阐述。有学者将赋能情境界定为:数字技术时代,价值网络中不同行为主体之间通过开展互动合作,是实现共生共赢和创建新生态的主要途径;赋能氛围维度包括:信息共享、开放性结构、协同规则;主体赋能包括:主体关系、资源整合、影响等[17]。有学者从传播的视角认为,技术赋能是传播主体的介入方式及传播实践的重要手段[18]。也有学者认为,技术赋能创新是通过新兴信息技术,形成一种新的方法、路径或可能性,来激发和强化行动主体自身的能力,实现既定目标的创新[19]。我们认为,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双向的,即通过信息技术形成一种新的方法或手段,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的变革;教育则促进信息技术的进化与创新,因此,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双向赋能的。

(二)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运行逻辑

技术赋能教育,特别是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环境下,技术赋能教育创新主要关注的是技术对教育深刻变革的影响,特别是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学习方式的影响。本研究认为,技术赋能教育的实现过程涉及“面临的挑战、如何赋能、可能的影响”等三个核心要素。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技术如何赋能教育,这一解决方案对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可能的影响是什么?从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如何赋能、可能的影响三个维度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和逻辑推演,如图1所示。

      1.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挑战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技术赋能教育将有效地支撑基础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也是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核心动力。但要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需要信息技术应用,更需要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和赋能的过程。

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面临的挑战,即数字鸿沟、数据孤岛、技术与教育两张皮等现象。第一,数字鸿沟现象上文已作分析,不再赘述。第二,数据孤岛现象,我们通过对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新余市分宜县等进行走访、座谈发现,教育领域数据孤岛现象非常严重,由于原来的技术问题,数据的采集都是采用“上报式”的方式,学校、县域、管理部门的数据都无法融合,而且教育信息化设备由不同的服务商提供,不同的教育信息化系统数据接口无法耦合,学生、教师、管理者的数据无法伴随式采集等。第三,技术与教育两张皮现象,主要是指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还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课堂上对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辅助层面等。也许技术赋能教育能给予答案,但是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具有高强度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系统的梳理技术如何赋能教育,重塑教育信息化生态,以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

2. 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作用机制

信息技术赋能的作用机制是解决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数字鸿沟等难题。基于技术视角,教育将从技术支撑、技术应用向技术赋能转变。根据信息化教育传播的四大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20],我们认为技术赋能教育应从这四个方面分析:第一,技术赋能的教育者应具有较高的数字化胜任力、教育变革管理能力和系统风险监测能力,能适应智能时代的教与学,能及时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精准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画像,为教育教学决策提供支撑;第二,技术赋能的教育信息主要是指构建智能学习资源聚合服务新生态,包括交互资源、全息资源、AR资源;第三,技术赋能的教育媒体主要是指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思维认知工具、知识建构工具等,且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教育媒体朝着智能化、虚实融合的方向发展,为学习者构建更具真实性、体验性、交互性的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第四,技术赋能的受教育者主要是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目标、学习伙伴、学习环境、学习进度、学习策略等个性化[21],能刻画每个学生的数字画像,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支撑。

教育大数据驱动能够帮助人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学习过程,发现学生个性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世界。教育大数据能够深入教与学的微观层面,将原本模糊的教育活动通过数据表现出来,这有利于描述关键教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第一,要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教育大数据监管机制,定期更新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制定数据使用和监控机制;第二,技术赋能教育创新应该以教育大数据应用为出发点,包括教育数据感知与收集,如学校教育大数据、班级教育大数据、课程教育大数据、国家教育大数据、区域教育大数据、个体教育大数据等[22];第三,教育数据分析与处理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学生数字画像、建构学生个性化服务模型;第四,评估包括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反馈与调整,针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动态监测,如教育信息化装备配备、三通两平台建设的监测,教学质量的监测等,教育管理者可根据评估数据进行调整;第五,根据教育大数据的评估开展决策。

教育大数据融入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社会提供给学生的公共服务,对教师的精准教学、精准教研,对基础教育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能为每个教育管理者提供服务,用大数据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最终提升基础教育质量;通过大数据建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模型,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画像,实现个性化教学;可以提供线上线下的融合学习空间,构建面向过程的学习评价,实现学生个性化、有选择性的学习,建立未来个性化学习体系。

(三)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能影响

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信息化创新的实践,本质上是重塑教育信息化新生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智慧教育。第一,技术赋能可以优化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缩小数字鸿沟;反过来,缩小数字鸿沟也会对基礎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第二,如果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创新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数字鸿沟,那么就可以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第三,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信息化创新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数据全过程互动,而且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在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还有可能因为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而促使教育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第四,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信息化将重构学校形态,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以数据为基础,学校的学习空间、教与学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育管理等将发生转变,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第五,技术赋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将重塑教育服务体系,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供给途径更加多元,供给方式更加精准和个性化,为构建终身化学习服务体系提供支撑。

四、从数字鸿沟到技术赋能: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路径

厘清数字鸿沟与技术赋能教育的关系后,就需要用更全面的眼光审视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转型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三个层次的鸿沟和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信息化可能的解决方案,我们认为要实现从数字鸿沟到技术赋能,既要系统思考,又要整体推进。因此,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从核心层、基础层、应用层、支撑层、保障层等五个层次推进,如图2所示。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基础层、支撑层、应用层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的过程条件;保障层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的支撑条件;核心层要关注技术赋能教育的价值和伦理,五个层次发挥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作用,贯穿于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推进的整个过程。在系统论层次性原理指导下,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推进的五个层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作。

      (一)核心层:关注技术赋能教育的价值和伦理

每一种技术都有一套制度,这些制度的组织结构反映了该技术所促成的世界观。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对自然的提示,一切技术都应该回到技术本质[23]。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我们更应该深刻认识到技术赋能教育所产生的变化以及对教育的作用,即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技术赋能教育的核心层即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坚持立德树人。技术赋能教育是重塑教育信息化生态,而只有那些嵌入教育信息化生态、进入常态的技术,才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技术[24]。

一方面,技术赋能教育创新必然与教育信息化1.0时代的教育结构发生矛盾,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成为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升级所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凯文·凯利曾预言:去中心化、分布式和自组织是信息技术带给未来人类社会的最终命运和结局[25]。人工智能、5G、区块链技术正在将预言变为现实。未来,教育也将越来越自组织化,技术赋能教育将会使教学组织方式多元化、课程资源供给更加个性化、学生的学习将更加智慧化,技术赋能教育的作用将会得以彰显。但同时也会带来价值伦理的冲突,在技术赋能教育创新中,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吗,人工智能教育伦理由谁来监督,谁拥有数据的管理权、使用权,谁来保护数据?以上问题均由技术赋能教育引起,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技术赋能教育的价值和伦理。

(二)应用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乔布斯之问:为什么信息技术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李芒等人认为,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教学的本真是遵循教育本身的基本规律[26]。教师若将信息技术只是单纯地作为工具应用,那么技术与教育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应构建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促进技术、人、社会和谐发展[27],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第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课程改革要朝着项目式学习、情境式学习、STEAM学习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共同参与课程学习,借助教育信息化实现多元互动。第二,落实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可以开展机器人、VR、人工智能、创客、编程等项目,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计算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特别是结合区域特色和乡村特色创建STEAM课程,构建项目化、乡土化、常态化的STEAM课程,融入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共同指向21世纪人才培养。第三,在三通两平台的基础上深化应用,推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的应用。教师常态化地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如优质课程的直播、录播,并对教师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采集和存储,将优质教育资源对乡村中小学、教学点进行辐射。

(三)支撑层:实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工程

从技术创新扩散的本质来看,任何新技术的采用都要经过三个时期:扩散早期、起飞阶段、采用阶段。技术创新—决策过程包括认知、说服、决策、执行和确认五个阶段[28],与霍尔等人提出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八个阶段具有异曲同工之处[29]。因此,在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这五个过程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特别是尝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其次,需研发智能时代教师信息素养标准,更加有针对性地对教师信息素养进行培训。根据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特点,实施管理者、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能力提升,教育管理者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和维护能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能力提升。最后,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与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出现矛盾时,技术赋能的解决机制是通过技术赋能教师实现角色转变,并重新定义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因此,我们认为,应根据技术赋能教育的时代特征,将教师的数字化胜任力及智能时代教学需要的胜任力纳入教师专业发展,以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

(四)基础层:构建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云平台

建设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系统和师生成长监测分析系统,加强教育数据统计分析和综合利用是技术赋能教育创新的基础。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平台,需要从教育需求出发,而数据是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但数据的产生并不完全来自教育领域,也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云平台的数据采集应该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等三种形式的数据。怎样获取教育领域高质量的数据,在伦理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如何挖掘和利用好这些教育数据,是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第一,教育云平台应开放一切供需接口,使任何系统都可以接入该平台,这样教育信息化供给体系可以满足一切用户的需求,同时也能更好地采集数据。第二,5G时代教育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核心技术逐渐改变传统教育领域信息采集来源、教学决策过程、教师和学生角色等,逐步探索无感知地、伴随式地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生理数据、行为数据和教学环境数据等的方式。第三,技术赋能教育将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大数据教育测评和教育发展质量报告是教育决策的重要支撑。建立德、智、体、美、劳发展监测的大数据平台,基于智能技术实现高精度、低成本、大规模的人机交互测评,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检测,在进行大数据教育测评的同时,要厘清学习负担与学习品质、学习投入、身心健康、师生同伴的关系,从多个维度刻画学生的数字画像。

(五)保障层:构建多方主体协同参与机制缩小数字鸿沟

技术赋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离不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企业、家庭、社会等多方协同参与,需要构建多方主体协同参与机制以缩小数字鸿沟。技术赋能教育将使教育信息化供给服务模式从“政府供给为中心”向“学校需求为中心”转变,供给结构转向优质多元的创新服务供给,经费投入转向长效的精准配置[30]。首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重新思考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基础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深化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完善基础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如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相关利益者的激励机制等。其次,要发挥市场在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积极引导教育信息化企业参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完善“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购买服务”的工作方式,广泛听取师生、学校和家长的意见。最后,加强与社会、家庭、学校的协同合作,协同教育是信息时代教育的主流[31],通过家—校—社协同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全社会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 任友群,万昆,赵健.推进教育信息化2.0需要处理好十个关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6):3-11.

[2] 胡延平.跨越数字鸿沟——面对第二次现代化的危机与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 曹荣湘.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M].上海:三联书店,2003.

[4] 胡玉宁.信息不对称视角下青少年移动游戏沉迷与亲职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19(3):108-113.

[5] DIJK J A G M V . Digital divid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J].Poetics,2006, 34(4-5):221-235.

[6] 闫慧,孙立立.1989年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回顾:内涵、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82-94.

[7] 阿尔文·托夫勒.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的知识、财富和暴力[M].刘炳章,卢佩文,张今,王季良,隋丽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8] 教育部.2017—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 [2019-11-18]. http://www.moe.gov.cn/s78/A03/ghs_left/s182/.

[9] 饶爱京,万昆,任友群.优质均衡视角下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9(8):37-43.

[10] 万昆,任友群.基礎教育信息化发展调查研究——基于江西省W县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20(1):90-99.

[11] 王鶄.技术赋权视阈下的教育信息化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8(2):96-99,119.

[12] 冯仰存,任友群.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扶智:消除三层鸿沟,阻断贫困传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三[J].远程教育杂志,2018(4):20-26.

[13] 熊才平.“知識沟”理论发展新动向及其演变链系统模型——探寻缩小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差异的理论依据[J].电化教育研究,2004(6):3-9.

[14] 熊才平.区域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财政投资政策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4(2):11-15.

[15] 5G与高质量发展联合课题组.迈向万物智联新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16] 布莱恩·阿瑟.技术的本质[M].曹东溟,王健,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17] 孔海东,张培,刘兵.价值共创行为分析框架构建——基于赋能理论视角[J].技术经济,2019(6):99-108.

[18] 黄晓音,邱子昊.技术赋能与情感互动:抖音平台的视觉化音乐传播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8):156-161.

[19] 关婷,薛澜,赵静.技术赋能的治理创新:基于中国环境领域的实践案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9(4):58-65.

[20] 吴鹏泽.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传播效果优化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1(6):34-37.

[21] 姜宛彤,王翠萍,唐烨伟.基于系统论的P-N-CRPE个性化学习模型建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5):53-58.

[22] 邢蓓蓓,杨现民,李勤生.教育大数据的来源与采集技术[J].现代教育技术,2016(8):14-21.

[23] 刘大椿,刘劲扬.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4] 任友群,吴旻瑜,刘欢,郭海骏.追寻常态:从生态视角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J].中国电化教育,2015(1):97-103.

[25] 凯文·凯利.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M].东西文库,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

[26] 李芒,孔维宏,李子运.问“乔布斯之问”:以什么衡量教育信息化作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3):3-10.

[27] 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0-25.

[28] E.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 唐兴通,郑常青,张延臣,译.北京:中国工信出版集团,2016.

[29] HALL G E. Technology's achilles heel: achieving high-quality implementation[J].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10, 42(3):231-253.

[30] 郑旭东,任友群.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的转型方向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18(8):113-120.

[31] 李运林.协同教育研究引领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J].电化教育研究,2018(3):5-11.

[Abstract] The new roun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enabled education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and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the era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2.0. With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literature research,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methods,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three-layer digital divide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the access gap of digital technology, the use gap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literacy gap. Second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perating logic of technology-enabled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onnotation of technology empowerment, the operation logic of technology empowerment and its possible impacts on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Finall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ransition from digital divide to technology empowerment, this paper,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onstructs an implementation path of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which is composed of core layer, application layer, support layer, foundation layer and guarantee layer.

[Keywords] Digital Divide; Technology Empowerment;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Basic Education; Educational Equity

猜你喜欢
数字鸿沟教育公平基础教育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推进“信息化”消除“数字鸿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