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学习模式下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的自我应对策略

2020-07-19 11:25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居家家人情绪

张 颖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武汉 430205)

疫情期间,大学停课不停学,学生居家学习,教师以网络形式开展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长时间的居家学习,也会让部分大学生感觉到郁闷无聊,有时也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为此,及时排除大学生居家学习期间诱发心理危机的风险因素,预防出现“心理疾疫”则显得十分迫切且重要。

一、疫情期间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

长时间的居家生活,繁重的学习任务,令一些学生郁闷烦躁,无法专注学习,学习状态欠佳。有研究者在疫情初期对169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等6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1]。

笔者通过对416名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调查了解到,有4.8%(20人)的学生在疫情初期感到焦虑恐慌;5.0%(21人)的学生因家庭氛围不和谐而感到郁闷、烦躁;6.3%(26人)的学生担心返校后会出现人际隔阂;9.1%(36人)的学生表示隔离在家憋得着急;13.5%(56人)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表示担心;44.0%(183人)的学生表示心态平静,已适应当前的生活模式;还有17.3%(72人)的学生表示目前生活状态比较懒散(见表1)。对于一些学生感觉当前状态无聊、松散的情况,笔者在网络教学过程中也颇有感受。如,在与学生直播互动时,不少学生表示自己没梳头,身着居家服,形象邋遢,不愿打开摄像头等。

表1 416名学生情绪状态分布情况

二、居家学习用“心”战“疫”的心理处方

综合分析疫情期间个体常见的心理困扰,针对上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合理认知,接纳情绪

疫情期间,很多人都会担心,甚至恐慌自己或家人感染新冠肺炎,整日担惊受怕、胡思乱想,影响正常学习。这是一种疑病心理[2]。应对这种心理,关键的是,要最大限度接纳自己的这种焦虑和担忧,明白这是一种面对重大危机时很多人都会有的应激反应,不是因为自己心理素质差导致的。同时,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调节。

1.了解权威的病毒学常识以提高控制感。之所以疑病或恐慌,是因为一些人对于病毒的病理学、典型症状、诊断标准和防护措施等知识的储备不够,从而产生低控制感和低自我效能感。建议学习一些科学的病毒防护相关知识,充分认识到这种病毒是可以防控的。

2.积极的自我暗示。接触到各种来源的信息,身体一旦有点不舒服就不由自主地往新冠肺炎上套。疑病心理的出现很多时候都是消极心理暗示的结果。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替代消极的想法,如,身体偶尔不适,是正常的反应,没必要过分担心;做了严密的防护措施,不可能被感染等,可以缓解恐慌的情绪。

3.合理安排,尽量使自己的生活有规律。不要因为不在学校就乱了生活的秩序。生活规律的打破容易造成身体的不适和心理的烦躁。把自己的生活尽量安排好,睡眠充足,饮食均衡,把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区分开,少看手机,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学做手工、烹饪,锻炼身体和学习等有意义的事情上来。

(二)安抚自己和家人,带头营造和谐有序的家庭氛围

家庭对于个体处理各种事件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公共事件中,家庭作为社会中最小的功能组成单位,对个体的心理状态会产生影响。面对各种信息,个体往往会依据各自不同的经验,对其做出评价,并可能会由此引发恐慌情绪。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很多人不得不采取居家的方式进行防控,这种恐慌的情绪很容易在家庭中蔓延,甚至导致家庭的冲突事件发生。因此,采取措施,安抚自己和家人的恐慌情绪是非常必要的。大学生应关注权威信息,避免消极信息侵扰。引导家人用辩证的视角,客观认识所触及的信息,避免由绝对化、片面性、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演绎推理,而导致茫然无措。大学生还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避免生活混乱无序。在家中,要有担当意识,做到以身作则,积极扮演和发挥主心骨、榜样的作用,合理安排自己和家人的时间和生活。居家期间,容易受各种信息的狂轰乱炸,导致心理负荷加重,心里充满负能量。这时候,非常需要家人之间积极开展交流,相互倾诉心声,叙说生活体验,彼此之间相互理解,提供心理支持,比如共同阅读、亲子游戏、书写记述等;还要帮助家人学会换位思考,主动从对方的角度认识和面对问题,并提供解决对策与建议。此外,与家人一起学习一些缓解压力的放松技巧,比如呼吸训练、运动训练、冥想等也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放松心情,专注学习

远程网络上课,学习效率低,主要原因是客观上外部事物干扰多。比如,有些学生说,居家上课,听课容易疲劳,看着床就想躺着睡,看到零食就想吃,看着手机就想玩[3]。这些外部的诱惑导致了主观上注意力的分散。面对这种状况,该如何专注学习,提升学习效率呢?首先,要容忍自己这种不专注的感觉,理解这是网络学习必然的特点,人人都这样,你的同学、老师都会遇到相似的情况,不要太过于苛责自己。同时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否真的喜欢学习?”,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可以采取一下行动:

1.按照在学校时正式上课的要求着装。心理学研究发现,正式衣着可以产生正式的行为,类似军装上身,豪气自生,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效果。穿着睡衣或居家服学习,多少会给人一种休闲度假的感觉,不容易打起精神。

2.制定日程时间表,按时作息。针对在家学习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情况,可以将每周和每天的学习计划存在手机的日程表中,每天上课、学习设定好时间。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在日程表中勾销,一项项的已完成记号,可以起到激励自己的作用。

3.清理出专用的“学习空间”。如果有个人独自的房间最好,将房间按照学校课堂的标准整理一下,在桌子上放好学习用品。零食、游戏机等无关刺激物都拿到其他房间去。如果没有个人独立的房间,有一张桌子也可以,按照课桌的样子准备好,事先跟家人约定好,在学习的时间段,尽量不要在自己周围走动或说话。

4.网络课堂上积极参与互动。课前、课后保持与同学或老师的沟通交流。避免随时沟通造成的碎片化,将心比心,其他同学或老师也不希望随时被人打扰。

(四)建立缓冲期,准备回归校园生活

有的大学生担心这个超长假期结束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害怕接触其他人。首先,应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认识到个人在回到久违的环境中都需要一点时间去适应。坦然面对适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情绪混乱或行为上的混乱。就好比很久没见的一个朋友,再见面时大家打招呼似乎都有些紧张和生疏,都有个适应过程,彼此交谈起来慢慢地就自然了,更何况,在上课的时间,还有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因此,要从正面的角度去解释与调试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再者,要科学认识疫情,避免因隔离病毒,带来对人保持隔离的心态。通过官方的媒体和公众号等渠道了解有关“新冠病毒”的科学知识,对疫情的控制情况有科学的理性的认识,控制自己因恐惧病毒而带来的恐惧一切与人接触的心理。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缓冲期,为返校学习做准备。居家时,可以定期与同学和老师视频,在长期居家结束前,与同学之间适当增加网络互动以提前适应人际接触的情境。在复学后,应按照学校防控疫情的规定,保持交往的距离,在学习和生活走向正轨后,自身的紧张情绪就会慢慢缓解,恢复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

当然,大学生还可以通过有效沟通,适当求助,适当地与同学、老师表达与交流自己的害怕、担忧、烦躁等心情,以释放或缓解自身的负性情绪并向他人传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增加人际信任感。如不适情况过于严重,就应该及时向辅导员、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求助热线寻求专业的帮助。

三、结语

疫情时期,在等待复学前,大学生该怎样调整好心态,克服困难,度过漫长的隔离生活。本文基于对大学生居家学习期间常见心理困扰的梳理,提出一些简便易行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并引导大学生树立在疫情面前,人人有责的担当意识。

后疫情时期,建议高校在凸显出其育人价值和社会服务价值的同时,应引导大学生承担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勇做战胜一切困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引领学生认清和面对国家危难中严峻的挑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坚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没有过不去的坎。

猜你喜欢
居家家人情绪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staycation居家假期
与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身体健康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微生高的往事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