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在影响大学师生关系的疏离?
——项基于本科生视角的质性研究

2020-07-19 11:25蔺书慧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校区师生关系师生

蔺书慧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大学生与大学教师之间的关系是最基础的一对关系。已有研究证明大学师生关系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业成就、师生幸福感水平、高等教育质量等的高低,良好融洽的大学师生关系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但在信息化、高等教育渐趋普及化等大背景之下,大学师生关系出现了不容乐观的态势。一项基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6年和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的研究分析得出当前本科生最不满意的十个方面,其中“师生课外互动”就是本科生最不满意的一个方面[1]。此外,师生的课上互动情况也不容乐观,不仅大学老师抱怨大学生听课时纷纷变成“低头族”,学习积极性不够,同时大学生也不满意于大学教师“下课即走”的行为,并越来越不愿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导致双方之间的良性互动不足、对话缺失。加之一些教师有违师德的新闻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师生对彼此的信任程度由此受到损伤,师生关系之间在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上的疏离现象正在大学校园中不断蔓延。

为什么许多本科生很少主动与老师互动交流?什么因素在影响大学师生之间关系?本研究从本科生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某省属师范大学的10名在校生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式访谈,并在探寻大学师生关系出现疏离的背后原因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二、文献回顾

现代新型大学肩负着育人、科研、服务社会等多种职能,但追溯大学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大学最早和最基本的社会职能便是培养专门人才。而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无疑是其中最核心的两个角色,因此师生关系的质量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成才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国内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的探讨、师生关系现状的研究以及对师生关系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问题得到了国内学者的相当重视。有学者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关系中最核心的关系,是一种教育力量,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高校师生关系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对学生的成才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2]有学者侧重从理想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与意义的角度探讨。如有研究从教学角度出发,指出理想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师生能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参与知识传承、知识创新,这是一种平等、对话、共享的关系。[3]也有学者以学术层面为落脚点,指出只有学术上大学师生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和期待的信任关系,才能真正促进师生之间学术交流的对话与合作,促进大学师生学术成长与发展,进而充分发挥大学学术创新,最终形成大学自身的学术竞争优势。[4]

在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的有关研究中,学界一般认为目前的高校师生关系总体上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师生之间的疏离与隔阂、功利与庸俗化的倾向以及教学关系上存在刻板机械化的特征。首先,师生间的疏离与隔阂既是指心理方面,也体现在空间方面。自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以来,“大学城”也在迅速崛起,这导致师生间的空间距离拉大,老师难以顾及大班课堂上的每位同学,甚至学生也逐渐适应了老师“上课就来,教完即走”的工作模式,师生在心理和空间上存在的隔阂疏远感日益强烈[5];高校师生之间功利化与庸俗化的问题也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有研究在对上海、江苏等高校数千名本科生进行师生关系的问卷调查后,得出师生之间传统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已经发生“变异”,并出现了功利化倾向,这一功利化倾向可以进一步阐释为物质化、工具化以及平淡化特征[6];师生在教育关系上的刻板、机械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教师固守陈旧僵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单向的知识灌输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7]。

目前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出现之原因的研究大多从社会环境、教育制度政策以及师生自身的角度进行考量。社会环境的因素大体涉及社会变革、经济转型、市场化、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等方面,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师生的价值观念,也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的新变化。在教育制度政策方面,有研究从高校扩招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带来了师生比例失衡、新校区兴建等后果[8];此外,教师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上课,轻育人”的错误倾向也会导致更多教师不重视教学和学生工作,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9]。也有不少学者从师生个体的角度做了探讨,例如部分教师职业责任感不强,也未受过系统规范的教育教学训练,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科教学中的育人功能等,此外大学生个性差异、学习态度以及对高校的期望与落差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师生关系。

总的来说,国内学界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所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泛多样。但现有的文献大多以现象总结为主,往往是根据经验事实对高校师生关系进行整体性的描述总结,而鲜有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同时这些实证研究中又是以“师生满意度”之类的简单问卷调查为主,未能充分结合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实际想法与经历,研究的深入度有待提高。因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在校本科生进行较为深入的访谈,了解他们的经历和他们对于师生关系及其疏离的真实想法,探求高校师生关系疏离现象的背后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思考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我国东部某省属师范大学开展研究,采用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式从中选择正在就读的10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尽可能使所选学生的专业、性别、年级等方面多样化。确定访谈对象后,对所选学生分别进行一个小时左右的半结构型访谈。访谈结束之后,研究者将访谈录音(已事先得到受访者同意)转成文字资料,在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及结合现实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传统师道观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一直是权威的象征,不管是人们常说的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还是“天地君亲师”,这些流传至今的古话都将老师置于相当程度的威信地位。但同时这也容易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地位尊卑的明确划分,即使在今天这一传统的师生观依然广泛影响着师生的观念和言行,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身凌驾于学生之上,不顾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乏有学生将老师视为绝对的权威,甚至内心深处对其产生惧怕感: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

“因为从小学、初高中,老师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控制者……到了大学之后我们依然不敢或者说不愿意去跟老师交流”。(FS1)

“当有些时候不得不向老师问问题的时候,我也会迫不得已地去找老师。可能还是从心底里觉得老师有种距离感,一直都是这样……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觉得老师有种威严感,从小就这样……老师就是权威,这种观念早就根深蒂固了。”(FL2)

大多数受访者对老师都或多或少产生一种威严感或惧怕感,因为他们从接受学校教育开始就被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要“乖乖地听老师的话”,并将老师讲的内容视为信条遵守,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由此逐渐树立起来,这种权威一旦确立就几乎根深蒂固了。当学生步入大学之后,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对老师的印象和观念短时间内难以根本转变,对老师的固有认知依然会在长时间内产生主导作用,影响大学生的认知与选择。

(二)学校地理位置——新校区成为“孤岛”

自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大规模以来,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地区、阶层、民族的学子得以进入象牙塔内,接受高等教育的熏陶和锻炼。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8.1%,正逐步迈向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为满足庞大在校生的更多需求,不少高校选择在城郊大规模兴建新校区,众多新校区共同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城”。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新校区与主城区之间距离如此之远,一些教师不得不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上下班途中,他们下课后不得不匆匆赶回以避免下班高峰期,无暇顾及课后与学生互动,这种大学老师的“下课即走”现象打击了学生与老师课下互动的积极性,不仅拉大了师生之间的物理空间距离,更加重了师生之间内心的疏离感。

本次研究选取的某省属师范大学的地理位置位于城市郊区,该校大多数教职工居住于学校附近,但有受访者的身边同学所在的大学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我一个高中同学在西安读大学,那边很多学校都在郊区建了新校区,他们的大学城我还去过,大学很多,离得也特别近……它们的老校区也是同时在用的,可能就是一部分专业在新校区,一部分在老校区这样子,老师等于说是两边跑,而且老师基本都住在市中心,我朋友有时候就跟我吐槽说:一下课就见不到老师了。”(ML1)

这些新校区在地理位置上的劣势直接导致大学师生的沟通机会减少,交流互动受到阻碍,此外由于缺乏文化历史底蕴、硬软件设施不完善等因素,新校区与老校区、学生与老师和社会之间出现明显的疏离与孤立状态,新校区“孤岛”问题正在日益加剧。

(三)教师方面的因素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强调,教育过程最重要的是精神成长过程,其次才是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在精神成长的过程中,教师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他们不应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者,而应该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人性化教育的关怀者,理想的师生关系正是在师生之间相互感知、相互关怀的作用下形成的。但现实情况与此种理想的状态存在一定的距离,受访学生在回答“与老师沟通交流时遇到过哪些障碍或不便”以及“大学师生间产生疏离的原因有哪些”的问题时,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从老师方面的因素做出了回答,其中主要涉及大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态度以及教学投入度方面。

1.教学方式:陈旧呆板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占据着主流地位——成绩分数是学生的“命根”,也是衡量学生是否优异的最主要指标,而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老师们也主要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课堂成为老师“讲”和学生“听”的场所。刚从基础教育阶段“解脱”出来的大学生们迫切期望大学的教学能够突破以往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能够有更多平等的双向互动和交流,可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却产生了明显的心理落差:

“我感觉现在上的课都是老师自己一个人在讲,好无聊,有门课是旅游管理资源学,老师讲的像天书一样,我们也找不到课本的内容,听不懂……刚开始很不适应这种授课方式的,就是老师自己在那讲,我们带着教材却找不到内容在哪,晕晕乎乎的,上学期期末考试也晕晕乎乎的。”(FL7)

“现在的大学师生关系感觉还是有些距离的,老师上课基本都是自顾自在上面讲,很少去在意我们有没有在听,听不听得懂,好像他们是在完成一件任务一样。”(FL4)

可以看出,部分教师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仅仅将高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已足够,并将课堂变成了自己单方面的授课,而不顾台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忽视大学生学习主体性和师生良性互动的缺陷必将对师生关系产生不利影响,加大师生间的疏离。

2.教学态度:消极处理课后互动与反馈

在受访的10位本科生中,当被问到“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一些困难时,你更倾向于向谁寻求帮助”的问题时,所有受访者几乎都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会首先向身边的同学朋友,其中部分学生表示只有在遇到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时,他们才会向老师求助,但向老师寻求帮助并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而面对这些向老师寻求帮助的为数不多的学生,一些老师并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未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反馈意见。

“刚开始我经常下了课去问老师一些不懂的问题,但好几次老师都是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走,还要一边回答我的问题,说着说着老师就从讲台走到了教室门口,就感觉老师是有些急事,也很少再敢问老师了。我们很多老师课程一结束收完课程论文就走,更不用说给什么反馈了。”(FL6)

而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而言,他们收到老师的消极回应后,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和老师交流的意愿会受到较大降低:

“有次我问一个老师问题,结果老师直接就说他对这个领域不太熟悉,让我去找别的老师问,本来自己性格就不是特别外向,所以就很少再主动找老师了,没什么事情的话就不会找老师。”(FL8)

一方面,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甚至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去应付学生的积极主动;另一方面,一些主动向老师寻求解决疑难帮助的学生会因老师的忽视而感到挫败感,个别内向的同学甚至不敢再与老师交流。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互动,双方也将无法建立深厚、互信的感情基础。

3.教学投入度较低

清华大学时任校长梅贻琦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大学能否称得上是好大学,关键的标准不是看它是否有辉煌宏大的教学楼,也不是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数字是否可观,而是看它有没有好老师。如果将大学比喻成一座建筑物的话,那么大学里的学生则是建筑物所需的原材料,而大学教师就是整个建筑物的主干框架,他们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主干力量。自大学兴起以来,培养人才就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但在今天,许多大学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度和积极性不容乐观,他们纷纷将更多的关注聚集在自己的科研、校外公司等方面:

“我们平时基本见不到老师的,老师都有自己的副业,他们有自己的小工厂、公司,可能对他们来说,在大学教课只是他们的一个副业,开公司才是正业吧……我们都只能在上课的时候才能见到(老师),平时见不着的。我们班主任也是,基本都是在开学啊、放假的时候见到他。”(FS1)

当然,这些情况之所以出现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大学教师的选择往往是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裹挟下做出的。许多高校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对大学教师的考核也常常侧重于容易被量化的科研项目成果。当教师不得不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科研任务,课堂教学就会因此受到忽视。

(四)网络信息技术的冲击

当今时代是科技飞跃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浪潮已经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就教育领域而言,从投影仪、多媒体教室到MOOC(慕课)、微课堂,再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入,技术的迅速进步与广泛应用催生了该领域的许多革命性的变革,也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但在教育技术化的发展过程中,过度、不合理地将技术运用于教育这一特殊领域反而会引发新的问题与危机,其中师生关系便遭受了相应的冲击。

首先,老师的知识权威地位面临着巨大挑战。在网络信息技术尚未普及的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主要来自老师、书本等,教师作为知识的主要来源和解说者,拥有着较大的知识权威与话语权,并且这一权威在实际教学中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但随着迅捷、开放、共享的网络技术日益普及,教师的权威正在逐渐消解,这种消解直接带来了学生学习习惯与态度的转变。手机网络的便捷容易使一些学生轻视老师在课上讲授的内容,遇到难题时也是第一时间选择借助网络搜索而不是向老师求解,当学生与老师交流互动的意愿降低后,师生间的距离将进一步拉大。

另一个不利影响就是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减少。近年来,慕课、微课等在线课程平台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热潮,同时翻转课堂教学法也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这种通过在线学习视频课程的方式无疑推动了教育资源的传播与共享,打破了传统教学对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得以随时随地、自由地自主学习。但一方面,在线课程平台在教学反馈与互动环节的缺陷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由于老师在录制课程视频时面对的是毫无生命力的录像机,而学生学习视频课程时看到的是屏幕上触不可及的老师,这就导致学生产生疑问后无法及时向老师反馈,老师也不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大量的在线课程学习会导致“在场感”的缺失,师生没有了这种“在场感”,教与学都会缺乏一定的真实存在感,双方难以将自身融入在教学情境中,最终教与学的投入度与参与度将会有所下降,这都会影响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研究分析可知,大学师生关系之间的疏离问题依然明显存在着。本研究所访谈的10位本科生结合自身经历给出了本科生与大学教师之间存在疏离的原因,这些原因主要包括传统师生观、学校所在地理位置、老师自身原因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首先,自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以来,将老师视为绝对权威的观念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甚至在今天这个时代,传统的师生观念依然对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他们依旧怯于与老师交流互动,内心与老师产生疏离感、惧怕感;其次,由于众多高校在郊区兴建新校区以满足学生规模迅速扩张的需求,一些教师不得不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上下班途中,他们无暇顾及课后与学生互动,“下课即走”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拉大了师生之间的物理空间距离,同时也加重了师生之间内心的疏离感;再次,老师陈旧的教学方式、消极浮躁的教学态度以及对教学的投入度过低将有损师生间充分的交流互动,不利于师生间建立深厚、互信的感情基础;最后,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过度使用也在另一方面导致大学老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冲击,同时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互动的机会也会有所减少。

据此,为推动大学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减少师生间的疏离问题,有必要基于这些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1.促进传统师生观的转变。大学教师与大学生应该是高等教育活动中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主体。一方面大学教师不应将自己视为唯一的权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而是应该摒弃落后陈旧的教育观念,既能够成为学生的“良师”,也能够成为“益友”;同时大学生也应转变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师尊生卑”等思想,努力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进行平等的沟通和对话。

2.为师生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与平台。面对新校区在地理位置、文化底蕴、环境设施等方面的匮乏,高校与相关部门应该努力完善校内外的硬软件资源建设,组织丰富的校内外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氛围;促进新校区与老校区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沟通,为新老校区的交流提供充分的机会;以制度保障和激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基本交流,为师生互动提供尽可能多的渠道与平台。

3.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做好本职工作。大学教师是对大学生产生最直接影响的重要角色,因此教师应树立好榜样作用,热爱教育、关爱学生,将教学与学生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不断更新知识信息,真诚与学生沟通对话,使学生感受到与教师共同参与、平等合作的关系,从而建立师生之间共同的情感基础和心理认同。

4.改善大学教师的考核机制。目前在我国高教领域,许多大学纷纷将跻身于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作为自身的发展目标,全然不顾自身学校的类型与层次。而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的目标,高校将科研任务的压力施加在大学教师身上,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考评教师的主要标准。基于此,大学教师的考核机制应该根据院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与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考核标准体系,为教师提供更有保障的环境与氛围。最重要的是,大学不能忘记自身最根本的使命——培养专门的人才。

5.合理适度地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在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的同时,高校师生必须要回归到教学与学习本身,保证师生之间最基本的面对面交流;教师应该认识到自身权威的转型,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方面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此外,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以人为本,让技术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不断反思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可行性、实用性以及适用性,而非不加鉴别地“追赶潮流”,这样才不会被信息技术所惑而迷失最初的方向。

猜你喜欢
校区师生关系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TheStudyofGenre
ENSAE学院巴黎萨克雷校区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