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古代寓言选》的应用

2020-07-27 05:46李宗婉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意译

李宗婉

摘要:古代寓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古文翻译成为了一个难点。本文运用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古代寓言选》中的应用,讨论古文翻译的方法,以及其对译者翻译活动的指导作用,并为今后的翻译活动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功能对等;形式对等;意译;专有名词

中图分类号:H315.9;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5-0050-02

寓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文字生动形象,言语幽默又充满深刻的道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追捧,翻译活动日益收到重视,译者在国际舞台上也发挥着沟通与传播的作用。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向国际介绍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杨宪益,戴乃迭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本文将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探讨其理论在《中国古代寓言选》之中的应用。

1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他认为“翻译要充分考虑到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最大程度地用目标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尤其是文化信息,不必太过拘泥于源语的语言形式[1]。”他的对等理论分为两个部分,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形式对等关注形式和内容,是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应。动态对等也称功能对等,它要求表达方式的自然,译者可以在自己文化当中寻找词汇来解释源语言中的词汇[2]。根据动态对等理论,译者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原文的限制,不必拘泥于原文形式,根据目标语言中的文化流畅地翻译原文,避免翻译腔的出现。

2寓言特点分析

寓言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凝练,一般以讽刺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给人以启发为目的,有明显的教育意义。有些寓言作品的主角是人,有些是神,有些则借动物作为载体,指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达到劝诫的作用。寓言故事的语言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夸张但又独具幽默讽刺意味,寓言故事主要是靠故事的吸引力来表达其内在的寓言道理,所以语言运用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3]。

3《中国古代寓言选》翻译分析

3.1称谓的翻译

翻译外国人名时通常采用直译法,有些译者为了贴合汉语思维方式采取意译方式,而在寓言当中,人名有可能被赋予特殊的含义,有时也可能代表身份地位,如若错译、漏译则会失掉很多信息,造成读者的疑惑,因此正确翻译人名会帮助目标语言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源语言的文化。

例如:愚公移山(How the Fool Moved Mountains)与叶公好龙(The Lord Who Loved Dragons)[4],“公”一字在汉语中指上了年纪的老者,但愚公翻译成了the fool,而叶公却翻译成the lord,前者用fool是突出即使愚公用的方法很笨拙,但这种笨拙的方法中却透露出一种坚韧而持之以恒的精神。而后者叶公虽然居以高位,但其见到真龙而逃走的行为却与其身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颇具讽刺意味。如果愚公与叶公都是直译,这种反差就难以体现了。

晏子为齐相,相在古代即为丞相,译者在此意译成prime minister,在英语中即为首相,虽然在西方文化并没有丞相这一职位,但prime minister一词也很好地解释了晏子的社会地位,实现了文化方面的对等。在《献鸠》一文中,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虽然原文并没有说明简子的身份地位,简子为春秋时期赵国的缔造者,为一国之君,译者在翻译时并没有直译,因为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他们并不知道简子是谁,而是译成prince,很好地突出了简子的身份,从而说明统治者不做表面文章的中心思想。

3.2标题的翻译

中国古代寓言的标题多为四字成语,简洁凝练,通俗易懂。有的成语就是一个微型句子,如若按照形式对等理论,字对字词对词地翻译标题必然很长。而有的标题又极为简洁,译者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适当的词语以替代,需要译者花费很大精力去寻找恰当的翻译方法。

例如:东施效颦——Learning the Wrong Thing。这篇寓言讲西施非常漂亮,她生病了捂着胸口走在街上,同村丑女东施见到也学着模仿她,邻里见状却都躲开了。原标题说的是东施模仿捂胸口的动作,是一个动词短语,如果按照形式对等理论直译标题,那这个标题会很冗长,违背了寓言标题简短的原则,同时外国读者也会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而译者采取另立标题的译法简洁又传递了寓言的内涵,符合寓言主旨。

千里马——Buying a Good Horse 这篇寓言讲述一国君想用千金买一匹良马,但始终买不到,一位近侍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马,最终终于有许多人争相领着马来见国君的故事。虽然原标题是名词,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围绕“买马”这一行为叙述的,所以译者在译文中使用动词短语,应用了动态对等的原则,即简短又符合文章主旨,同时,也能让目的语国家的读者一目了然文章大意。

3.3专有名词的翻译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都不尽相同,造成了文化空缺现象,但在翻译中有些译者不会一味地追求直译,因为那也增加外国读者的理解难度,所以有时翻译也会在目标语言的文化中找寻相应的词语替代。

例如:在叶公好龙中,叶公见到真龙后,“弃而还走,失其魂魄”。魂魄一词在汉语文化中指人体内的精神灵气,在文中指叶公当时非常害怕连魂吓得都没了。虽然英文中soul也有指灵魂的意思,但在西方文化中却没有对应的吓得魂都没了的说法,所以译者翻译成“When the Lord saw this he fled,frightened nearly out of his wits”Wit 指頭脑,智力。译者运用动态对等原则,而是根据英语的语言习惯,翻译出了叶公当时的精神状态与精髓。

涸辙之鱼中小鱼称自己为“波臣”,古人认为江海的水族里也有君臣,其被统治的臣隶为“波臣”作者意译为“native”意思为本地人,虽然没有体现“臣民”的意思,但是身份在这篇语言中不重要,所以译为“本地人”也十分得当。

3.4句子的翻译

因为古文句式简洁,句子常有省略,有时省略主语或补充说明的信息。有些寓言的主人公为我们熟知,所以在文中并没有相关介绍,但是目的语读者却不一定全部了解,为了句子表达流畅以让读者充分了解故事梗概,译者通常要补充信息方便读者理解。

例如:东施效颦一文中,西施病心而颦其里,译者翻译成Because Xi Shi, the famouse beauty.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大家都知道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所以文中也不必交代西施的身份,可是外国读者却未必知道,故而也不会理解为什么东施做错了事遭到了别人的讥笑,作者添加the famous beauty这一信息有助于帮助国外读者更好地理解“Learning the Wrong Thing”这一主题思想。

奕秋这一作品中最后一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难道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学棋的人吗,孟子回答道:“不是这样的”。译者翻译成It was not because he was less intelligent,由原先的设问句改成了陈述句。中文的设问句能引人注意,引发思考,同时也有强调的作用,译者翻译时改为陈述句,这样句式更加简洁,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主人公存在的问题。同时翻译也省略了说这句话的主语——孟子,故而也就省去了解释孟子身份这一步骤,孟子的身份在这一寓言中也不是主要信息,整个句子变得清晰明了。

4 结论

本文结合对等理论从称谓、标题、专有名词、句子翻译四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寓言选》所用的翻译方法,研究对等理论对译员翻译活动的指导作用。译员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用正确的翻译方法为译文的质量做出了一定保障[5]。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论。唐人说:“一篇成功的译品应该是原作的艺术的复制,应该有与原作一样的感人的能力[6]。”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译员可以广泛选材,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用多种翻译理论作为指导,以求翻译出更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M].Nashville:Nelson,1986.

[2]Eugene A.Nid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李辉.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及其特点初探[J].艺海,2012(7):167-169.

[4]杨宪益,戴乃迭.中国古代寓言选[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5]鄭海霞.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宣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

[6]罗新璋,陈应年.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责编:赵露)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意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在英剧Townton Abbey字幕翻译中的相关思考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从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看《诗经》翻译之功能对等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
汉英动物词“龙”与“凤”的文化内涵及英汉互译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