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了解学生成长的秘密

2020-07-28 17:04徐海芹
阅读(教学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校课堂孩子

徐海芹

谁了解学生成长的秘密?孩子在课堂上为什么总表现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眼神为什么总飘忽不定?对作业为什么总提不起兴趣?……从教十多年来,每每遇到这样的现象,除了和同事发一段感慨之外,我从没深入思考过这些“为什么”。直到读完霍特的这本论著《孩子为何失败》,我才茅塞顿开。霍特以教学日志的形式,记录了在他担任小学教师期间,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以及他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孩子在学校学习中感到恐惧、困惑,从而导致了他们的失败。那么,为了不让学生失败,我们做教师的该做些什么?

一、给予真正的自由

霍特说:“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就像手持照明灯踽行于夜森林的人一样。他在照明灯下所看到的情形,并非是原来的面目,而是早已被调整过的行为。换句话说,只要他提着照明灯走路,他就永远无法看到森林里夜晚的真实情况。”

这让我想到了学校的教学秩序的问题。太多的学校,教学秩序正是建立在恐吓、惩罚的基础上的。身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我,更是深有感触。一日常规检查是少先队的基本工作,从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到严密的执行制度,我对每个班的班主任提出要求.再由班主任们施压给学生,有些负责任的班主任甚至会在值日生检查前安排一人坚守,直到值日生打完分后才可以撤离。在校园的高密度监管之下(校园里随时都有见到值日老师和学生的可能),学生似乎懂得爱干净、讲文明了,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走出校园,他们的表现又如何呢?判若两人。不说主动地捡起地上的纸屑、垃圾送进垃圾桶去,他们自己边吃边丢、随地乱扔的现象,不也是常见的吗?这些难道不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失败吗?恐惧、威胁和惩罚足以摧毁学生的智能,影响他们观察事物的层面、思考的方式以及面对生活的态度。我不由想到雷夫的一句话:“教师不是要拯救学生的灵魂,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拯救自己的灵魂。”我们要做的,不是看到学生被迫地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而是帮助他们逐渐明白怎么做是正确的、应当这样去做,最终化为驱动他们成长、进步的内省力。

我们应该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给学生最大程度的思想、言语和行动上的自由,然后观察他们的行为。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学生的本质特点。只有当教师把自己从传统的角色定位——“老板”“警察”“法官”中解放出来,他们才能充分了解学生并提供最好的帮助和服务。霍特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从一个女孩跟同学的谈话中了解到她很喜欢马,就送了一本英国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玉女神驹》给她,这会对她的阅读能力大有帮助。果然,女孩很喜欢那本书,并且下决心要克服自己在阅读方面碰到的困难。其实,她的困难就是恐惧—一担心自己无法学会阅读以及由此带来的耻辱。

恐惧,是大部分学生在校的心理。他们一直在害怕失败,害怕落后于他人,害怕成绩退步,害怕听不懂教师的讲授内容,害怕自己显得很笨拙。在这种学习状态之下,学生怎会有所创造呢?

于是,霍特阐述了自己的教学理想:创设一个自由的课堂,让学生没有任何思想负担,就像他们小时候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而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任务: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个世界有趣的、令人愉悦的一面,同时要让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是开放的,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

学校,应该是孩子们的另一个家,一个随时都愿意设身处地为孩子们着想、保护他们身心健康、自由发展的家园,这里是学习的天堂,而绝不是禁锢孩子们的地狱!

二、呵护向学之心

霍特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将自己经过反复琢磨得到的解题思路讲给学生听,以为这样就可以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某种思维模式。”

在读完这段话之前,我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也一直是这样进行教学的。殊不知我们自己首先就没有想明白,思考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情,是一个人的个体性行为。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事物的名称以及各种明细表,但不能硬是把思维结构安在学生的脑子里给他,他只能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去构造一个全新的模式。我们可以见到,若是教师强加给学生某些“思维方法”,有时还会引起学生自身的思维混乱。

为什么年级越低的学生,在课堂上和教师互动的热情越是高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变得越来越不愿意主动同答问题了呢?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困惑的我一直以为这全是学生的问题,学生大了便懒于举手了,或是有了求胜心,怕答错了不好意思。然而,书中的分析使我豁然开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从中看出了教师的虚假。教师抛出某个问题,常常是为问而问、为教而问,为了显示自己不是“满堂灌”,而是和学生有互动的。那么,这样的提问意义何在?我不禁扪心自问,是啊,自己在课堂上何尝不是时常如此呢!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只要随便发出一些声音作说话状,或胡乱同答一通,自然就有我忍不住来纠正他们,并给予他们那种既优美又标准的答案。学生看穿了我的“虚假”,又哪来真正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呢?

那么,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呵护学生的向学之心,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明白,在课堂中所学到的所有原则和法则,都是可以用现实生活来验证的,只要我们愿意。

读完这本书,我幡然醒悟,课堂的作用不在传授,而在激发。激发才能产生兴趣,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动力,这个动力是干什么的?就是要将所学变作经验,完成一个实体化的过程。品格、知识、创造、想象、参与等全部包含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的重点不仅在于学习,更在于反思。一个好老师之所以好,是因为虽然他有一个总体的设想,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绝不是硬性地去控制学生,使他们完全按照教师自己的思路如同木偶一般反馈,而是顺着孩子的思路去行、思、欣赏、评价。当发现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状况不佳时,就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改进或者放弃原有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去责怪、羞辱甚至放弃学生。

让孩子不再失敗,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闲暇的时间以及思想和行动上的自由,呵护他们旺盛的好奇之心、向学之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新生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学校课堂孩子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校推介
写字大课堂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