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表达”的古诗文教学初探

2020-07-28 17:04丁宏喜
阅读(教学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丁宏喜

【摘要】学以致用是古人总结的读书经验,经典古诗文学习应当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活性因子”,进一步则成为学生可以言说的语言材料。为此,我们需要探讨“指向表达”的古诗文教学的基础、关键和目标,使古诗文教学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指向表达;积累与运用

在部编版教材广泛使用、儿童积累的经典古诗义篇目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我们却发现,学生在习作中恰当地引用古诗文的能力有待提高。学生读了不少,背了不少,却很少能把所读所背的古诗文真正内化为自己可以言说的语言材料,存在着“积累”与“运用”是“两张皮”的现象。那么如何打破古诗文学习“两张皮”的怪现象,促进学生学会恰当地运用经典诗文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呢?为此,笔者提出“指向表达”的古诗文教学建议。

一、积累:古诗文教学“指向表达”的基础

厚积方能薄发。只有当小学生背诵积累的古诗文达到一定数量,他们才能取其精华,进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曾以“布云下雨”来形容背诵积累的重要性。所谓“布云”,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背诵经典古诗文、积累语言材料;所谓“下雨”是指学生能准确、流畅地运用背诵的语言材料进行表达。张庆先生认为,“云”布得厚了,自然会“下雨”。学生时代是一个人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多背,实现“量”的积累,为表达打下扎实基础显得尤为必要。

1.广开渠道,拓展积累宽度。

新课標高度重视“积累”,其中共有8处提到“积累”的重要性,其基本理念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可见积累的渠道不限于教材,我们还要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广开渠道,拓展积累宽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在看电影电视、听广播的过程中注意吸收各种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特别重视古诗活用,例如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每一段的开场白都恰当地引用古诗名句;许多中国风的歌曲中都巧妙地嵌入古诗词名句;还有《经典咏流传》《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康震讲唐诗宋词的风骨气韵》等电视节目,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渠道。这些视听节目在激发学生学习经典诗文兴趣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2.强化记忆,确保积累深度。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我们的孩子应该喝母乳长大,精神的母乳就是中华古诗文。古诗文博大精深,营养丰富。‘背下来是古诗文教学的落脚点。懂而不读,读而不背,就等于把母乳喝到嘴里又吐出去了。”于老师所谓的“背下来”指的就是强化记忆。按信息保存时间分类,记忆可分为三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如果语言材料仅进入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即使听得再多、看得再多,也只能算是浮光掠影,没有充分吸收,读写时难以想起;只有当材料进入长时记忆,才具有稳固性,容易被激活、运用。笔者的做法是将全班48个学生分成8组,每教完5首古诗义,教师检查8个组长,每个组长再检查5个组员。到下一组5首时,将上一组5首古诗文再检查一遍,如此学习、复习、再复习,滚动积累,苦练背功,确保积累有深度,背诵的诗文进入学生的长时记忆。在学生积累的诗词达到一定数量后,笔者组织学生玩“飞花令”,即根据眼前的情景设置一个关键词,将学生分成两组围绕关键词来比赛背诗,不能重复,直到有一方背不出,另一方获胜。每次玩“飞花令”学生都很踊跃,这不仅考察学生的诗词积累,更考验他们的临场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它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古诗文从记忆的仓库里激活,在学生的古诗文背诵与生活运用中间架设桥梁。

事实证明,积累是指向表达的古诗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基础,打好基础对儿童一生的精神成长和语言表达都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

二、理解:古诗文教学“指向表达”的关键

理解是关键,学生只有在理解了诗文大意的基础上才能记得牢,才得用得对。例如,日常生活中常有人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炎热,实际上犯了不求甚解、望文生义的错误。“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七月指农历七月,“流”指向下运行,“火”是指星名,即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又称“大火”。每年农历七月以后渐渐偏西向下沉落,所以叫“流火”。因此“七月流火”原意是天气渐渐转凉了,后一句“九月授衣”是指妇女到了九月该缝制寒衣的意思。

那么,怎样去正确而有效地理解、积累和运用古诗文呢?

1.优化结构,把握大意,促进积累。

新课标从第二学段开始增加了“领悟诗文大意”“大体把握诗意”和“理解诗文大意”的要求,这是因为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凡是理解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如果语言材料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那是收效甚微的。因此,促进学生积累,理解是关键。而且,在阅读、写作中能够被激活、运用的语言素材,必须按一定的层次组合一起,形成学生完成当前读写任务所需的认识结构。因此,在我校自主编印的校本课程《小学生古诗义读本》中,我们将已读和预读的古诗文按人文主题和难易程度,梳理、归类为“童年趣、四季景、思乡曲、友人情、抒怀诗、艰辛篇、金鼓急、报国志”等8类;近年来,我们也尝试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等语义要素对古诗进行分类。总之,无论是按人文主题还是按语文要素分类,都建立在学生“理解诗文大意”的基础上,目的都是帮助学生将背诵的材料组块联结,优化和完善知识结构,打通诗文积累和话语表达之间的壁垒。

2.知人论世,深化理解,促进运用。

运用始于理解,正确理解是运用古诗文丰富话语表达的关键。知人论世是正确理解诗意的常用方法之一。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者经历和创作意图;所谓“论世”是指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品反映的社会状况。例如《江雪》一诗,表面上看全诗描写了一位独钓寒江、不畏严寒的渔翁形象,实际上表现的是柳宗元在理想面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想象“千山鸟飞”“万径人踪”的热闹景象,然后添上“绝”“灭”两字,使整个诗意陡然跌落,再出示诗的后两句,补充介绍柳宗元的生平经历,一个改革失败后,屡遭打击而理想不泯、不向恶势力低头的改革者形象便浮现在学生眼前。再如《元日》一诗,从字面看,整首诗描绘的只是宋代人过春节的习俗,但是在笔者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借春节万象更新的景象表达自己对变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全诗无一字“改革”,却处处讲“改革”——“爆竹声中一岁除”,除去的不仅是旧岁,还有旧法;“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改革的“春风”;“曈曈日”既指自然的阳光,也指改革的阳光;“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指新法,“旧符”指旧法,用新法替换旧法,也是“改革”。学生将古诗理解到这种程度时,才能内化于心,外用于言,才不会闹出类似上面误用“七月流火”的笑话。

三、运用:古诗文教学“指向表达”的目标

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8年9月25日研究制定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以诵读、书写、講解、创作等文化实践活动,陶冶性情,提高思想境界,发展语文能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少年的美好人生打下鲜明中国底色。方案提出的“诵写讲”为“指向表达”的古诗文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1.鼓励活学活用,强化运用意识。

《古今贤文》读书篇里有一句名言:“学了就用处处行,光说不用等于零。”只有把学习的古诗文及时运用于生活之中,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光学不用,古人称这种人为“两脚书橱”。因此,我们应该把这个道理告诉学生,鼓励学生将积累的古诗文运用到生活中、文章中,启发学生活学活用,使积累的古诗文能够为解决现实的语文问题服务。例如,有一次班级组织包饺子活动,一位学生放了大量胡椒粉,辣得嘴唇红肿,说不出话来,结果他在日记中引用了“爽口食多偏作病,快心事多定生殃”自我调侃。仪征城市东区建起一座汽车城,学生在作文中化用《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繁星灯火连成片,疑是银河落九天”赞颂汽车城的繁荣与辉煌……学生积累的古诗义汩汩流人文章的字里行间,增强了表达效果,教者应抓住学生在作文中有效运用古诗文,并起到画龙点睛效果的例子,大加表扬,强化运用意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2.开展诵写讲活动,促进有效运用。

古诗文意境深远,其创作背景、情境与今天的生活必然有一定的时空差距,这也一直是语义教学的难点。曾经的苏教版教材依据儿童心理和认知特点,自编出一种古诗文教学的新文体“文包诗”,这类课文巧妙地把诗文写作背景、诗境赏析等融在一篇文章中,诗文互应,浑然一体。例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少年王勃》一文中这样描写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霞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读了这段文字,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和意境。部编版教材没有“文包诗”的课文,但有用白话文改写古诗句的要求,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有“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的习题。这些课文和课后练笔的习题正是开展“古诗文诵写讲”活动的范例和依据。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融创作背景、作者身世、诗文情境、诗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等素材于一文,将古诗文“翻译”成白话文,然后讲给他人听。在“翻译”和讲解过程中,学生可以领会到古诗文布局的严谨、用语的简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大量的诗文名句,并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自如地使用这些诗文名句,使创作的文章富有文采。

“指向表达”将古诗文教学中的积累、理解和运用等环节有机统一起来,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能力的发展,为古诗文教学打开一片更为广阔、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天地,它关系到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有效地传承经典古诗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期待有更多的同仁在“指向表达”的古诗文教学实践中生成智慧,总结经验。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普教重点自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古诗文启蒙教育生活化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b/2016/02/43。)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应重视“素读”
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摭谈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审美教育研究
从“意会”走向“言传”
巧用多媒体,教好古诗文
谈用典手法的鉴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