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骑士》——凯歌背后的哀鸣

2020-08-03 08:57刘红君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普希金小人物

摘要:1933年,普希金创作了《铜骑士》,以彼得堡水灾为背景,侧面描写彼得一世的作品,普希金赞成彼得一世改革的国家理想,又对彼得一世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表示憎恶。诗人通过小人物的视角,控诉沙皇统治的黑暗。

关键词:普希金;农奴制度;小人物

中图分类号: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15-0013-02

一、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叶卡捷林娜二世于1782年让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法尔科耐修建了彼得青铜骑士像。彼得大帝所骑的马代表俄罗斯,它双脚腾空,就像要突破一切阻碍。彼得大帝在一片沼泽地里建立了圣彼得堡,并建都于此,把落后的俄罗斯发展成雄霸欧亚大陆的帝国。

1682年前俄國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彼得大帝继位后,俄罗斯便走上大刀阔斧改革道路。马克思曾经说:“他用野蛮制服了俄罗斯的野蛮”。这次改革增强了俄国实力,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但是俄国依然是封建农奴制国家。此后彼得一世的继承者们无一不效仿彼得,他们并不想削弱独裁专制,只是想要巩固俄国的开明专制主义①。到了普希金的时代,俄国贵族中有一部分受到欧洲自由思想启蒙,他们反对农奴制,1825年12月发动了12月党人起义,想要解放全国农奴,推翻沙皇政府。就在圣彼得堡彼得一世塑像下,起义军和百姓被残酷镇压,死伤无数。之后沙皇成立秘密审判委员会,对参加12月党人的成员处以重刑,还把很多成员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苫役。普希金早年就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然而,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1831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在外交部供职。1833年,他创作了《青铜骑士》这篇叙事长诗。

二、诗歌的内容分析

这首诗从结构上看,分为两部分,楔子和正文。开篇作者在前记中向读者交代这篇诗歌所叙述的是以事实为根据的洪水泛滥报刊记载,好奇的读者可以去了解详情。这段前言显然是有所指,当时普希金的创作受到沙皇监督,这不过是掩人耳目。

楔子

这富丽豪华的码头停泊;

涅瓦河披上花岗石外衣;

高大的桥梁横跨过水波,

河上的大小岛屿掩盖着高悬:

一座座的浓绿色的花园。

而同这年轻的首都相比,

古老的莫斯科显得暗淡,

正像霜居的年老的太后

站在刚册立的皇后面前,

我爱你,彼得的杰作啊!②

在楔子部分,字里行间,读者看到的是诗人对圣彼得堡建立的自豪和赞扬,对建立者彼得大帝的雄才伟略的敬仰。但是这并不是全诗的基调,楔子最后写道:

然而有过一个可怕的时辰,

人们还能够清晰地记忆,

关于这亲爱的读者我将对你,

叙述如下的一段事情,

我的故事可是异常的忧郁。③

为什么要在歌功颂德之后突然一转,要描写一个小人物异常忧郁的往事。普希金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就是因为诗人不是一个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他是俄罗斯的良知,是俄国人对自由向往的指引者,是反对农奴制的坚定支持者,是十二月党人的同盟者,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对者。

诗歌第一部分描写一位在圣彼得堡居住的小人物,他对生活从来没有奢望,只不过希望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维持生计,能和心爱的女人组建一个简朴的小家,生儿育女,平凡的度过余生。命运偏偏不让他梦想成真。一场水灾,卷走了他的恋人和人生憧憬。此时,铜骑士第一次出现在读者而前。

而他仿佛是为邪术所迷,

仿佛是同石狮粘在一起,

不能够下来,

在他周围都是水,

再没有别的东西!

而在那平安无危的高处,

高临在狂暴的涅瓦河上,

伸开了一只臂膀的铜像,

背部向着叶铺盖尼这面,

骑坐在青铜铸成的马上。④

青铜骑士而对滔天洪水,仍能超然于世,死伤、流血都不能妨碍他的坚定信念。他是背对着叶铺盖尼,显然阶级立场是对立的,小人物的苦痛和绝望他永远也感受不到、看不到。

诗歌第二部描写洪水过去,大地上的一切又恢复到了往常,小人物们又开始为生计奔波劳累。然而主人公叶铺盖尼却像丢了魂一样,他的恋人被洪水卷走,从前活着的希望都灭绝了,只剩下一副人的躯壳落魄在人间晃荡。这无名的仇恨直到在次与铜骑士相遇才被激发。

凭着自己的宿命的意志,

要在海边建立城市的人……

他在昏暗中是多么可怕!

他头脑中有怎样的思想!

他的心里有怎样的力量!

而马燃烧着怎样的火焰!

你要奔向哪里,高傲的马,

你要把四蹄停歇在何方?

啊,命运的有力的主宰者!

你这样地高临在深渊上,

紧抖着铁的马勒,也要让

俄罗斯把它的前腿高扬?⑤

这次水灾虽是偶然,但也是历史必然。大人物可以在洪水中鲤鱼跳龙门,通过自己的意志牵引一个国家走向辉煌或者灭亡。小人物在大时代颠沛流离,命运无法自己主宰。一连五个发问,诗人质疑彼得大帝及他的继承者们,要把俄罗斯带到何方,可怕、高傲、深渊、主宰者这些字眼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诗人通过小人物的悲剧反思历史,辉煌主旋律下的小人物们才是历史的见证者。那些被压榨的农奴和流血死去的战士才是该祭奠的主角。而这一切的策划者,他的功过是非后代人应理性看待。

握紧了拳头,咬紧了牙关,

他为恶狠的力量所支配,

恨得浑身发抖,喃喃地说:

“好,你这个奇迹的创造者!

你等着瞧!……”他突然飞快地

扭转身便跑。他仿佛听见:

这位威严的沙皇立即就

烧起了不可遏制的怒火,

慢慢地转过他可怕的脸……

而他在这空旷的广场上

便拼命奔跑,只听得后边

霹雳一声,从高处跳下的……

铜骑士骑着奔驰的快马

紧跟在后边飞快地追赶;

而可憐的疯人整整一夜

不管向着什么地方跑去,

铜骑士响着沉重的蹄声

老是紧紧跟在他后边。⑥

终于小人物不再匍匐,发出了诅咒和反抗的声音,一直视而不见的铜骑士罕见的把脸转过来,他要看看,究竟是谁这样大胆,竟然反对自己的统治,要把反对者们赶尽杀绝。这里诗人采用浪漫主义手法,驰骋想象,运用夸张、拟人等手法描写沙皇及其势力迫害反抗者。可以想象诗人居住在圣彼得堡,肯定无数次注视过这尊青铜像,内心有过多少感怀,最终酝酿成这首诗歌。诗中的叶铺盖尼是一个悲惨的小人物,最终疯魔,孤独地死在一个荒芜的小岛上,人们还是看在上帝而上才把他掩埋。现实中又有多少个叶铺盖尼般的小人物默默无闻地在沙皇统治的铁蹄下死去。普希金从小人物的视角去描写水灾画而,说明他深深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在时代进程中,国家发展的车轮碾压小人物的人生,广大农奴的牺牲换不来一句赞美。含恨而死的是一代又一代农奴,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命运,大人物们只在乎无上的荣耀和财富。

三、诗人的职责与担当

1799年6月,普希金出生于俄国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普希金本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但是他能跳出自身阶级的局限,敢于批判专制集权和农奴制度,这一点足以让尼古拉一世胆战心惊,也让普希金站在了劳动者的一而,拥有不朽的价值。

普希金被称为俄罗斯诗歌之父,诗人笔下抒写的是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发生过的和正发生的事情,有时代凯歌,也有时代悲歌。诗人就站在了小人物的一而,为他们争取活着的权力和尊严。俄罗斯的日渐强大,彼得大帝的光辉照耀后代,但是不能掩盖农奴制的黑暗和专制统治的压迫。人生中两次的流放,没有让诗人胆怯,十二月党人的牺牲更加坚定了诗人的信仰。尼古拉一世的拉拢收买也没有让诗人迷失自我,最终勘破真相,勇于批判。诗人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用饱含深情的笔描写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把小人物推向了人们阅读的舞台,让更多贵族中的有识之士早日觉醒,加入到反农奴的斗争中来。诗歌在普希金手中不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有力的武器。普希金是真正的诗人,在于他有一颗火热的心,为民请愿的职责和勇气。他的诗歌很多取材民间及历史,都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做基础,经过诗人对历史的反思,给俄罗斯人民指出了未来追求的方向。

以往人们都是以无比敬仰之情驻足瞻仰彼得大帝的青铜像,而今这首《铜骑士》改写了历史,每当人们看到彼得大帝的铜像,都会想起普希金,想到那恐怖的铜骑士无时无刻不在追逐的疯子,正是这首诗让人正视历史人物,反思俄国的辉煌。彼得大帝经过重重改革让俄国迅速发展强大,功不可没,但是每个人都会有时代的局限性,想要做出跨时代性的选择很难,彼得是那个时代的成功者,他的后继者们纷纷效仿,没有看到时代的变迁,农奴制早已不合时宜。普希金在这个时候塑造了一个恐怖无情的彼得形象,可以说是对尼古拉沙皇的当头一棒。真正的诗人是国家民族的良心,惩恶扬善是人心的向往,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叶铺盖尼这个小人物的悲剧,不是自然悲剧,而是人为悲剧。不是偶然发生,而是必然发生。时代洪流下,没有人可以幸免,苟且活着还是绝望死去都不堪一提。这场洪灾也暗示着12月党人在青铜骑士下被血洗的事件,先进的俄国贵族青年们用身躯为理想殉难,被迫害、被流放的人不计其数,叶铺盖尼就是他们的缩影。

普希金以悲痛的笔触来写这次革命事件的失败。水灾只是本诗的外壳,内核当事人都心知肚明。沙皇的阴险毒辣让人过目不忘,叶铺盖尼之痛亦是俄罗斯人民之痛,诗人之痛。该诗的创作意味着诗人与统治阶级沙皇的决裂。

注释:

①张冰,俄国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4.

②③④⑤⑥余振,谷羽.普希金全集3 [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466, 468, 476, 483, 485.

作者简介:刘红君(198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普希金小人物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小人物”的正面报道可否进行微传播
我曾经爱过你
我曾经爱过你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扮演普希金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