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ASR阅读模式下高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

2020-08-04 09:30郭畅高倩霖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中英语

郭畅 高倩霖

【摘要】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黑布林英语阅读”系列丛书中的Frankenstein(《弗兰肯斯坦》)“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结合高中英语文学赏析的五个关键环节,阐述教学实践,以期为高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文学赏析的教学提供研究样例。

【关键词】高中英语;EIASR阅读模式;整本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3-0043-05

【作者简介】1.郭畅,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成都,610023)教师,二级教师;2.高倩霖,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成都,610061)高中英语教研员,西南大学硕士生校外导师。

*本文系中國陶行知研究会“十三五”规划“双语阅读与教师发展”专项课题“EIASR阅读模式下的高中整本书阅读研究”(2019SC0007A)的研究成果。

一、理念:整本书阅读与EIASR阅读模式

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英语学科教师在衔接课堂英语教学与课外英语阅读实践方面进行的、具有代表性的、走在前沿的阅读模式。它是基于兴趣和主观感受的学生“自由自主阅读”(简称FVR,Free Voluntary Reading的首字母缩写)[1]上的进一步探索。课题组根据调查研究发现,FVR自由自主阅读的模式对提高小学、初中阶段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提升阅读素养,但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教师在阅读策略和阅读深度上进行帮助与引导,因此,课题组在参考、学习了大量理论书籍和语言学家的研究作品后提出了EIASR阅读模式。它更适合高中生提高阅读能力,探索阅读方法,形成终生阅读习惯。

EIASR阅读模式[2]是Elementary Reading“基础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检视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分析阅读”、Syntopical Reading“主题阅读”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和Reading“阅读”的首字母缩写。它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阅读”,阅读者经历阅读准备阶段(学前教育)之后,具备了认字能力(一年级阅读能力或最初读写能力);随着词汇的增长及对课文的运用(四年级读写能力),教师帮助学生成为拥有读写能力的阅读者(八、九、十年级读写能力)。第二阶段为“检视阅读”,阅读者在此阶段进行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教师帮助学生准备了解全书框架,作为了解全书内容的一个必要步骤,进行粗浅的阅读。第三阶段为“分析阅读”,阅读者首先明确书本的种类与主题,然后用关键词诠释书本,理清作者重要主旨和论述架构,最后做到能够理智地评价书籍与作者。第四阶段为“主题阅读”,这是最高层次的阅读,它要求阅读者对将要研究的主题设计实验性的书目,准备研究范围,阅读相关书籍或章节,构建主要议题及次要议题,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与分析。

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累积的。基础阅读包含在检视阅读中,而事实上,检视阅读又包含在分析阅读中,分析阅读则包含在主题阅读中。高中生应该具有基础阅读的能力,熟练实现检视阅读,在高中时期进入分析阅读的阶段,最终在大学期间实现主题阅读。基于此,课题组的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进入、达到分析阅读阶段为中心目标来展开。

二、思路:EIASR模式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备课

本文将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黑布林英语阅读”系列丛书的Frankenstein(《弗兰肯斯坦》)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结合高中英语文学赏析的五个环节,阐述教学实践,以期为EIASR阅读模式下的高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文学赏析教学提供借鉴。

本节课设置在“检视阅读”之后,培养学生“分析阅读”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分析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在对三要素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小说主旨,最后走出小说,走进现实,联系自我生活经历进行思考,将该经典文学作品的积极精神内涵内化成学生自我的成长力量。教学思路如图1。

1.教学内容分析。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于181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也是一部哥特式小说。它采用了多叙事者的“套匣结构”,富有层次性。同时,作者严格遵循着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规范,并将书信体和记叙体相穿插,叙事形式丰富。黑布林系列的《弗兰肯斯坦》简写本的语言难度符合高二学生英文阅读水平,每页下配备难词的音标及英汉释义以扫清阅读障碍,并辅以近30幅插图,匹配高中生的阅读兴趣及认知水平。

该作品情节惊悚曲折,主题内涵丰富,刻画了人类与科技进步之间存在的冲突,蕴含了作者深刻的人文关怀,在两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现实意义。尽管这是一部悲剧性的作品,但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积极的价值判断。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英语基础,对整本书阅读有较强的兴趣,更有部分学生曾初步了解这本小说,曾经看过小说改编的电影,这些都是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优势。在EIASR阅读模式框架下,尽管高中学生有基础阅读的能力、能够进行初步的检视阅读,但在检视阅读的系统性指导、分析阅读的模式引领和能力培养方面需要教师的帮助。此外,在过去的阅读经历中,学生没有得到过阅读习惯的系统培养,如没有annotation“做注释”的习惯,没有做active reader“主动阅读者”的意识等。最后,尽管学生对小说有初步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并未对小说形成整体的深入认知,学生的感受与收获仅停留在“主观印象”方面,并未联系现实社会、联系个人实际进行深度思考与内化。基于此,需要教师在EIASR模式下对整本书阅读中“分析阅读”阶段的策略及本书主题意义的探究等方面进行指导。

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Analyze the novel in terms of“character”,“plot”and“setting”;Explore the themes of the novel(love and respect,taking responsibilities,warning against science abuse,etc.);Explore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the novel nowadays;Learnandapplythereading strategies in Analytical Reading.

(2)教学重点:从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方面对小说形成深入认知;探索主旨并联系现实的个人实际进行思考与内化;建立分析阅读的范式,培养学生进入、达到分析阅读阶段。

(3)教学难点:理解“套匣结构”的概念和作用;感知“环境”这一要素对小说叙事的作用;探索小说主旨并联系个人实际进行思考与内化;建立分析阅读的范式,培养学生进入、达到分析阅读阶段的要求。

4.教学策略分析。

教师在本节课中主要是一名“facilitator”(助力者之意),即利用问题去引导与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表达,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实现有效教学。同时,注重动态生成教学策略在课堂的实施,对学生进行开放性、发展性的评价。本节课在记忆、理解、分析、运用、评价、创新的基础上,采用合作式学习、交互式学习的策略,其核心是学生在教师课堂提问的引导下,以自我为主体,积极合作探究并构建意义、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two-way communication)。

三、实践: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播放视频“EIASR模式下的整本书阅读情况记录”,利用视频,回顾在检视阅读阶段“激趣导读课”和“讨论交流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为“分析阅读”做准备。

2.故事回顾。对文本内容的充分阅读和理解是学生课下完成“读书报告”的前提,更是保证“分析阅读”阶段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高质量讨论、保证课堂产出的重要基础。该类型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基于文学作品内容的学习理解类活动。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比如教师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铺垫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引出要解决的问题。[3]在此基础上,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鼓励学生从语篇中获得新知,通过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建立信息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感知并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4]由于整本书的人物关系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在实践中,学生的阅读过程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在“分析阅读”课堂的引入部分,有必要概括性地回顾故事,以保证课堂上的有效输出。故事情節,可以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即beginning,development,climax,ending。

【教学片段1】教师以“故事山”(Story Mountain)的形式在白板上展示beginning,development,climax及ending的代表性插图,以Photo story帮助学生回忆。学生积极回忆、分别概括整本书四个部分的大意。

另外,教师将指导学生通过人物分析、情节分析、环境分析来把握作品主旨。此时做课堂思路的介绍,告知学生本节课将开启四个任务盒子,分别包含小说赏析的四个方面(人物、情节、环境、主旨),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某处入手,创造开放的课堂环境。以下假定按照“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的常规逻辑顺序分析小说。

3.人物分析。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高中阶段文学赏析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横向深入和纵向联结两方面去深入角色的内心,进而理解人物的命运。也可以将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与比较,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还可尝试在文学作品中选取突出人物个性、凸显矛盾冲突的经典片段加以细节分析。

【教学片段2】利用纵向联结,总结Frankenstein和the monster的心路历程,形成对人物的整体认知;利用“韦恩图”(Venn Diagram),对比Frankenstein和探险家Robert Walton,分析二人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差异,进行评价与判断,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同时吸取小说人物的教训,从中提炼积极的意义,内化成学生自身的行为准则。

在此环节,教师设计的任务如下:

Summarize the psychological journeys of Frankenstein and the monster(Use adjectives;find evidences from the book);Compare and contrast Frankenstein and Robert Walton by answering the following questions:Do they have companions? Do they take othersadvice?

4.情节分析。文学作品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鉴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可以将文学情节的设置手法、作者在情节方面的写作手法(Plot Twist)和技巧做一介绍。常见的特色写作手法有flashbacks“倒叙”,peripeteia“情节突变”,unreliable narrators“不可靠叙述者”,deus ex machina“机器之神”等,以期做方法上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片段3】教师介绍小说叙事结构“套匣结构”(Russian Doll),引导学生思考其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叙述使得文字充满张力,具有复调性特征;增加小说趣味性、可读性等),感知作者设计之巧妙,欣赏文学之美。

教师设问:What benefits does this Plot Twist bring to the readers?学生充分讨论后在全班分享。“Russian Doll”作为一种Plot Twist,对读者可能带来以下好处:To help readers to learn about the same story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To add exciting and surprising elements to the story;……

5.环境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分析故事环境时,有必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领悟环境在烘托人物形象、衬托故事情节及暗示文本主旨的作用。

【教学片段4】教师选取小说结尾的环境——北极,赏析文学作品。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做推理与判断,提升批判性思维。T:Do you think it proper to end the story in the North Pole? Why or why not?通过问题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允许学生有不同想法。灌输文学赏析的一大特点:文学赏析并没有正确或错误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解读。

学生认为北极作为小说结尾是合适的,作用是:To bring psychological effects(sense of isolation,despair...)to the characters;To bring uncertainty to the mystery;……

6.探索主旨。教师选用的黑布林系列的经典名著和现代小说文本,均有完整的故事和主题内容,富含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以完整的内容、深刻的思想、精彩的语言吸引学生投入阅读,激活思维,展开与文本、与作者、与他人、与自我的对话,不断从整本书阅读中吸收精神养分,内化成自我成长的力量。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小说主旨、体悟作者写作意图时,可以用开放性的问题链来引导,综合上述对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的梳理,进行分析。

【教学片段5】在深入分析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思考小说主旨。创造开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分享对小说主旨的个性化思考。教师设问:What makes the monster“declare war against human”? What is /are Frankensteins moral shortcoming(s)? Who should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the deaths?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与讨论,逐渐形成个人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可能有:爱与尊重,不以貌取人,承担责任,考虑后果,违背伦理与道德的对科学的滥用,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问题“Frankenstein在道德上的缺陷到底是什么”的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得出:the monster在最初被创造出来时并不邪恶,而是周围的环境逐步把他推向邪恶、复仇的深渊,因此,Frankenstein的缺点不完全是他违背自然规律创造生物,同时在于他对自己创造出来的生物缺乏照顾和引导。在此,教师提醒学生,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包括:Researchers must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vicissitudes of their technological creations.

7.走進现实。利用问题链引导学生走出小说,走进现实,联系自我生活经历进行思考,将经典文学作品的积极精神内涵内化成自己日后成长的力量,这也是阅读经典名著的部分意义所在。

【教学片段6】“弗兰肯斯坦”这个术语的内在含义在现代已有改变,在牛津高阶字典中,它除了指书名、造物者“弗兰肯斯坦”之外,也同时有“something that somebody creates or invents that goes out of control and becomes dangerous,often destroying the person who creates it”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弗兰肯斯坦”在脱离小说本身之后、被现代社会赋予的新内涵:伤害或毁掉其创造者的事物。此外,提示学生“Franken-”作为一个前缀,指的是something destroying,artificialandmonstrous,如Frankencell,Frankenrobot,Frankengene等,开启对词法(Morphology)的介绍,激发学生对词法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利用问题链引导学生走出小说,走进现实,联系自我生活经历进行思考,将经典文学作品的积极精神内涵内化成自己日后成长的力量。教师设问:If the monster were created nowadays and were one of your classmates,what would you do to help him? Do you know any other“Frankenstein”?Howcanyouavoid becoming a“Frankenstein”?

四、结束语

高中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应该能达到EIASR阅读模式下的“分析阅读”阶段,这是我们课题组的目标,也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源。

教师将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需要解决的具体目标(character,plot,setting,theme),让学生自主选择需要了解的任务盒子(task box),使用Russian Doll的方式一层层揭开谜底。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分享“Love is the only sane and satisfactory answer to the problem of human existence.”“The abuse of science in defiance of natural laws and ethical value will only lead us to self destruction.”的主题意义,步步深入地推动学生思考,达到这节创新分享展示课的教学目标。

整本书阅读的实际意义是带领学生从碎片化阅读的舒适区走出来,走进整本书阅读,让真实的阅读发生,养成阅读整本书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力,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的目标。此外,整本书阅读在学科育人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也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目标,是适合高中阶段英语课外阅读拓展的有价值的实践。

【参考文献】

[1]斯蒂芬·克拉生.阅读的力量[M].李玉梅,译.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

[2]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范洪亚.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程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3):38-43.

猜你喜欢
高中英语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美文阅读USE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导学-学思-互动”教学主张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高中英语表示比较和对照关系的句型
高中英语第一册(上)词语辨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