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美术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2020-08-04 09:24邱京京
美与时代·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专业素养高校

摘  要: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美术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也需要同步提升以跟上时代发展要求。美术师范生专业素养提升需要在学业内容和培养方案、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在相关课题研究等基础上,进行初步探讨,以促进各个师范高校和相关专业的交流。

关键词:美术师范生;高校;专业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信阳市社科规划课题“信阳地区美术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2019JY022)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提升,家长对学生教育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他们不再一味地追求“主课”分数的提升,同时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不论是偏远的地市还是北上广深,越来越壮大的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就是最好的证明。此外,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逐年提升,艺术教育成为社会、家庭共同关注的中心。各省根据国家政策,计划相继在中考、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加入艺术类科目。这些基础教育形势的变化,提升了艺术师范生的市场需求,也提高了艺术师范生,尤其是美术师范生的专业要求。

反观各个高校的美术师范类专业,在面临外部巨大竞争的同时,也面临自身内部的诸多状况:学生专业水平不突出、实践能力不足、就业竞争力不高等现实问题。于是,如何提升美术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是各个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美术师范生自身要解决的学习问题。本文讨论的重点在于,一方面,作为美术师范生自身如何提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作为高校如何提升专业培养水平。

一、美术师范生专业素养的自身提升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除了要有高尚的师德、艺德外,还有就是“坚实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卓越的教育教学能力”[1]。也就是说,一位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有较深厚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技术和方法。

判断一个美术师范生的专业水平,仅由他的作品水平来决定,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美术师范生的知识与技能,包含了美术史论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及美术实践技能。

(一)美术史论知识与科学文化知识的提升

美术史论知识与科学文化知识,是美术教师将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突出社会现象,联系到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通过课堂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师范生为提高美术史论与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需要学习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美术史知识。作为美术师范生,首先要掌握史论知识,包括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两部分。这些内容不仅是任何美术专业学生的基本素養,也是中小学美术鉴赏必备的基础知识。对美术师范生来说,这些内容不只是对艺术家和作品的简单识记,更重要的是理性掌握艺术史料以及对作品内容的理性解读。学生要在学习这些课程的同时,掌握客观、理性的内容,避免歪曲史实和价值观的“奇闻逸事”。只有这样,将来学生做了教师,才能将正确、严谨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观传递给学生。此外,还有对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美术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师范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认识美术思想,解读美术作品,从认识上提升自身的美术创作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关注传统画论、视觉艺术分析、艺术概论等方面的知识学习。

二是丰富人文社科知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学生有丰富的途径获得信息和知识,但只有教师才能将这些杂乱的知识系统化。美术教师要掌握这种系统化的知识能力,首先自身要具备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视野。因此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美术师范生要深入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如《大学语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都是拓展人文社科知识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是这一观点最好的印证:“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2]

(二)美术实践技能的提升

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的美术实践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最新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生的美术课程都做出了明确的实践类课程要求。教师需要遵循《课程标准》,带领中小学生进行各类美术实践。随着艺术表现形式日趋丰富、多元化,学校美术教学的实践内容也同样丰富。于是在教师培养方面,仅仅要求师范生会画某一类型的绘画,明显无法满足当下教学的要求。

身为即将入职的美术教师,在专业实践技能上,不仅是某一类型的美术活动,美术师范生需要学习各个领域的美术表现形式。这些美术活动领域包括了绘画(中国画、油画)、雕塑、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只有对每一个领域具有一定高度的实践认识和把握,才能在将来的基础教学过程中较好地组织教学、指导学生。

二、美术师范专业培养水平的提升

作为美术教师的培养者,师范类高校和专业责任重大。提升培养水平,需要在培养方案和评价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培养方案的改革

与目前基础教育层面的需求相反的是,在各高校的美术学(师范类)培养方案中,存在着与其培养目标不符的设计。很多高校的美术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中小学美术教师”,但培养方案是2000年以后沿袭其他专业美术学院的培养方案设计。这些师范高校或者专业,在学生入学后,将其分为专业方向更具体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方向,进行专业创作的培养。这种设计最初是为培养高等美术教育人才而设,培养的学生是专业性更强的高等院校教师。这并不符合基础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亟需改革。近年来,各师范类高校和专业都在不断调整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今的人才培养需要。

本文相关的课题研究以信阳学院的美术学专业为实践对象,通过对该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实验,发现美术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培养方案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为更好地提升美术师范生的专业素养,该校美术学专业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先后进行了向名校学经验、邀请专家做讲座等活动。同时对培养方案进行研讨与调整,初步阶段收效良好。

该校此专业的培养方案做了以下调整:在保持国画、油画两个专业方向不变的前提下,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降低单一专业课程学分、课时占比,通过增加丰富的选修课、拓展学生学习视野。这些选修课程包含了美术专业理论和美术专业实践两个部分。理论知识课程新增加的有《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中国近现代艺术思潮》《美术评论与写作》等课程;实践课程新增加的有《泥塑与陶艺》《现代教育技术》《PS绘图技术》等课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保证了学生学习内容的丰富与充实。

在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选择保持国画、油画两个专业方向不变,是为了保证师范生的基本功、美术特长等能够得到系统化的教育和發展。作为美术教师,过于追求全面掌握美术技能而忽略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会造成美术师范生的平庸化。

通过实践发现,在保持专业方向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必修课课时、学分占比;丰富选修课课程、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的全面覆盖,可以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特长并尽可能全面地学习美术师范专业知识,实现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学业评价结构的调整

学业评价的侧重点不同,是美术师范生专业素养发展受限的另一个因素。为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校方在对大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如评选“三好学生”、奖助学金的活动中,会较多地关注参评学生的社会活动情况。这一侧重点的倾斜,造成学生过度参与校园各类社会活动并影响对专业学习的提升。

本文相关课题实践发现,在高校内各类与学业有关的评价活动中,以专业水平为主,社会活动为参考的评价模式,侧面激发了美术师范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其学习态度有了转变、专业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

美术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提升,需要兼顾美术史论知识与文化科学知识,以及美术实践技能三个方面的学习。高校作为教学的主导方,需要在专业培养方案、学业评价方面做好调控,提升自身的培养水平。这是一场学校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需要在学校的主导下,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68.

[2]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101.

作者简介:邱京京,硕士,信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中国书画艺术。

猜你喜欢
专业素养高校
论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