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视域下农村学前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2020-08-09 08:48李小龙任婧刘礼想王晓雪
中国教师 2020年8期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组织行为学

李小龙?任婧?刘礼想?王晓雪

【摘 要】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依靠国家资金的投入与政策的扶持,同时也需自身发力,走不断积累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从教师个体、群体及其组织这三个维度进行归因分析,认为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经济承诺与情感承诺,建构农村幼儿园特色组织文化,搭建区域农村幼儿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交流与合作是突破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困境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 农村学前教育 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学前教育作为乡村教育振兴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源头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同时指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但是,从现阶段我国教育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学前教育仍然是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短板”。《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从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人力资源保障等层面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有了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外部支持,还需要自身积累的内涵式发展推动农村学前教育持续发展的内部动力。所以,研究如何将外部“输血”与自身“造血”功能相结合,是当前形势下农村学前教育突破困境的必由之路。

农村学前教育作为一个具有特定目标的组织系统,研究分析其系统内个体、群体、组织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才是农村学前教育“造血”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社会使命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而组织行为学理论正是以探讨“组织如何影响成员”和“成员如何影响组织”为基本问题,以揭示组织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为任务的学说[1]。所以,本研究以组织行为学理论为基础,对农村学前教育进行研究分析,分别从教师个体的个性与思维、教师群体的沟通与合作、幼儿园组织的管理与领导三个维度对农村学前教育组织所面临的困境开展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二、组织行为学视域下的农村学前教育困境分析

1.教师个体维度

(1)教师组织承诺水平普遍偏低

社会演进中的城乡分隔、教育制度建构中的乡村边缘化导致农村学前教师出现严重的身份疏离倾向。农村学前教育一直处于学前教育的边缘地位,农村幼儿教师也就无疑处于幼儿教师队伍的边缘位置[2]。

复杂的农村教学工作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致使大部分教师不得不游离于组织之外,从而导致当前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着严峻的组织困境—过高的师资流动率。从根源上探讨,这是由于组织运行的规则偏离甚至违背了它赖以运行的人性基础,教师历来是在马斯洛“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下,通过“燃烧自己”来照亮他人,追求最高的自我实现。身处边缘状态的农村学前教师以同样的标准接受着来自社会、组织的人性考量,却被忽略了组织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使得农村幼儿教师组织承诺水平偏低。

(2)教学质量困境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关键。除去现有环境的共性影响因素,幼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深层因素。组织中的个体都要做出决策,他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最终决策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受到知觉的影响。组织行为学认为知觉是由组织成员自身因素、身处的环境和被认知对象特点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乡村社会生存条件艰苦,幼儿教师对乡村社会归属感缺失,是影响教师个体知觉的环境因素。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也受到影响。同时蔓延在乡村地区的精神贫困也使得农民群体对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认同感较低[3]。在这种困境中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对待职业成就的期待效应不断被挫伤,长此以往使教师形成知觉定式。在工作中惯于从既有的知觉经验出发,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理解与判断;惯于以固定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不同工作情景中产生的教学问题;难以将新思维、新方法融入教学工作中,从而使得教学质量难以

保证。

(3)专业发展心理基础薄弱

从教师发展的个体内部因素来探讨,农村幼儿教师普遍处于专业发展初期阶段,心理基础水平较为薄弱。心理基础主要包括价值观与态度。价值观是支配个体工作行为表现的基础。教师工作价值观是由物质报酬、声望地位、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组织管理、利他奉献和安全稳定7个因子组成的多维结构[4]。农村幼儿教师长期被现实境遇所困惑,物质报酬和安全稳定这两个因子所占比重较大,工作价值观处于失衡状态。这种状态直接影响了幼儿教师工作态度的表达。

2.教师群体维度

(1)群体创造性薄弱

幼儿教育的发展取决于教师群体的合力。但是,农村幼儿教师由于受到群体结构的影响,会出现社会惰化、从众行为等群体活动效应。群体结构主要是指群体成员的心理结构。它包括群体成员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以及职称结构。目前,经验丰富的资深农村幼儿教师比例较好,但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5],难以形成结构稳定的人才梯队。在专业结构方面,农村幼儿园保教比例严重失调,据教育部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全国41.15万余个乡村幼儿园班级中,共配备专任教师30.07万人,保健医1.08万人,保育员7.1万人,每个班级还尚未达到《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所规定的两教一保基本标准。在学历结构上,专科学历占46.5%,高中学历占39%;在职称结构方面,尚有77.6%的幼儿教师没有职称,而在有职称的教师中,几乎全部是小学系列职称。以上数据反映出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群体中的心理结构具有普遍的同质性,群体创造性薄弱。

(2)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缓慢

在组织行为学意义上,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师合作,以此来维系教师群体的存在与发展。这种合作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是群体成员的内部合作,即由群体中的教师联合起来建构共同发展的愿景,并分工协作实现共同的专业发展目标。其次,就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外部合作,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化教育的背景下,群体成员内部的协作已经不能完全解决教育组织面临的新问题,所以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外部合作。但是,農村幼儿教师长期在封闭与孤立的环境中执行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且疏于相互交流与学习。带有传统农村文化特征的保守式单打独斗的发展方式,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参与方式。教师与教师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和谐而又彼此信任的群体环境,深层次的合作与互助难以顺其自然地发生。

3.组织维度

(1)管理失衡问题

从组织维度来探讨,当前在农村幼儿教育组织管理层面面临着较多的管理失衡问题。大多数农村幼儿园管理制度不完善,办园行为不规范,存在诸多管理漏洞。这种失衡使得幼儿园在教研制度、教师奖罚制度、教育教学活动规范建设方面深受影响。教师难以严格依循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管理人员凭经验办事现象较为严重。究其原因,客观方面主要是由外部资源协调不足所引起的,大多数农村幼儿园由于缺乏良好的生存环境,导致办园定位发生转向,教育功能逐渐萎缩,日益滋生出以追寻经济利益为目标导向的办园定位。而主观方面则是管理者对依法治园理念没有深刻的领会与落实,管理者自身法治意识淡薄。

(2)角色负担过重影响农村园长领导力的提升

大多数农村幼儿园由于缺乏良好的生存环境,很多幼儿园生存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园长在经济效益和办学质量两个方面难以找到平衡点。从园长的经营者角色出发,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他们不断开拓渠道实现尽可能的“低投入,高产出”。从园长的教育者角色出发,他们又不得不积极探索一条既符合幼教发展规律,又不脱离实际,得到家长与社会认同的发展之路。所以作为园长,要想兼顾幼儿园这两方面长效均衡发展,必须能够在多种角色间进行转换,并且要同多个组织发生联系并进行协同工作。在此过程中,园长往往也会面对许多角色组成员的期望。而这些期望有的不符合要求,有的在短期内不能实现,因而使园长出现负担过重现象,身兼多重角色,劳动强度大,使得园长领导力的提升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三、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组织承诺水平,降低师资流失率

解决目前农村幼儿师资短缺问题的有效方法是适时补充人才队伍,与此同时,需要思考如何降低过高的师资流失率。在组织内部,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员工的组织承诺。目前,需要重点加强教师组织承诺中的经济承诺和情感承诺。对于当前的农村幼儿教师来说,解决基本物质生活需求是首要问题,是他们能继续留在农村幼儿园开展工作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无法再刺激教师的积极性。所以,还需要通过情感承诺使教师建立起更高的组织认同度。情感承诺是指幼儿教师对农村幼教岗位的情感性依附,是幼儿教师愿意留在幼教岗位的强烈愿望[6]。研究表明,组织中员工拥有较高的情感承诺会使他们具备较高的忠诚度,进而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和业务水平。提升教师经济承诺与情感承诺的途径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基层政府要拓宽引进投资渠道,积极拓展办园形式与投资主体,为农村幼儿园的建设资金筹集做好后盾,保障教师的基本生活经费来源并适度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待遇。第二,幼儿园自身需要构建信任、和谐、适宜的工作环境,完善幼儿园的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肯定教师的每一份付出,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归属感和工作满意度,提高社会对他们的身份认同。

2.加强组织文化与管理制度的双重建设

组织文化是一所幼儿园核心生命力的体现,它不仅维系着组织中幼儿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而且还能够升华幼儿园的管理制度,将外在的制度约束内化为员工的自觉执行力,促进幼儿园规范化发展。在组织文化的关照下幼儿园中各个角色的职权、职责与分工明确,达到规范、约束的目的。而每个组织不同的行为风格,能够折射出组织所具备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所以,作为管理者,需要将幼儿园管理运行、教育教学、学习娱乐等各项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特色行为文化进行凝练与升华,使其成为适于农村幼儿教师遵循的行为文化,从而形成对个体员工行为方式引领的驱动力。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农村幼儿园的管理制度,将园内所有工作的开展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保障中。通过管理制度来反映农村幼儿园文化理念的具体要求,并巩固与强化其组织文化的核心精神。通过制度规范人,文化激励、教化、引导人,在组织文化引领和管理制度统辖之间做到相互衔接与弥补。

3.整合区域优质资源,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目前,因农村幼儿园受外部资源供给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园难以凭借自身微薄之力构建高效、互动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所以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充分调动区域内相关领域专家、师范院校、教研机构等进行联动合作,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这一过程不仅是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渠道,而且还是整合区域内优质资源、延续传递先进教育理念以及缩小区域内教育差距的有效途径。它的核心要义是教师通过长期的群体实践来促进合作与交流,培养教师共同学习与发展的团体氛围,促使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理想信念及其工作行为发生变化,最终提高群体创新和成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凌,雷辉,刘朝.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5-99.

[2]赵菲菲,蔺红春.边缘化困境对农村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与应对[J].蚌埠学院学报,2014(4):138-140.

[3]李涛.公平视野下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及其归因[J].学前教育研究,2006(2):41-43.

[4]胥兴春,张大均.教师工作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3-118.

[5]赖昀,薛肖飞,杨如安.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教师资源配置问题与优化路径[J].教育研究,2015(3):103-111.

[6]王钢.幼儿教师职业承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职业幸福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6):753-760.

本文系“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村幼儿教育研究中心”2015年一般课题“国培计划”农村幼儿教师短训项目有效性評价体系研究(课题编号:NYJ201506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2、3.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高珊

1040756279@qq.com

猜你喜欢
农村学前教育组织行为学
农村学前教师发展困境及策略研究
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突破的几点建议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改革模式探讨
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农村学前教师发展困境及策略研究
教育资源建设视角下的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解决方案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从组织行为角度看广东省如何构建现代职教师资体系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六大职能的联想
以县为主积极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