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初探

2020-08-10 09:21李婷婷陶文静柯清林王飞崔立操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1期
关键词:信息学生物院校

李婷婷 陶文静 柯清林 王飞 崔立操

[摘 要] 生物信息学是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鉴于该学科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弊端逐步凸显,实时调整教学思路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结合实践教学经验,系统阐述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生物信息学教学现状及所面临的困境,从师资力量、教学内容、硬件设施及基础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以期为生物大数据分析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信息学;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 2018年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180241)“基于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对四特酒酿制工艺改良的研究”;2018年江西农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作者简介] 崔立操(1989—),男,山东泰安人,农学博士,江西农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李婷婷(1996—),女,河南南阳人,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学。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1-0203-02    [收稿日期] 2020-01-08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集数学、生物学及计算机学等多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兴前沿学科,旨在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解决生物学问题[1]。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和蓬勃发展,生命科学已经迈入大数据时代,通过整合多种技术手段,发掘、解析关键基因的作用机制及调控机理已成为解决生物学问题最高效、便捷的研究方式之一[2]。因此,系统掌握生物信息学技术原理和分析手段,是生物类专业本科生的必备素养。自2002年起,多数院校的生物学相关专业都相继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3],其中部分高等院校甚至开设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笔者根据所在地方本科院校生物信息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改革建议,以期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队伍建设滞后

作为一门发展迅速、体系综合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教师不仅需掌握数学、生物和计算机等学科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把握学科发展动态,紧跟国际前沿趋势。然而,受区位因素、经济现状及引人、落户政策的限制,地方院校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大量具有专业背景的博士毕业生被一二线城市的高校、研究所及有实力的企业挖走,留任教师大都未接受过专业的生物信息学培训,知识体系不够完整,难以胜任教学任务,无法达成预期教学目标。此外,生物信息学通常作为选修课开设,在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关部门及领导重视不够。

(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大纲不合理

生物信息学发展日新月异,其研究内容和方向也在持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2010年兴起的以HiSeq平台为代表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研究从分子水平向基因组水平的转变[4]。在此基础上,千美元个人基因组、风险评估及精准医疗等均成为可能[5]。然而,纵观当前可征订的教材和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仍投入大量篇幅介绍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历程、数据库检索及基本算法等传统内容,有关高通量测序的基本原理、研究思路及分析工具等前沿领域知识,仅在最后章节以较小篇幅做简单介绍,教学内容明显落后。加之教学目标不明确,以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为最终目的,势必导致课授内容面面俱到,而受课程时限制(通常为24或32学时),大部分知识只能走马观花、匆匆了事。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依旧束手无策,人才培养的质量明显滞后于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此外,教学评价方式欠严谨,期末考核以卷面考试为主,占比高达70%~80%,显然这种考核方式无法衡量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软硬件建设滞后,实践教学欠缺

高性能服务器是开展生物信息学领域原创性研究,建立数据分析、挖掘及解析技术体系,保障应用型人才实践培养的直接物理载体。目前,国家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刚刚结束的首轮评选中,地方院校收获甚微。受动态建设调整原则激励,院校统筹一切建设经费,聚焦传统优势专业学科,力求在新一轮的评选中迎头赶上。然而,地方院校中生物信息学发展相对滞后,通常沦为边缘化的非优势学科。面对动辄几十万的投入,在建设经费不足,短期效果不甚明了的前提下,平台建设一拖再拖。此外,高性能服务器属系统级工程,建设周期冗长,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迟滞平台的交付。以我校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立项后因投标厂商不足三家,两年内已流标三次,严重拖延了采购周期,平台至今卡在招标环节。由于平台建设不到位,生物信息学课程只得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授课方式以多媒体课件的静态演示为主,造成课程性质走样,原本实用性课程时常成为文献检索、研究进展课。课堂中缺乏实际操作环节,致使学生对网页操作、工具使用等反馈迟钝,印象不深刻,影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基础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生物信息学拥有一套复杂且完善的理论体系,合理的基础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约有30所“双一流”高校开设了生物信息学专业,虽然不同院校的课程设置各有千秋,但都是在夯实生命科学、数学及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生物信息学。反观地方院校,在大量基础课程未到位的情况下,突兀地安排了一门生物信息学,不免给学生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此外,地方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计算机基础薄弱,甚至存在不会基本操作、不熟悉办公软件使用等情况。面对水准更高、难度更大的Linux操作指令、python或perl编程以及R统计绘图等专业计算机内容时,学生倍感吃力。随着课程的深入,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迟到、早退、逃课等情况。

二、地方本科院校生物信息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组建多元化师资团队,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转变传统引才观念,破除一师一科的教学制度。地方高校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体制改革,破除“四唯”人才评价标准,引才政策应具有前瞻性、灵活性及有效性,建立符合院校发展的教师准入制度,不仅可以从企业、公司聘任经验丰富的生信人员,也可以从专科、高职院校选拔能力突出的专任教师。将生物信息学列为紧缺急需专业,纳入人才需求目录,做到以人为本,落实一人一策,用拴心留人的政策广纳贤良。

打破藩篱,改变一师一科的教学制度。聘请基础扎实、经验丰富的专业生物信息学团队兼职授课,将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融会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定期邀请教学名师、客座教授举办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理清框架,把握重难点。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必要的奖惩机制,表彰和激励教学成果突出、积极参与学科建设的优秀教师。强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理论基础,完善多学科专业背景,丰富个人知识技能储备。督促教师开展科研试验,推动以科研促进教学、完善教学的发展模式。同时,地方院校应鼓励新聘教师、骨干教师前往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校、知名生物公司等前沿科技平台学习和进修,领悟教学理念,请教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专业素养。最后,院校应着力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学科间协同,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效果好的跨学科教学团队,解决单个教师学科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师资保障。

(二)加强课程内容建设,深化教学大纲改革

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材建设持续完善。对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有限的学时运用到新理论、新技术的讲授中,从面面俱到转为举要治繁。尽可能突出该学科实用性,明确其作为辅助性研究工具的用途,适当讲解原理、模型及算法等理论内容,强调学生实践方法的运用和分析工具的操作。此外,应针对专业特点,挑选内容系统全面、编排合理、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结合紧密的授课教材。同时,增编课堂、实验配套材料,注重选材不拘一格,构建由书籍、网络资源及生信公司培训材料等组成的立体化教辅体系。

2.修订教学大纲,突出专业特点。生物信息学已然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研究的必备工具,应适时改变其课程性质,调整为必修科目。与此同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口径,着力培养具备生物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实用人才,毕业生可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大型医药公司、高新生物技术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就业,能从事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与管理等工作。

合理设置排课学期,既不能接触过早也不宜安排过晚,以大学第五或第六学期为佳;适当增加教学总学时至32课时及以上,提高实验与理论课时比例至1∶1左右,以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巩固理论学习,开展实践演练;改变“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模式,将期末考试占比降低至50%~60%,提高上机实操考核占比,以考试指挥棒的强制性作用,引导学生科学分配学习资源。

(三)完善软硬件建设,强化实践技能

1.简化招标流程,多渠道筹备运算资源。院校应简化招标流程,提高招标效率,可将高性能服务器平台列为特殊急需设备,开辟专门渠道予以特事特办。若经费受限,平台建设无法一次到位,可采取分期建设的原则。鉴于Linux系统较好的兼容性和拓展性,通过预留内存、硬盘槽位,逐步滿足数据存量和运算效能不断提高的需求。

有别于传统仪器设备,高性能运算平台只需网络即可实现远程访问。因此,本校平台建成之前,可通过短期租赁其他院校、研究所及企业的计算资源,解决无实践教学平台的燃眉之急。其中,华大基因等生物公司已搭建起面向生物大数据分析的开放云平台,涵盖了较为完整的专业分析工具类目,提供了广泛的生物信息分析和公共数据整合的解决方案,是开展实践教学的绝佳选择。

2.重视实践教学,拓宽实践渠道。任课教师需制定详尽的实验课教学大纲,结合运算资源现状,选取通用、新颖的分析工具,安排切实可行的实验项目,学生以上机操作并形成实验报告的形式巩固实践技能。院校应引导学生融入导师团队,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以学促练、以练促用的目的。

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发展原则,推进院校与企业达成教学、科研及生产实际相结合,以校企合作的形式打造学生实践教学新平台,拓宽学生实习、就业新渠道,在促进企业单位技术创新进步的同时,实现院校人才实践培养的目标。

(四)合理设置基础课程,激发学生兴趣

1.增设基础课程,夯实基础理论。地方院校应在原有排课规划基础上,修订课程设置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第一二学年,需增设专业英语、算法导论、Linux操作基础、Perl或Python编程语言、数据库等英语、数学及计算机类相关课程。建议试点推行“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在总教学周数不变的前提下,提高课程配置方面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加入夏季学期,其间主要开办辅修专业,以选修课的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弥补生物信息学配套基础课程不完善等问题。

2.强调课程重要性,多渠道激发学生兴趣。随着社会的发展,本科生竞争优势不断下降,广大毕业生对自身要求越来越高,倾向考研深造。此时,任课教师应因势利导,强调生物信息分析能力在科研中的实际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起底线思维与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

此外,教师需不断充实自我学识,提高个人魅力,打造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和获得感;同时,可将启发式、讨论式及运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至课堂之中,以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大纲改革、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完善硬件建设、重视实践教学及增设部分基础课程、激发学生兴趣,是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金萍,符美丽,沈莉.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2016(21):211-211.

[2]马明月,曾垂省,解增言,等.生物信息学大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化工,2018,4(2):103-105.

[3]张渝洁,邢晋祎.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中的网络资源及其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9(11):276-278.

[4]郝爱平,国会艳,宗宪春,等.网络环境下以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1):116-117.

[5]范丙友,杨敏,贾小平,等.《生物信息学》双语教学改革及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46):125-126.

猜你喜欢
信息学生物院校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鸡NRF1基因启动子区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12话 完美生物
初论博物馆信息学的形成
miRNA-148a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