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B超与MRI、宫腔镜联合诊断对宫腔占位性病变的临床意义

2020-08-12 03:51蔡莹翔
广州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占位性宫腔宫腔镜

蔡莹翔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 (广州 511400)

宫腔占位性病变包括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癌,为妇科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宫腔占位性病变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导致漏诊、误诊[1],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其中,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增生均为雌激素依赖性疾病,这种良性的宫腔占位性病变具有恶变倾向,并恶变发生呈年轻化趋势。宫腔占位病变情况不同,其治疗方案、随访内容及预后也不同,因此早期诊断确诊并及时治疗对患者缓解病情、改善预后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十分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2]。B超操作简单、能客观清晰地反应宫腔内和双侧附件变化,常规应用于诊断子宫内膜病变。宫腔镜检查属于微创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新技术,能够直视宫腔,无盲区,并可对病灶行定位活检,具有直观、准确等优点,是诊断宫腔病变的金标准[3]。MRI由常规平扫发展为功能成像,能清晰分辨病灶与子宫肌层和盆腔的关系,无辐射,无创伤,是目前宫腔良恶性病变的临床鉴别和诊断有效方法[4]。但目前上述各检查手段,尚不能单独确诊宫腔占位性病变[5],均需要多项联合检查,提高诊断率。本研究选择本院108例疑似宫腔占位性病变患者,回顾性分析其B 超、宫腔镜、MRI结果及病理诊断结果,旨在探讨不同联合诊断方法对宫腔占位性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我院妇科收治的疑似宫腔占位性病变患者108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为(56.23±7.51)岁。其中25例无任何临床表现,83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增多(32例)、不规则阴道出血(29例)、经期延长(27例)、下腹疼痛(6例)。所有患者在诊疗中均进行B超、MRI、宫腔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患者标准 ①先行宫腔镜检查,再行B超或MRI检查的患者;②与妊娠疾病相关的宫腔残留患者;③合并心、肝、肺等器官严重疾病及严重恶性肿瘤患者。

1.2 主要检测方法与仪器

1.2.1 B超检查: 在月经后的3~7 d,患者排空膀胱,取截石位,对其行B超检查。检查设备为EPIQ 7飞利浦成像系统,选择阴道探头,探头频率为5- 9MHz。将探头置于阴道后穹隆,转动探头,多方位检查子宫。如发现宫腔大小,形态,宫壁及宫腔病变后,需确定病变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再观察病变内部血流信号分布、回声、宫腔线等,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B超操作及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6]。

1.2.2 宫腔镜检查: 宫腔镜:奥林巴斯, STORZ高清摄像头,实施麻醉并生效后开始行宫腔镜检查。膨宫溶液:0.9%氯化钠,膨宫压力范围:90~100 mmHg,流速:0.5 L/min。先观察宫颈,再查看宫腔的整体形态,然后双侧输卵管开口,宫底、子宫内膜的厚度,注意有无病变以及其颜色、质地的改变,血管有无异常、坏死等,对可疑病变进行初步判断同时行活检术,取样送病理科检查。宫腔镜具体操作和病理诊断标准分别参照《妇科内镜学》[7]和《妇产科病理学》[8]。

1.2.3 MRI检查:SIEMENS Espree 1.5T型号核磁共振扫描仪,初步判断腔病变的良恶性及子宫肌层的浸润程度。诊断标准参照王雪[9]等医师的诊查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诊断均以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数据分析应用 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用率(%) 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病理检查结果

108例疑似宫腔占位性病变患者病理检查结果为:宫腔无病理变化者27例,宫腔异常者81例,其中子宫内膜息肉39例,子宫内膜增生27例,子宫黏膜下肌瘤10例,子宫内膜癌5例。

2.2 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

B超、MRI、宫腔镜检出灵敏度分别为72.84%、71.60%、75.31%,特异度分别为62.96%、85.19%、66.6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51%、93.55%、87.14,阴性预测值为别为43.59%、50%、73.68%。见表1。

表1 患者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简表

2.3 联合诊断结果比较

B超+MRI分别检出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真阳性31例、24例、10例、5例;B超+宫腔镜分别检出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真阳性33例、24例、9例、4例。B超+MRI+宫腔镜分别检出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真阳性38例、27例、10例、5例。见表2。

表2 B超、MRI、宫腔镜联合诊断的各统计指标

3 讨 论

传统宫腔诊刮术具有盲目性,易遗漏较小病灶,导致其准确率低[10]。宫腔镜能准确的判断宫腔内病变位置、形态、性质及其范围,尤其是发现微小病灶,同时可摘除宫内异物进行活检[11]。但是,宫腔镜检查是一种有创性操作,可致出血、月经紊乱、宫腔感染等风险。宫腔镜检查仅限于宫腔,不利于判断子宫肌层浸润及盆腔扩散蔓延。对于生殖道急性炎症期、阴道狭窄、粘连或畸形者,绝经后宫颈萎缩等无法耐受手术患者,更易于接受无创的诊断检查。MRI能清晰显示子宫各层解剖结构,有利于准确定位病变,且不受呼吸、心跳等影响,是内膜癌术前诊断的最佳成像手段[12]。

本研究中结果显示B超对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61.54%、74.78%、80.00%、40.00% 。其中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灵敏度最高,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灵敏度较低,与国内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5]。子宫黏膜下肌瘤是由纤维间质平滑肌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一般超声表现为宫腔内不均匀的低回声团,呈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本研究中漏诊2例为小于1 cm的子宫黏膜下肌瘤,超声表现仅为子宫内膜回声增强增厚,无典型的蒂与子宫壁相连。B超+MRI、B超+宫腔镜、B超+MRI+宫腔镜对子宫黏膜下肌瘤诊断的灵敏度分别100%、82.89%、100%。可见B超联合MRI和/或宫腔镜,均可提高宫腔占位性病变诊断率。本研究中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率最高(39/108),B超、B超+MRI、B超+宫腔镜、B超+MRI+宫腔镜对其诊断的灵敏度分别61.54%、79.49%、84.62%、97.44%。B超检查到有蒂且附着于子宫腔内壁的肿块,较难区别子宫内膜息肉与有蒂的黏膜下肌瘤或恶性息肉,灵敏度偏低,但是其特异度较高。对于子宫内膜增生的诊断,B超+MRI和B超+宫腔镜对其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6.67%和76.8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费用较昂贵且过程繁琐,可见诊断子宫内膜增生应首选B超联合宫腔镜。本研究中B超+MRI、B超+宫腔镜、B超+MRI+宫腔镜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灵敏度分别100%、99.03%、100%。MRI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本研究中宫腔镜漏诊1例,主要是因子宫内膜癌和内膜增生在宫腔镜下表现均为内膜增厚,当操作人员经验不足时很难鉴别。并且宫腔镜检查可能造成癌细胞脱落、改变临床分期等风险。故建议对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应常规首选B超联合MRI检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宫腔占位病变以良性病变居多,B超联合宫腔镜和MRI检查可提高诊断率。对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应常规进行B超联合MRI检查,宫腔镜定位活检仅在必要时实施。

猜你喜欢
占位性宫腔宫腔镜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Role of telomere shortening in anticipat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观察宫腔镜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中的应用
宫腔镜下清宫术与常规清宫术治疗人工流产不全的临床效果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分析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多次人流可导致宫腔粘连致不孕
超声结合宫腔造影在诊断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探讨
多次供精人工授精失败宫腔镜检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