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等效应视角下的相声幽默翻译

2020-08-13 11:40赵越华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1期
关键词:翻译

赵越华

摘  要:自20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对等效应”,虽然之后受到不少专家学者批评,但是在翻译中也是一种很好的指导方法。相声是中国古代一门传统艺术,起源于明清时期。相声作为中国传统瑰宝之一,对外推出也是必然趋势。相声是一门以语言为主的喜剧艺术形式,所以相声的对外传播离不开字幕的翻译。相声翻译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而在这些相声翻译研究中,一般是与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或者是从修辞中的隐喻角度来谈论相声中“抖包袱”的幽默表达效果。

关键词:相声;翻译;对等效应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1-0-02

引言:

相声是发源于明清时期的一门以口语为主要形式的民间说唱艺术,基本艺术手段包括说,学,逗,唱这四种。相声按照表演人数可以分为单口相声,即只有一个演员表演的相声;对口相声,表演人数为两人,分为逗哏和捧哏;以及三个以上表演者的群口相声。明清时期相声主要用来讽刺嘲弄当权者,而现代相声主要是为了娱乐,让人们开怀大笑,最重要的是相声的喜剧功能。但是由于中文和英文文化背景不同,并且用语习惯不同,将相声翻译成英文时,可能会因为英语对应中文的一些词汇缺失等问题,导致幽默效果无法准确且完整的传达给外国观众。

1.奈达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1.1 形式对等以及其运用的可能性

“对等”是翻译学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在20世纪60 年代,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在受到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之后,放弃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以及“忠实翻译”的传统用语之后,提出了“对等”的概念,并将之分为两种类型,即“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这两种不同的对等类型对于不同文本翻译的适应性是不一样的,对于相声翻译,两者也皆有指导意义。

对于“形式对等”,奈达是这样解释的,即“形式对等强调要注意讯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其中要关注的是接受语中的讯息应与原语中的不同成分尽可能的保持一致”(Nida,1964a:195)。在将文本从原语翻译成目的语时,翻译的文本应该尽可能贴近原文的形式,原文用了什么修辞,后者格式、目的语应当大似的与原语相契合。这种方法,对于翻译的准确性,正确性和通顺性都会有不小的影响。

形式对等在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上来关注信息本身。但是由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语序,如果以这种方法翻譯,可能会对语言的准确性造成很大的影响,按照原语的语序翻译成译入语,如果不调整语序,这句话会变成另外的意思。然而对于诗歌或者戏曲等艺术形式,如果不将原语的形式翻译出来,会失去诗歌原来的美感。然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词汇的缺省,不可能每一种表达在目的语文本中都会有完全对应的表达,并且保持形式不变。所以,“形式对等”有着太多的局限性,对于一些注重形式的文学翻译,它是一个非常适合的翻译方法,但是对于一些注重意义传达的文本,过于注重形式,会导致翻译出来的东西有失正确性。

1.2 动态对等

在之后的研究实践中,奈达也意识到了“形式对等”存在了很大的问题,之后他在自己的另一作品《翻译科学探索》(1964)中,提出了另一种对等,即“动态对等”。

“动态对等”是建立在奈达所提出的“等效原则”基础上的,相比于“形式对等”对信息和信息形式的注重,“动态对等”更注重目的语信息接收者对于译文的反应,是否和原文中有着同等的效应,即如何使译文在目标语言中可以达到完全自然的表达。这种对等对“自然性”会更加重视,是一种以接受者为导向的方法。在“动态对等”中,翻译出来的文本不应该受到原语的影响,应该在意义不变的情况下,让读者感觉好像在读作者用本国于写的文章一样。但是这种方法之后也是备受批评,在翻译不同国家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时,如果只追求翻译的自然性,将原语文本的特色全部抹杀换成目的语文本最让人习惯的语言们就丧失了文化的多样性。

在翻译时,有时两种对等会出现相冲突的情况,并且这种冲突也是非常不容易解决的。奈达在这种问题上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意义的对应必须优先于文体的对应”。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以及翻译的要求,考量这两种对等在冲突时以什么为准。奈达“对等效应”的提出,为翻译在以往追求词与词之间的对等之外提出了新的道路,而因为“对等效应”的提出,也为翻译理论引入了以读者为导向的翻译方向,对翻译科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2.对等效应与相声的幽默翻译

相声是中国传统的喜剧艺术形式,相声语篇带有浓重的方言色彩,其中有些唱曲带有浓重的地方特色,并且相声语句也会使用一些带有历史典故的修辞手法或者一些谚语,如果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只是照字面翻译,译入语读者也无法明白其中的涵义或者一些笑点,甚至会觉得有点莫名其妙。

2.1形式对等在相声翻译中的适应性

相声的语言多采用口语的,非正式的简短的语句。相声幽默的表达一般是通过“抖包袱”来表达其语言的幽默。“包袱”是相声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相声中组织笑料的方法,一个笑点在酝酿组织的时候,称为“系包袱”,在突然让人开怀大笑迸发时叫“抖包袱”。相声幽默翻译之外,在相声演员入活时,它们表演的也都是和正常生活时一样自由的语言,这些语言一般比较日常短小,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一般会保留形式,因为这些语言基本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例1

甲:有朝一日我要发了财,我得好好地花钱。(If one day, Im rich, Ill spend the money well.)

乙:什么叫好好花钱?(Why do you spend it well?)

甲:东风常向北,北风也有转南时。(Everyone has the chance to get lucky at any moment.)

例1这段相声开头语句为了介绍今日节目尽量选择了简洁日常的话语。英文翻译也十分简单,体现了形式对等,原语和目的语基本没有太大的差异,并且语言形式基本对等。而到了第三句“东风常向北,北风也有转南时”,如果按照字面翻译,目的语读者是理解不了其中的含义的。这句话出自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宝森《乌盆记》剧本中,比喻万事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会顺向发展,有时也可以逆向发展。英文翻译将其的意义完整表达出来,但是抛弃了中文里的意象象征。这并不影响国外观众对相声的理解,可以达到和原语文本对等的效应。

2.2相声幽默语言的翻译与动态对等

在例1里,最后一句引入戏曲的对白中,如果按照字面翻译,原文想要表达的语义是无法表达出来的,所以只能保留意义去其形式。在这个例子中正是体现了奈达的动态对等,在形式和意义起冲突时优先意义,以目的语最自然的语言翻译一些因文化而无法保有其意象的句子。但是有些相声中的对话,因为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即使保留意义,还是可能会让目的语观众脑海中迷惑,没有相对的概念。

例2

甲:什么好吃吃什么,买一糖三角,插一吸管嘬糖。(Ill eat whatever tastes good. Ill buy triangle-shaped sweet pancake. I get in a straw to suck up the sugar.)

乙:好家伙,多甜呐这个。(Oh my god! How sweet!)

在例2中,“糖三角”这种中国特有的面食,是馒头的一种,而节目中的英文翻译虽然把“糖三角”的外形形容出来,国外观众还是会对其有疑惑,因为从小就没有接触过这种东西。虽然在这句话中,用了最适应与原语的自然语言,但是如果换成形式对等,加上注释,也许效果会出乎意料。

例3

甲:你说,我泡哪一包?(then, which one should I choose to add in boiled water?)

乙:你怎么全是方便面呢?(Why are all instant noodles?)

甲:老話说得好:与人方便不如与人方便面。(There is an old saying: providing others an instance is not good as providing them a bow of instant noodles.)

乙:没听说过。(Ive never heard of that.)

在例3中,“抖包袱”的这句话中,不仅遵循了形式,并且在目的语中表达也流畅自然。动态对等也没有只取其意义形成自然性强的语言,很好地保持了语言的幽默性。

通过上面几个例子可知,在翻译相声字幕时,我们应该酌情斟酌方法。虽然奈达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收到了很多的批评,但是它们依然对翻译有着很强的指导性。在相声幽默翻译里,我们对于语句的反应应当仔细斟酌,哪种对等适合这句话的翻译,两者结合起来,翻译出可以完整表达意义而又不失其幽默的话语。

3.结语

相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相声对外推广,字幕翻译必不可少。而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显示相声语言的独特魅力,保留相声的一些用于的形式而不至于破坏其意义,也是一个很重要并且困难的课题。在相声翻译中,既要遵循形式对等,因为相声有时候需要使用一些诗词等注重形式美的文学语言,也要追求动态对等,一些相声语言可能是谚语习语等一些口语语言,用目的语自然语言解释会有更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Jeremy Monday. 2016.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2]郝俊杰. 2014. 目的视域下的幽默翻译策略——以网传单口相声的字幕翻译为例[J]. 重庆: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3]黄葵龙. 2019. 试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运用的可能性——以诗歌翻译为例[J].海外英语. 第5期.

[4]黄远鹏,范敏. 2012. 再论翻译中的形式对等[J].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4期.

[5]卢峰. 2015. 论语域理论视角下相声幽默翻译[J]. 渭南: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6]李敬科. 2019. 文化翻译视域下影视字幕翻译研究[J]. 兰州: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4期.

猜你喜欢
翻译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教学设计探讨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
从句子层面浅析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浅谈汉语颜色词的解析及英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