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隐喻视角探究诗歌中的意象翻译

2020-08-13 11:40杨雪梅孙春玲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1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翻译

杨雪梅 孙春玲

摘  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概念隐喻”应运而生,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思路。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元素,更是决定诗歌艺术价值的关键因素。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对意象的处理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概念隐喻角度出发,分析诗歌英译本中意象的翻译,总结出四种翻译策略:喻体直译法、喻体转化法、意象移植法和意象省略法。

关键词:概念隐喻;诗歌意象;翻译

作者简介:杨雪梅(1993-),女,汉族,河北省唐山市人,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通讯作者:孙春玲。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1-0-02

传统的理论研究将隐喻归纳为修辞范围,将其看作一种语码转换问题。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语言学的研究有了极大的提高,使得隐喻的研究重点由修辞方法转变到了认知领域。新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人们通过熟悉的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认识或理解另一领域。

一、概念隐喻

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早在二十世纪,柏拉图学派就认识到,隐喻这种语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的本质。“概念隐喻”逐渐成为一个重要概念,随着人们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不断加深,莱考夫和约翰逊共同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二人指出,隐喻绝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更出现在我们认知事物,思考问题和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已然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这部巨作的诞生标志着概念隐喻的正式问世。隐喻是人们用已知,熟悉的经验去理解另一事物,从本质上来看,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语义互动,即源域和目标域的互动。两个概念域通过映射来实现语义特征的转移,从而达到对目标域的理解与认识。例如,Time Is Life.(时间就是生命)在这一概念隐喻中,“Time”这一目标域通过源域 “Life”的映射实现了隐喻过程。

二、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诗歌意象翻译

隐喻的普遍应用说明其深深的根植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之中。翻译实践活动是转移隐喻的过程,即,把源域的隐喻转移到目的域中去。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隐喻本身存在的特点,使得“翻译隐喻”成为了最棘手的问题。同时,我国古诗词中隐喻性的意象不胜枚数且意义深远,便引得无数专家学者的研究与探索。

(一)隐喻与诗歌

隐喻与文学作品存在着密切相连的关系。尤其是诗歌中的意象,作者通过隐喻这种形象化的手段,含蓄、委婉地表达出内心复杂细腻的思想情感,避免了平淡的直叙,使诗歌赋有独特的语言魅力,气势磅礴且引人入胜。意象作为诗歌中的精髓,能够通过隐喻更加清晰明朗的解释本体的内涵,更加深刻的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同时,隐喻的应用也展示出诗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因此,对诗歌的把控关键在于诗歌中隐喻的解析。

作为诗歌的核心要素,意象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感。通过对意象的观察,我们能够感知到作者的思维模式和生活经历。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意象都可以解释为“映射”,即,都是将自己熟知的事物形象映射到某些抽象事物上,从而达到对新事物的认知。例如,古诗词中常见的“梅花”,具有不畏严寒、顽强不屈的特点,梅花意象经常被映射到“品质”这一抽象概念上。这类意象的使用使诗句更加形象具体,也使读者对目标域的理解更加透彻。由此看来,古诗词中意象的使用完美地阐释了隐喻。翻译意象隐喻不仅要对修辞层面的语言符号进行翻译转化,更要将意象所代表的深厚情感和婉转的内涵意义完整的传达出来。译者首先需要理解、感知源语中的文化内涵,然后将其译成目标语。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文化影响无处不在,尽管人们所使用的语言系统不尽相同,但相似的生活经验和身体构造使得人们产生了对世界相似的认知,因此产生了一些相同的意象隐喻。同时,又因为不同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和宗教信仰,各个民族也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意象隐喻。例如,意象“鱼(fish)”

在中文中与“余”的发音相同,因此有富足之意,“鱼”也被认为能够给人们带来富裕生活的吉祥物;而在西方,“fish”常用作贬义:“a cold fish(冷血的人)”、“fish wife(爱骂街的泼妇)”。这种意象隐喻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大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既要翻译的正确,又要保留意象所代表的文化价值,因此,如何处理意象隐喻,便成为了翻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汉英概念隐喻翻译时,首先要明确源域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联,然后在目标域中寻找相对等的表达,将二者进行比较,对应,然后进行替换。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目标域中英语喻体时,应尽量选择英文读者所熟悉的事物,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隐喻的翻译对译者的要求较高,译者不仅要对源域中的意象有很好的把握,还要用另一种语言将原文内容精准的传达给读者。

(二)诗歌中意象翻译策略

意象,作为诗歌的本质特征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尤其重要。针对不同的目的,可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或传达内涵意义,或再现其形象,或重新改造。通过对不同译文的研究和分析,以源域和目标域中喻体的对应关系为依据,笔者归纳出四种翻译策略:喻体直译法、喻体转化法、意象移植法和意象省略法。

1.在翻译诗歌意象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是英语中存在着与汉语相对应的隐喻,即,人们由于相似的生活经历产生了相似的认知感受。这时,可采用喻体直译法。例如,许渊冲在翻译高适的《别董大》时,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译为“Yellow clouds spread for miles and miles have veiled the day;The north wind blows down snow and wild geese fly away”. 原文中“北風”、“大雁”、“雪”等意象构成了北方阔大悲凉苍劲的隆冬图,暗含着诗人内心的悲痛,在英文中有同样的表达方式,因此可将这种映射进行直译,保留原有喻体。这样做既能忠实原文,又能将诗歌的文学魅力完整的呈现出来。

2.另一方面,在地理环境,宗教因素,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东西方民族存在着较大的认知差异,对相同目标域的映射会采用不同的源域概念。这时,可采用喻体转换法。在翻译过程中,找到英文中等效的喻体进行替换。例如,许渊冲在翻译马致远的《秋思》时,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译为“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原诗中“断肠人”是指漂泊天涯的游子,传递的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若将“断肠人”直接意译,将会引起读者的误解,且不能表达出原意象所蕴含的深意。因此,许渊冲采取了喻体转化法,将其译为“heartbroken one”,使译文产生与原文相似的映射。

3.当原诗中的意象隐喻是汉语文化所特有的,或来自历史文化典故,而无法在英文中找到对应或相似喻体,可以采取意象移植的办法,为明确原文主题,可加以注释。如,《七步诗》中“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句中,诗人用“豆”和“豆萁”两种意象来形容手足之情,而英文中并没有这种映射。但原诗中“豆”的意象极具中华特色,如果将其替换成其他意象,不仅打破了“忠实”的原则,更破坏了原文独特的诗意和美感。以秦大川所译的七步诗为例,Th' stalk is burned to cook soya stew; In the boiling pot weeps the bean; 秦译虽然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了源喻体,但没有对“豆”的用法作出任何解释,这会使得英文读者困惑不解,其意象所包含的情感也无法得到完整的传递。因此,可对其加注解释:Cao Pi, the elder brother, who became the first emperor of Wei later, requested the poet to complete the poem within the time of walking seven steps. 加注后,既达到了映射的效果,又能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

4.当英文中没有与原诗相对应的喻体,移植意象也不能简单易懂的传递信息时,译者可以退而求其次,采取意象略译法。例如,许渊冲在翻译王昌龄的《从军行》时,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翻译为“We will not leave the desert till we beat the foe;Although in war our golden armour be outworn”. 原诗中的“楼兰”指汉代的楼兰国,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隶属匈奴统治。诗句所表达的是将士们攻破楼兰国的雄心壮志。但英文中没有对应或相似的喻体,并且,如果采用移植意象的方法,又显得内容繁琐冗长,使读者失去阅读兴趣。因此,许渊冲将“楼兰”这一意象省去,直接译为“the desert”。虽与源喻体存在较大差异,但较完整了传达了原诗的思想情感。

在翻译诗歌意象时,首先应对源意象进行精准的把握,力求在英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喻体,以达到两种语言同等效果的“映射”。翻译过程中,应尽力忠实原文,使作品中独特的文化内涵得以完整的展现出来。

三、结束语

隐喻是人们思考问题和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人类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更是离不开隐喻。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精华,与隐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隐喻意象的翻译对整个诗篇的翻译起到决定性作用,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着手,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方法。要使译文达到同原文等效的映射,译者首先需要精准的掌握诗句中意象隐喻所代表的内涵意义,然后运用得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原诗中的独特魅力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1]佘瑱臻. 陶渊明诗歌中的概念隐喻和转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刘譞.认知隐喻理论视域下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探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7,36(05):31-35.

[3]徐畅. 基于概念隐喻的诗歌隐喻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4]彭英龍. 钱锺书隐喻说研究[D].浙江大学,2016.

[5]Ane Xiaoyun. 对比研究陶渊明田园诗歌中概念隐喻的翻译[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翻译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