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2020-08-19 09:13黄燕华邹循东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长方形正方形小学数学

黄燕华 邹循东

【摘要】本文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为例,论述将壮族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实践操作、总结概念、练习巩固等途径展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壮锦中找到并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习得操作技能,感受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学生对壮族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壮族文化 长方形 正方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5-0026-03

当前,在民族地区学校渗透民族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壮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元素。广西教师应该将壮族文化和小学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进行富有民族特色的教学设计,并将其合理运用于壮族聚居地区。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为例,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壮族文化的方法。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课时的知识,该内容被安排在“四边形的认识”之后。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已经对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三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不少长方形和正方形,对它们已经有了直观的初步认识。学生要想准确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转换过程,才能更好地建构该知识内容。为了更好地呈现课堂效果,教师可以进行直观教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选择特色素材,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逐步完成相关数学知识的建构。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常见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长方形物体、正方形物体的形状来导入课堂,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从而建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对壮族聚居地区的学生来说,比起其他教学素材,壮族的壮锦可能更具有说服力。一块含有长方形和正方形图案的壮锦,不是由单一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而是由多组长方形和正方形经过对称排列构成的,这实际上是我国传统美学中对称美、方正美的体现。笔者认为,如果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能够结合壮族文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壮锦上蕴含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图案,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有利于壮族文化传承的情境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合理渗透壮族文化,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新颖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了解壮族文化的意识,进而加强对壮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欣赏几组美丽的图片。大家是否认识这些图片?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片?

(预设学生在一些服饰上见过此类图案。教师借此机会向学生介绍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壮锦,它是勤劳的壮族祖先用智慧和劳动织出来的工艺品,是我国著名的文化遗产,是壮族儿女的骄傲)

(播放课件:正方形和长方形图案的壮锦,见图1)

师:请观察这些美丽的壮锦图片。老师考考你们,看你们是否能看出图中有哪些我们比较熟悉的图形。

(学生自由汇报。预设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老师现在将壮锦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拿出来。

(配合PPT展示抽象图形的过程,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老师很开心,因为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发现里面藏有长方形和正方形。请观察这两个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它们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认识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

(解释课题并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用蕴含壮族文化特色的壮锦图片导入教学,壮锦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图案与教学内容契合,能收到理想的辅助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进一步的处理,先引导学生从壮锦图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案,再利用电脑技术辅助操作让学生感受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利用好壮锦这一教学资源,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提高课堂有效性打下基础,还可以增加学生对壮族文化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之心。

(二)实践操作,理解概念

1.长方形的特征

(1)独立猜想

师:我们一起来探究长方形有什么特征。现在老师给每人发一张和壮锦上的长方形图案一样的长方形纸张,请你想一想并说一说,长方形有什么样的特征?

(引导学生从边和角两方面思考)

生1(预设):我发现它有四条边,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2(预设):我发现它的对边相等。

(2)操作活动

师:你们如何验证以上猜想呢?现在请4人小组用喜欢的方法验证你们的猜想(教师举例方法,比如用尺子量一量),時间5分钟。

(3)交流总结

师:你得出长方形的特征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预设:通过尺子量、折纸来比较)

生1(预设):用三角板来量一量和比一比。

生2(预设):用折一折的方法,将长方形对折。

(教师介绍对边和邻边)

师:通过探究发现长方形有这些特征……

(总结长方形的特征)

师:现在我们一起把表格填写完整。(如表1)

2.正方形的特征

师:学习了长方形的特征后,你能举一反三,说出正方形的特征吗?请独立思考并说说你是怎样验证的,尝试填写以下表格。(如表2)

(教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根据以上验证方法,说出可以用什么方法去验证正方形的特征。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正方形的特征)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老师想变一个魔术,你们想看吗?看,这是一个长方形,变变变!什么变短了?变成了什么图形?

生(预设):长变短了,还是长方形。

师:变变变!现在呢?

生(预设):长变短了,变成了正方形!

(教师用电脑演示由长方形逐渐变成正方形的过程)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发现:当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时,长方形可以变成正方形。)

师:根据表1、表2,谁能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将表1表2放在一起对比)

(学生说出相同点是“都有4条边和4个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4.学习长、宽、边长

师:小朋友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有各自的名称吗?分别叫什么?

(交流总结得出长、宽、边长,并在图3中标出)

【设计意图】对学生来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概念是抽象的知识点,学生需要经历动手操作,感受从直观到抽象的转换过程,才能完成概念的建构。学生经过对比长方形和正方形,对二者进行联系和区分,进一步巩固了知识。教师从壮锦图案中抽象出来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入手,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究它们的特征。这样做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相互融合,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挑战新问题,同时,学生通过独立猜想、实践操作、交流反馈等一系列活动,经历了知识的学习过程。相比直接从教师处获取知识,学生更愿意经历体验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来理解知识。

(三)练习升华

1.练习巩固

(1)请举例说明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你能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吗?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3)請你尝试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标上各部分的名称。

2.总结升华

(1)请观察这些壮锦图片,它们在外形上有怎样的特点和美感?

(引导学生发现对称美、方正美。教师由此升华主题:壮族劳动人民正是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美感最终设计出了闻名遐迩的壮锦)

(2)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内容,谁能说说自己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辅助练习,巩固了本课知识,学生通过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主题升华,既体现了情感价值,又能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壮族文化的内在美,从而唤起对壮族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三、教学反思

本课结合壮族聚居地区的民族特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壮锦,在体现民族特色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样的课堂设计融入了壮族的文化特色,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加深了对壮族文化的了解,渗透了热爱民族、热爱家乡的情感价值教育。课始,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富有本土特色的壮锦,让课堂教学在活泼愉悦的氛围中展开。本课教学设计通过从直观的壮锦中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借此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概括其定义,最后再借助长方形和正方形所具有的对称美、方正美,进行课堂情感升华。可见,在教学中,立足于本地文化背景,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将壮族文化渗透到数学课堂是可行的,此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情趣,焕发生机。

注:本文系2020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壮族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燕华(1996— ),女,广西钦州人,教育学学士,现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邹循东(1958— ),壮族,广西桂林人,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及教师教育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长方形正方形小学数学
我爱长方形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分类数 不出错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