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2020-08-19 09:13潘新立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法律意识农村

【摘要】本文论述农村中小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加强家校合作,开齐开足德育课程,适时开展法治讲座、法治主题班会、法治文艺演出、法律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活动。

【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生 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5-0030-02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我国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愈来愈好,呈现出国家盛而教育兴的喜人局面。然而,一些农村学校学生违纪现象突出,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尽管有关部门及学校在加强学生法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在力度上还有所欠缺,在面上还有死角,缺乏法治教育的现场氛围,存在开展形式单一等问题。一些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极易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针对这些现状,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法治教育工作,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学生法律意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一、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既有起点定调的作用,又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延续。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不仅要在生理上照顾孩子,更要在意识与精神上培养孩子。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方面必须加强家校合作。

农村中小学生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而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他人的理解,他们对世界因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在美丽外表下隐藏的诱惑以及社会转型中产生的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困惑、迷惘,最终随波逐流,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做出违法行为或受到伤害。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仅为初中文化程度。一些家长的法律意识淡薄,教育孩子的方式比较单一,一旦得知自己的孩子做出违法、违纪行为或受到伤害,要么恶语相向,采取“棍棒教育”,要么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无法引导和规范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无法向孩子提供维护合法权益的方法。学校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将校纪校规细化,在开家长会时挑出重点,让班主任与家长一起学习,为日后教育、督促孩子严格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奠定基础。此外,学校可以印制法律常识小手册供家长和学生阅读,营造法律读本亲子阅读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遵纪守法,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开齐开足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是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可以利用给学生上德育课的机会,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寓法治教育于课堂之中。调查发现,受升学率的影响,一些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往往偏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法治教育。一些学校开设的德育课停留在形式上,没有针对性。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将德育课视为副科,德育课常常被挤占或挪作他用。调查发现,在一些校园欺凌案件中,不少学生是法盲,他们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也不考虑个人行为对社会和自己造成的后果,一切都是随性而为。

我校附近的一所中学就曾经出现校园欺凌现象,当问及欺凌实施者为何伤害他人时,他说因为看不顺眼,再问是否知道这是违法行为时,他竟然轻描淡写地说:“又没死人,有什么大不了的?”言辞之冷漠令人瞠目结舌。笔者经过多方了解得知,该校对德育课的重视不够,课程安排只在课表上体现,根本没落到实处。学校没有专业的德育课教师,也没有按课程表的时间进行授课,平时不是将德育课挪来上语文课,就是借来上数学课,随意性很大。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首先,学校要转变单纯看升学率的倾向,配足、配齐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和课时,并由分管领导跟进落实,对挪用、挤占德育课的行为给予严厉批评。其次,学校可以将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其他学科融合,将法律常识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行和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预防犯罪意识。最后,学校要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形成评价过程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评价内容多元和成绩构成多元等评价体系。事实证明,给予德育课足够重视的学校,不良现象和违法行为会大大减少。而学校不重视德育课,势必影响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三、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学校是向小学生传授知识的场所,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和教育生态,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知识教育活动,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事半功倍。

(一)开展法治讲座

在校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尤其在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时期,对法律意识薄弱的农村学生而言,定期邀请法院、派出所等相关人士到学校开展法治讲座是极有必要的。学生不仅可以从法律相关工作者通俗易懂的讲解中了解近年来附近鄉镇、邻县乃至全国发生的真实案例,懂得如何远离校园欺凌、性侵害等,而且懂得在遇到危险时采取何种手段保护自己,辨别犯罪行为,提高法律认知能力。

(二)开展法治教育主题班会

教师可结合学校实际,在班会课渗透《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相关知识,开展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达到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目的。教师借着开展班会课的机会,结合相关案例,采取辩论的方式,教育学生在遭遇不法侵害时要及时向教师、家长汇报,让学生知道一旦有事要及时向自己信赖的亲戚、朋友、同学倾诉,不逞一时之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组织学生观看法治宣传片

教师充分利用每年的法治宣传月,组织学生观看生动形象的法治宣传影片,使他们受到教育。通过观看,学生会深受触动,认识到要认真选择好自己的人生道路,珍惜今天,把握明天。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劳教所听失足少年现身说法。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会让学生深受震撼,失足者对自由的渴望可以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由的可贵,那些活生生的事实会给他们敲响警钟。

(四)举办法治图片展

根据学生善于观察事物、易于接受知识的规律,学校可以利用禁毒日、法治月等宣传时间,举办诸如以“远离毒品”“告别网吧”“珍爱生命”等为主题的图片展。这些生动形象的图片会吸引学生观看。法治图片的展出,会使学生收获更多的法治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五)举办法治文艺汇演

举办法治文艺演出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学校以年级为单位,定期举办法治文艺汇演,通过舞蹈表演、诗朗诵等形式,将与校园欺凌、打黑除恶等相关的内容融入展演当中,让学生在法、理、情的融合中体会法治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守法。

(六)开展法治知识竞赛

农村学生是我国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之一,他们必须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学校可以委托法治教育专任教师就本区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间风俗等作为法治教育竞赛的笔试内容,并开展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校园活动,促使学生的法律意识自然地形成。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是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防线。学校只有认真地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培养他们遵纪守法和防范犯罪的意识,才能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作者简介:潘新立(1965— ),壮族,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科教学。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法律意识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