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立替康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2020-08-21 05:33张文俊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4期
关键词:转移性直肠癌癌症

张文俊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 通辽)

0 引言

结直肠癌为我国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据临床卫生组织发布数据显示[1],结直肠癌居于恶性肿瘤前五位,因其肿瘤恶化程度较高,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成为威胁人民机体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一,受到临床学者高度重视。考虑结直肠癌疾病早期病理表现不显著,患者发病初期无典型病理表现,极易被患者所忽视,临床检出时多为疾病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癌症转移情况的发生,极大程度增加了治疗难度,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2]。随着我国临床医学不断发展,临床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多采用化学疗法,借助药物治疗控制癌症转移及进展,延长患者预计生命时长;且随着我国临床药学不断发展,可于临床使用的化学药物不断增多,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开展靶向药物治疗手段具有重要课题研究价值[3,4]。本研究探究伊立替康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的有效性,开展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肿瘤科室收治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为分析对象,病例纳入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共计60例,均分成两组,30例设为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1-78岁,年龄中间值(58.62±3.62)岁,癌变病灶分布:15例位于直肠,15例位于结肠;术后病理类型分布:6例为低分化腺癌,18例为中分化腺癌,6例为高分化腺癌;转移性脏器:转移侵犯1个脏器患者9例,转移侵犯2个脏器患者16例,转移侵犯3个及以上脏器5例;30例设为研究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3-80岁,年龄中间值(57.96±3.65)岁,癌变病灶分布:16例位于直肠,14例位于结肠;术后病理类型分布:6例为低分化腺癌,17例为中分化腺癌,7例为高分化腺癌;转移性脏器:转移侵犯1个脏器患者11例,转移侵犯2个脏器患者15例,转移侵犯3个及以上脏器4例;统计校验两组结直肠癌患者基线资料,P>0.05,符合后文对比需求。

纳入标准:(1)研究选取的60例患者均符合《肿瘤学科》中对结直肠癌的评估依据,患者入院经肠镜活检确诊为腺癌,借助癌症分期评估存在转移,归属腺癌Ⅳ期;患者于入组前均未接受化疗治疗[5];(2)患者入组前均对本研究项目知情,签署书面知情书,授权病历资料进行数据分析;(3)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等不耐受情况;(2)患者预计生命时长不足以支持本研究;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肝肾功能异常等;(3)患者及(或)家属抵触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对症支持疗法,予以患者葡萄糖、氨基酸等补充营养,联合使用抑酸、镇痛药物缓解腹胀等情况;研究组患者联合使用伊立替康药物治疗,初始药物剂量为125mg/m2,于患者对症支持治疗期间间隔8d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持续治疗3周为1疗程;观察患者药物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对药物剂量及使用方式进行调整。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药物治疗效果,依据肿瘤化疗指导原则制定疗效指标,若实体瘤体积、病灶长径进展超原指标20%,则为持续进展;若实体瘤体积、病灶长径控制增长在原指标20%以内,则为平稳;若实体瘤体积、病灶长径缓解30%以上,则为部分缓解;若实体瘤体积、病灶长径等基本消失,则为完全缓解,缓解有效率为部分缓解占比加完全缓解占比[6]。

对比两组药物使用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并发症包括贫血、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等。

1.4 统计学分析

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假设校验,计数资料分布用(%)表达,卡方假设校验,计量资料分布用(±s)表达,t值假设校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药物疗效分析

研究组癌症缓解有效率为80.0%(24/30),对照组癌症缓解有效率为50.0%(15/30),行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药物疗效分析(n)

2.2 两组药物使用不良反应分析

研究组药物治疗期间继发贫血人次1例,继发腹泻人次1例,继发中性粒细胞减少人次9例;对照组药物治疗期间继发贫血人次2例,继发腹泻人次6例,继发中性粒细胞减少人次16例,继发肝功能异常人次1例,两组贫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一致,研究组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行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药物使用不良反应分析(n)

3 讨论

结直肠癌临床诱发因素较多,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发病率于全球范围内处于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安全,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癌症类型[7];因结直肠癌患者临床检出时多为中晚期,错失最佳外科手术治疗时机,患者于晚期多需采用化学治疗,临床常用的化疗方式包括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钙,上述药物于临床应用中极易导致感染情况的发生,临床药物使用安全系数较低,临床应用价值受限;且于临床应用中存在药物耐受情况,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对患者延长生命时长无显著帮助效果[8]。随着临床药学不断发展,伊立替康药物被研发出来,作为临床新型的喜树碱衍生物,广泛应用于肿瘤靶向治疗当中,伊立替康药物成分主要是由羧酸酯酶转化而衍生的代谢物,可经由肝脏内进行解毒,形成无活性葡萄苷酸以及无活性代谢物等,于上世纪末初次应用于肺癌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广泛用于晚期癌症治疗当中,因其药物靶向性,可有效改善癌症肿瘤转移情况,控制癌症细胞,延长患者预计生命时长,于转移性结直肠癌应用中具有显著疗效[9,10]。本研究表明,研究组癌症缓解有效率为80.0%(24/30),对照组癌症缓解有效率为50.0%(15/30),行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药物治疗期间继发贫血人次1例,继发腹泻人次1例,继发中性粒细胞减少人次9例;对照组药物治疗期间继发贫血人次2例,继发腹泻人次6例,继发中性粒细胞减少人次16例,继发肝功能异常人次1例,两组贫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一致,研究组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行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可知,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中联合伊立替康,可显著提高癌症缓解有效性,降低化疗不良反应,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转移性直肠癌癌症
BCAA代谢异常与癌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FBP1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的应用研究
体检发现的结节,离癌症有多远?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ADC直方图分析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晚期乳癌五大迷思与预防
基于U-net的直肠癌肿瘤的智能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