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实融通的高职思政课亲和力提升探析

2020-08-25 10:02王丽霞曹顺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亲和力思政课

王丽霞 曹顺

[摘要]理实融通是提升高职思政理论课亲和力的有效方式。基于理实融通的高职思政课亲和力提升,要遵循“八个相统一”原则,避免实施过程中出现课程属性边缘化、教学内容空泛化、教学过程娱乐化、实践教学形式化的错误倾向。在理实融通的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要贴合实际,让学生信其道;教学方式要契合学情,让学生乐其学;教学目的要知行合一,让学生践其行;教学师资要多方选聘,让学生亲其师。

[关键词]理实融通;高職;思政课;亲和力

[作者简介]王丽霞(1981-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江苏  苏州  215009)曹顺(1987- ),男,安徽合肥人,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苏州  215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四重协奏理实融通——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育人效果提升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JSJG101)、2019年度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项目编号:ZYB3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2019年苏州市新时代在苏高校思政工作助推计划“思政课王丽霞名师工作室新时代、实践行主题实践——平江路历史街区体验行”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5-0098-05

高职思政课承担着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行为养成的职责使命,是高职院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中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高职思政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是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而针对性和亲和力则是课程入脑入心的前提条件。本文结合高职实际,分析在思政课教学中如何贯穿理实融通这条主线,协同高职思政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要素来形成紧密协作的体系,以探寻有效提升高职思政课亲和力的路径。

一、概念厘清

(一)思政课的亲和力

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理论性学习。高职思政课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地听党话跟党走,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是思政课的亲和力。亲和力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属性之一,也是思政课的重要内生力量和逻辑生成基点。思政课亲和力的内涵,概括地说,就是指面对思政课有一种让大学生愿意去亲近和接受、感到信任并趋于价值认同的情感力量;这也是一种由思政教育工作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合力,包含大学生对教育目标的认同力、教育内容的说服力、教育模式的有效力、教育载体的吸引力、教育主体的感召力等维度。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也就是要在这些维度上下功夫。

(二)理实融通的主线

理实融通是一条贯通以上所有维度、指向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重要主线。所谓理实融通,就内涵来说,是指高职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融合;就空间范围来说,包括思政课内教学理论和社会实际的融通、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的融通;就载体来说,思政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与形式、教育环境的每一个维度都践行理论和实际的融合。高职思政课是宣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意识形态引导的职责,思政课除了在课堂上传播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还需要将思政课堂和社会课堂、教材理论和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在所有的环节(教育目标、主体、对象、内容、形式等)把教育与学生的健康成长、价值实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知情意行的育人目的。因此,理实融通是思政课内在要求的、本质蕴含的教学方式,是思政课提高针对性和亲和力的重要路径,也是思政课程建设和创新实践的基本要求。

二、基于理实融通的高职思政课亲和力提升原则

(一)基本遵循:“八个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八个相统一”原则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遵循。基于理实融通的高职思政课改革,是“八个相统一”原则的外在体现。在目标上,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理实融通,指向提高课程的亲和力、实现思政课的入脑入心;在内涵上,基于理实融通的亲和力提升是“八个相统一”的细化。“亲”,表现为思政课教师主体和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近,体现了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和”,表现为思政课教学目标和内容得到学生的理性和情感认同,体现了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力”,表现为教育目的是“三全”育人、指向学生能力提升和成长,体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学原则。不管是在目标还是在内涵层次上,理实融通的思政课创新改革与“八个相统一”都是一脉相承的。以“八个相统一”为遵循的理实融通教学改革,能体现思政课的“亲”“和”“力”,不断推进高职思政课建设水平的提升。

(二)实践中应避免的四个“不能”

理实融通的高职思政课改革,不能单纯说“理”,也不能脱离“实”际,两者是融通贯通的,理中有实,实中有理,不能有所偏颇,应避免以下倾向。

1.不能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将课程属性边缘化。众所周知,思政学科的两大本质属性就是政治性和学理性,政治性和学理性的有机结合是思政课育人功能和课程性质的根本要求。政治性主要回答思政课“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是什么”的问题,学理性主要回答思政课“理论真谛和辩证逻辑是什么”的问题。摒弃政治性的思政课,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导功能,课程价值无法体现;摒弃学理性的思政课,将思政教育等同于政治宣传,违背了教育规律,使得课程魅力荡然无存。高职学段的思政课依然是理论性学习,只有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才能凭借彻底的理论和严密的逻辑去说服学生,才能在高职学生头脑中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正,助力学生在个人生涯中的成长成人成才。

2.不能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将教学内容空泛化。在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地灌输理论是行不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解释实际,因此教师不能脱离高职定位、学生学情和社会现实,就政治理论而谈政治理论;也不能光讲授理论“知”识,忽视“情意行”,即高职生道德素养、思辨能力、行为习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也要避免选用与理论和现实关联度低、禁不起推敲的、未经考证不符合事实的案例,甚至起相反效果的案例。这些内容对学生起不到教育作用,会适得其反。

3.不能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将教学过程娱乐化。有亲和力的、生动吸引人的思政课堂不等于教学庸俗化。有的教师为迎合学生,在课堂上讲过多的事例,忽略理论和知识点的讲授,将思政课上成水课;也有的教师为活跃气氛,成为课堂段子手,故事新闻旁征博引,将思政课上成了故事会。这类课堂有一个共同特征:课堂的政治性、思想性、价值性、严肃性消散,不能解决学生的真实困惑,更谈不上教学内容入脑入心。毛泽东同志《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说的就是这种课堂。

4.不能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将实践教学形式化。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相应的学时和学分要求,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高职院校内的思政实践课堂应该同学生实际紧密结合,校外的思政大课堂更应是学校和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但现实中做到这个水平的高职院校并不多,一般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践教学往往停留在案例视频教学、讨论演讲等形式,校外实践教学囿于经费、人力、管理等原因,无法全覆盖地开展精细化的操作,多停留在少数学生的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浅层次的实践教学,形式、内容和效果都有限。

三、基于理实融通的高职思政课亲和力提升对策

(一)教学内容要贴合实际,让学生信其道

实现高职学生对所学习思政内容的内心认同,是提高高职思政课亲和力的基础。要实现教学内容的认同,讲授内容必须与学生实际紧密贴合,打造出适合高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体系。

1.前沿性:教学内容反映理论和实践前沿。高职学生的思政课理论性学习一定要体现内容的前沿性。理论是不断创新的,理念是与时俱进的,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概括起来就是要“紧跟时代、紧扣时机、紧随时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来一一阐释,选取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的有价值的案例来验证理论;要及时抓住国内外政治经济重大事件发生的时机,讲清事件背后的本质,不回避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深层次挖掘宣讲内涵;要关注学生关心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的“时尚”问题,带领其去追根溯源、调查研究,教会学生正确看待和评价潮流风尚和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亲和力。

2.针对性:教学目标和体系贴合高职学生实际。第一,重塑高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高职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心中有爱、眼里有识、手上有技、脚下有行”就是高职培养人才的标准,思政课教学目标也一脉相承:要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良好道德和法治思维,教会学生爱自己、爱家庭、爱岗位、爱社会,教育学生在未来成为家庭的骄傲、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第二,重构高职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根据所在地区的地域性差异和发展战略,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学情,在保证教学内容框架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专题化重组教学内容,将统编思政教材体系灵活转化为适合高职学生学情的可亲可近的教学体系。在这其中,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调查摸底,以学生关心的问题和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重点,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知识薄弱环节和疑难困惑为难点,在新的教学体系中充分体现出来。

3.生动性:教学理论情境向现实情境转换。想让高职学生接受教学理论,就要用大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来证明和表达思想,促使教材理论向实际转换。教师在授课时要做好理论向现实转换的翻译师,选取趣味性和知识性兼具的教学案例,并且用新颖的方式讲述案例,启发学生的主体性思考;选择真实、立体、可感的人物案例,优先选择大学生身边的人物、父辈长者、历史人物、科学家、典型企业家等,根据学生的反馈,这些可亲近的人物案例比高大上的人物案例说服力要强得多。

(二)教学方式要契合学情,让学生乐其学

高职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上而下地照本宣科說教、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教学载体不丰富等缺点。针对“00后”高职学生的学情特征,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从而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1.转变教学方式,注重立体式教学。立体式教学不仅注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凸显学生“听说读写练”的立体式场景。教师从单一的讲授者转化为教练员、陪练员和裁判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主演、主人,在课堂讨论、主题展示、讲座演讲、专题辩论、实训劳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多种场景中灵活、生动地展现学生的风采。立体化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合相对感性、喜欢“动手”的高职学生,颇受学生的欢迎。

2.塑造活泼、易沟通的教学氛围。为提升学生的亲近感,思政课教师要展现个人魅力,语言要生动,情感要丰富,要把情节、情感、情理蕴含在教学中,通过共情获得学生的价值认同。在讲授理论时,思政课教师要将文本话语转化为口头话语,不要用文本解释文本,举例要接地气。教师在平时可以多关注学生的语言,多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多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沟通,建立彼此尊重和信赖的良好关系。

3.借力新教学载体,增强课堂吸引力。除了PPT等常用手段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进行辅助性教学。根据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和学生的感兴趣程度,高职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选取与教育内容相匹配、与教学对象相契合的信息化教学载体,如VR、仿真游戏、抖音、录播、直播等,都可以将其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去,更好地用高科技手段展示历史、阐述理论、解释道理,让学生感受到有时代性、有趣味性、有知识性的思政课堂。

(三)教学目的要知行合一,让学生践其行

知情意行,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目的。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通过课堂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现实存在,增强使命担当,提升思辨能力,更好地践行“知、情、意、行”的统一。

1.校内实践。校内思政课实践是高职院校普遍实施的实践教学方式。因为学校内部的实践更易操作,设计与教学体系相匹配的好项目就成为关键。实中有理、理中有实、理实交融的校内实践教学项目,能够达到思政课以理服人、以实启人的目的。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在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开展理实融通的项目。例如,演讲、辩论、调查、志愿活动、实训、生产劳动等都是有效的实践方式,操场、食堂、宿舍、活动中心、商店、实训室都是适合的实践场所,都能验证学过的理论,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2.校外实践。思政课校外实践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实践教学方式,也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手段。校外实践教学安排要精心设置、精准实施,学校要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涵盖宏观化的顶层设计、项目化的实践内容、精细化的教学制度、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品牌化的实施宣传等。在这个过程中,争取社会支持和政府扶持极为重要,可以整合全社会的育人资源来打造实践基地体系。例如,移动的思政课堂可以开到固定的实践基地去,包括红色革命圣地、博物馆和纪念馆、历史文化区、社会主义新农村、高新企业等,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土地上伟大的实践成就,深化对教材理论的理解,开阔其理论视野,从而树立“四个自信”,并立志于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四)教学师资要多方选聘,让学生亲其师

加强思政课建设,关键在教师。高职院校可以结合专业实际多方选聘政行企校师资,优化思政兼职教师队伍的结构,让学生通过不同特色的思政课教学师资来接触企业、理解现实、融入社会。

1.组建来自政行企校的专兼职师资队伍。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专任教师队伍,建立一支数量合理、结构完善的思政课兼职队伍也被写入相关文件。高职院校要吸纳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企业劳模和技能大师、党委书记院长、专业课骨干教师、辅导员等八支队伍的成员,组建以专任教师为主讲、八支队伍成员参与的专兼职授课教师队伍,探索高职院校“大思政”师资队伍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八支队伍中有不少优秀的兼职教师长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耕耘,对自身行业怀有真挚的情感,他们讲授交流的内容职业气息浓郁、地域特色明显、专业素养丰富,他们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了大学思政课教材蕴含的政治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道理,弥补了专任思政教师在专业理论和社会实践经历上的局限,以高度理实融通的内容和形式使得思政课更加入脑入心,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2.塑造新时代思政教师情怀。教书育人,除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外,教师的教育情怀至关重要。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教师提出了“六要”的要求,其中一个就是 “情怀要深”。教育情怀归根结底就是思政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高职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特征明显,更要理解、尊重和接纳他们。理解学生是师生展开融洽交往、增进亲和力的前提,只有关注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明白学生想什么、关注的热点是什么、情感态度怎么样;尊重学生是师生展开融洽交往、增进亲和力的基础,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进行思想沟通、心灵交流,才能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展现,才能有学生的蜕变和成长;接纳学生是师生展开融洽交往、增进亲和力的关键,只有接纳学生,才会摒弃以往出现的代际鄙视链,才能包容自己学生的不正确、不成熟,才能付出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參考文献]

[1]林素琴.从“嵌入”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D/OL].浙江:浙江大学,2019[2020-01-30].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MFD202001&

filename=1020008479.nh&v=MTczOTF0RnlyZ1VMN0FWRjI1SH

JPNEZ0WExwcE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

RnJDVVI3cWZZZVo=.

[2]崔延强,叶俊.“八个相统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亲和力的基本遵循[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6):80-84.

[3]刘艳萍.基于核心价值话语提升思政课亲和力[J].教育评论,2019(8):79-84.

[4]朱达.“知行新说”:思政课的新探索[N].光明日报,2019-

11-12(15).

[5]苏益南.绘好新时代人才培养“施工图”[N].中国教育报,2019-04-30(11).

[6]李良.厚德强技双面绣改革见真功[N].中国教育报,2020-03-03(11).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政课
意趣缤纷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治癣的体会等二则